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应
2014年,中央已连续11年以 “三农” 为主题下发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作出了“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 “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等重要工作部署。
农药在保护粮食生产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同时,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化学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用来对抗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对农作物危害的有力武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药的应用,对于粮食安全具有正负完全相反的两效应:一方面,大大抵御和减少了病虫草鼠害等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保证了粮食产量;另一方面,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甚至滥用又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造成农业难以持续发展,从而威胁粮食安全。
为保障粮食安全,农药必须在严格监控下使用。当前农药监控的切入点有三:一是大力控制和削减高毒、长残效、高风险的化学农药生产量和使用量; 二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彽风险的农药,修复和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对广大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大力提高科学使用农药的技术水平。
1 农药广泛应用保护了粮食生产
1.1 植保防灾减灾离不开农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统计,目前,世界上还有7%(4亿多)的人口遭受饥饿,困惑人类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粮食。世界对粮食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持续增加。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为解决十三、四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粮食由严重不足发展到自给有余,自1983年开始, 二十多年成为食品净出口国。粮食生产连续 “十年增”,农药保驾护航功不可没。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结构的升级变化, 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又成为了粮食的净进口国。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需要大量的粮食,若一半的粮食靠进口,需要世界所有贸易粮食全部供给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国情要求我国的农业必须实现高产出,满足粮食等食物的自给自足。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是农业重大灾害之一,常常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粮食产量因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总产的20%~35%,其中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居于首位。我国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多达1000余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超过300种,常年发生可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近100种。因此,病虫害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特别是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暖、 耕作栽培制度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频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增大,损失加重。若无防治措施,农产品产量损失率在40%以上,有的地块甚至绝产无收。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植保防灾减灾工作,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家第一要务, 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发和引进安全高效的农药及各种防治方法,有效防治有害生物,为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测算,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植保措施, 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 000亿斤左右,占总产量的15%以上,相当于增加1亿多亩耕地的粮食面积。
另外,除草剂的广泛应用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重大矛盾。二十年前,广大农村主要靠人工除草, 需要大量人力,除草剂只在农垦系统少数使用, 现在主要农田除草基本使用除草剂了。
1.2 农药事业发展过快而科技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历史,但化学农药的应用还是从西方全面引进的。1949年全国农药年产量尚不足5000吨(折100%有效成分,下同), 到九十年代,农药年产量超过20万吨。2005年农药产量突破100万吨,2011年生产农药265万吨,2013年农药产量在360万吨左右,成为全球农药产量第一大国。自1993年开始,我国农药出口量超过进口量。近几年,中国农药的年货物交易量超过160万吨,占全球农药贸易总量的一半左右。中国农药出口基本覆盖了全球农药市场,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农药出口数量第一大国。
随着使用面积的增加和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增强,农药使用量大幅增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农药年使用量10万吨左右,九十年代在15万吨, 上世纪末达25万吨,近几年,农药年使用量在35万吨左右。主要农作物,水稻上的重大病虫害包括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小麦上发生危害严重的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在玉米上主要是玉米叶斑病、玉米螟、 丝黑穗病;棉花、大豆、 蔬菜等作物上相应的重大病虫害,主要是依靠化学防治,全国每年化学防治面积在百亿亩次左右,耕地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企业有2300家左右,呈小、散、多局面,登记农药有效成分650多个,产品近3万个,相同成分产品占绝大多数。农药行业发展累积的深层次矛盾非常突出: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社会资源浪费、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少,原始创新能力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未形成;农药污染物缺乏有效处理手段,对生态环境极为不利;农药产品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产品的剂型落后,分散性差,沉积性差,生物活性低,降解缓慢,靶标作物利用率低。
我国农药使用者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用药基本是单家独户分散使用,农药使用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过度使用、滥用农药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民购药从众,配药随意,施药水平低,自我防护差;片面追求防治效果,浪费农药,农药利用率低下的现象相当严重。使用者的环保意识也很差,随便在河流、池塘、水井等处配药与冲洗施药器械,农药包装物、残留物乱扔乱丢。与此同时,施药机械也很简陋,80%的是手动施药,工农—16型喷雾机已经用了几十年。国产的施药机械有70%左右处于发达国家早已淘汰不用的水平,不仅质量差,“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加大了农药的风险性。endprint
2 农药广泛使用的风险影响粮食安全
2. 1 农药的负效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对土壤、水、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无一不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近海水域的污染,在近几年的各类检测中,全国各地水、空气、土壤中均发现有大量农药类污染物。相关科研单位在一些农区采集土壤及附近水体和空气样本,对符合检测标准要求的农药进行检测,被检测农区的土壤、水和大气中农药数量分别高达检测品种的80%以上,超过半数的农药检出率为100%。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和过度使用,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好处,但事实证明,它更有可能造成长期对环境和人畜健康更严重的破坏。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农药过快过多广泛用于农业的意义,重新思考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生产应该更生态,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大自然内在循环规律。
化学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极为不利,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病虫草害抗药性大幅上升,农药残留增加和病虫害再度猖獗,成为世界性问题,综合治理难度极大,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威胁粮食安全。据测算,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少数作用于目标病虫,90%的农药则进入了生态系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两成,其恶果是破坏土壤生态环境,伤害有益土壤生物,造成土壤地力肥力严重下降。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到不足1.5%,其中有十分之一以上的耕地低于0.6%。
农药长期广泛使用的负效应使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迅速产生,农药的浓度越用越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抗药性害虫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不足10种发展到现在的700多种。我国主要农业害虫都产生了抗药性,加大了农药剂量,增加了防治次数,甚至滥用高、剧毒农药,从而又加速了抗药性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农药广泛应用杀伤了大量害虫天敌,如某些土壤微生物、天敌昆虫、蜂类、鸟类、蛙类、蛇类等数量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目标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使害虫大发生频率增加。
2.2农药的负效应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公众健
康。
农药危害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3条途径进入人体的,包括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调查报告称,农药残留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粮食、蔬菜、水果等农药残留累积在人体内,可以诱发基因突变,致使癌症、畸形的比例和可能性提高,对人体内的酶和生殖系统也构成严重威胁。农药毒素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会损害大脑、肝肾、心脏、生殖系统等器官功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诱发疾病,甚至造成青壮年不育不孕。欧美一些国家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受农药污染的食品,对人身,特别是胎儿和婴儿的大脑成长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农药大量投入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另一个方面。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毒豇豆”、“毒韭菜”、“毒姜”、“爆炸西瓜”、“催熟香蕉”、“不落花黄瓜”、“立顿茶”等事件,因农药残留,在社会上反响十分强烈。甚至大多数种植的中药材,都能检测出农药残留。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每年仅因为农残等问题,引起国际农产品退货或处理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美元以上。
3 加大农药监控力度保障粮食安全
3.1大力控制和削减化学农药。
加紧农药生产企业的整合,彻底改变多、散、小的混乱局面;大力淘汰技术含量低,设备简陋,污染大的各类小作坊式的农药生产厂家。与此同时,要加速清理同质化过剩的农药产品,提高农药登记科技含量,抬高登记准入门槛,淘汰过剩的相同产品和低质量的农药产品。加速淘汰高毒剧毒、长残留、高污染等高风险种类的农药。要加强国际和其它发达国家高毒高风险农药管理的研究。通过调整结构,大力控制和削减化学农药的产能与生产量,促进农药行业良性发展。
3.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药。
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不快,远不如化学农药的发展速度,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严重阻碍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生物农药的基础研究工作,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其次是要解决好生物农药的生产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多;多数厂家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劣质产品鱼目混珠;缺少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市场混乱等问题。三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少农作物因病虫灾害引起的产量损失,又保证农田生态和粮食供给安全,就必须研究和集成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3.3大力提高科学用药的水平。
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人畜安全和农产品的负效应还与科学用药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在改善环境质量,修复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农药使用和管理法规,并通过农药施用技术改造,努力提高农药的利用率,解决农药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建立农户农药购买登记制度,保证农户实际所用农药不会超过允许使用量。加紧对广大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农药施用技术水平,逐步做到持证施用农药。
(摘自《农药科学与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