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六重维度

2015-02-05 22:13储昭海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

储昭海(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六重维度

储昭海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是其生活、工作和精神面貌的标志之一,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但当前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不高,现实要求加强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研究,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个人与国家是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六重最重要的维度。

关键词: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幸福维度

项目成果: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湖北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2014D033)阶段性成果。

探讨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根据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看待幸福的不同价值标准确定其科学的研究维度。[1]

一、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物质与精神维度

从物质的维度看,虽然思想家对幸福的解读各有侧重点,但普遍认为幸福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获得幸福必须有良好的外在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2]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产生和维系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财富和生活资料,首先要从如何保障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生存无忧的视角来探讨其职业幸福感,人们必须能够生活才能创造历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终日处于生存困难威胁中的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会感到幸福,抛开生存条件来高谈职业幸福是不现实的。其次要从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来探讨其职业幸福感,虽然不能说物质条件与职业幸福感成正相关关系,但正当合理的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或多或少会对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可以说物质需要的尽可能满足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要坚决反对否定高校青年教师合理物质需要的幸福观。再次要从高校物质物质财富的分配制度来探讨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因为社会制度与人们的幸福感密切相关,高校物质财富分配制度的合理公平性如何会直接对青年思政工作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关系到其教学责任意识与学校事务参与意识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职业幸福感指数。最后要从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来探讨其职业幸福感,当前物欲横流,人为物役使幸福产生异化现象,这些社会现象自然会对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要从其对物质财富的态度来探讨其职业幸福感。

从精神的维度看,精神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相对于物质幸福而言,精神幸福是一种高级幸福,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意义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只有人类才享有精神幸福。探讨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更需要从精神的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的物质幸福离不开精神幸福,因为没有精神的参与,即使某种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也不能转化为心灵愉悦,职业幸福感也不会产生。其次,物质幸福是低层次的、短暂的,若没有精神幸福支撑,其幸福感不会持续。再次,个人道德与精神幸福密切相关,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幸福的感知程度,探讨精神幸福有助于培养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职业活动中感受到完满、知足、快乐、幸福。最后,精神幸福是一种精神动力,在精神上形成的职业幸福感体现了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更能激发其奋斗的激情。

二、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感性与理性维度

感性和理性,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考察幸福感的两种重要的维度。感性主义认为幸福即快乐,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费尔巴哈。他们主张人的感官快乐、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认为幸福就是为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如伊壁鸠鲁主张:“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快乐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并认为“快乐……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3]这种观点强调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意义,不过由于过于强调人们的感官享乐,容易走上纵欲主义。后来,费尔巴哈在猛烈抨击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生活方式扼杀了人的现实幸福生活时,主张有节制的健康的物质享乐,他认为:“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4]他将幸福作了低级与高级、暂时与长远之区分,强调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但他反对纵欲而使自身受到损害,主张为了高级、长远幸福应当放弃一些低级、眼前幸福。但这种观点过于强调物质生活在人的幸福感觉中的至高无上地位,而忽视了人的理性、精神、理想对于幸福的意义。

理性主义认为德性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他们追求德福一致,强调理性、美德在人们追求幸福中的作用,强调幸福生活应有理性的指导,如苏格拉底认为,人要得到幸福,必须克服各种物质欲望,知识和美德决定人的幸福;柏拉图认为人们应当去掉一切感官的欲望,反对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快乐;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的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这种观点强调精神快乐高于感官、肉体快乐,具有其合理性。但这种观点将幸福与德性等同,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否认了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的正当性,带有禁欲主义色彩。其禁欲主义倾向,经过斯多格派,在漫长的中世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的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都有其合理成分和不科学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5]幸福是一种认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探讨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必须抓住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紧紧围绕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既要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分析感性欲求的满足在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价值,避免其过于强调感官、肉体快乐的快乐从而走上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道路;又要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分析理性在何程度上对欲望进行控制,避免在脱离人感性需要的前提下空谈理性幸福;最终找到一个平衡点,把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从感性欲望的坟墓中解脱出来,协调对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的追求,从而实提高职业幸福感指数。

三、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个人与社会维度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永恒主题,思想家们分别从历史观、价值观和认识论的思路,形成了“玄学无用说”、“社会非人(个人)说”“人(个人)非社会说”“自然主义说”“实体主义说”和“功能主义说”六种主要观点,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是最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导致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的活动都面临着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每个个人都绕不开的问题。因此,个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与社会幸福形成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探讨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离不开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

从个人维度,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个人职业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在创造个人物质和精神幸福的同时,也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着物质和精神财富,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如何看待个人物质和精神财富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其对个人职业幸福感认知。从社会维度,社会幸福决定着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个人职业幸福,社会幸福是一种整体幸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安排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幸福的实现程度,国家和社会在社会幸福中发挥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幸福要求国家和社会能为绝大多数人实现幸福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社会幸福的实现程度也间接影响着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更重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认为只有为社会谋幸福,才是最高意义的个人幸福,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以造福于人民为根本宗旨,共产党人的幸福就是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谋幸福。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探讨其职业幸福感,更需要抓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的维度,分析其个人幸福的实现程度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提高的价值,对社会幸福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分析社会应当在何种程度上关心和维护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的个人幸福,在何种程度上为其实现个人幸福的创造条件。

总之,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其教学实践活动,研究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结合其教学实践活动,紧紧抓住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个人和社会六大维度进行科学剖析,能全方位掌握高校青年思政工作者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6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3-104页.

[4][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6.

[5]逄锦聚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0.

作者简介:储昭海,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思政课部,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 8- 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55-02

猜你喜欢
职业幸福感
完善校长评价提升中学校长职业幸福感研究
从管理学角度探索教师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基于“自我更新”取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研究
基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中的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之研究
提升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运用三叶草模型,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在教育管理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