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2015-02-03 02:34朱俊奇
关键词:交通系统城市交通新型城镇化

摘 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进入公众视野,面对城市交通拥堵和以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现状,从整个交通系统构成入手,通过改变交通出行理念、优化路网设施及出行工具、发展智能交通等措施,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交通;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2405

收稿日期:2014-02-18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联项目“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研究”(A2013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俊奇(1984-),男,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政管理。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integration,

intelligence, green and low carb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improving the city traffic system

ZHU Jun-q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more city traffic problems have entered the view of the public.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city traffic, the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entire traffic system and through changing the traffic and commuting concept, optimizing the network facilities and vehicles, and develop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ways of constructing city transportation of integration, intelligence, green and low carb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city traffic; traffic system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血脉和联系城市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和实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困绕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和尾气造成的“雾霾”污染与新型城镇化所提倡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背道而驰,一方面,拥堵说明城市交通的空间集聚和时间节约功能失灵,另一方面,也为交通智能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城市的环境优美和无污染,现实的情况是千里雾霾,“雾霾”原凶中,汽车尾气“罪责难逃”。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机动车尾气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并且由于城市不合理的道路布局和“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越来越远。所谓的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的绿色出行根本不现实;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导致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沦为一句口号。总而言之,城市交通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其自身“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程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实现与否。文章将以改善城市交通系统为切入,系统论述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新型城镇化交通的现实路径。

一、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和城市交通问题现状

(一)城市交通系统构成

城市交通系统做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子系统,对于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交通系统是由交通出行主体、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及出行环境构成的开放复杂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动态性、随机性、非线性、多行为主体等特征。其中,出行主体是关键,交通工具是载体,交通设施是基础,旨在通过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出行范围、路网设施、信号及交管设备、停车场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实现出行的通畅、方便与快捷。由此可见,城市交通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城市交通问题及成因(见图1)。

图1 城市交通系统

(二)城市交通问题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集聚,机动车量快速增长,交通需求激增,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应的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

1.交通拥堵。

“路上车挤车、车上人挤人”已经成为目前城市交通的现实,出行时间长,出行效率低,交通量集中,路网应变能力差,出行成本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道路畅通时居民平均每天上下班路途时间为40.1分钟,拥堵时为62.3分钟,拥堵成本为335.6元/月。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

2.交通污染。

拥堵不仅仅带来的是直接的经济损失,由此带来的噪声和尾气污染更是引起了全民关注。近年来,环境投诉案件中噪声投诉的比重逐年提高,在特大城市已高达40%以上,交通噪声已经从单纯的环境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而尾气污染则更为严重,交通运输业是继工业和建筑业之后的第三大排放源,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所环境问题越发严重。2013年1月15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位于中国。据环保部门的数据,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22%以上来自机动车排放,而上海25%来自车船尾气排放,汽柴油燃烧产生的尾气已经成为城市占比最高的污染源。尾气排放被列为造成污染城市空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城市交通问题的形成原因

面对如此拥堵和污染等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来看,主要原因在于:

(一)交通出行工具的剧增是导致拥堵和污染的直接原因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半径的增加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等原因导致我国的私家车使用量增长迅速,据统计,近年来,民用机动车(即非军用车、公务车和私家车)的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私家车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0%<sup>[1]</sup>。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其中汽车1.06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36亿人。私车过亿的直接结果就是严重的交通拥堵,私家车诱发的交通量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私人交通能耗大、运输效率低,污染环境。谨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0万辆,但路网实际承载力只有400万辆左右。路不够,拥堵加剧,污染攀升。

(二)出行者缺乏绿色出行的观念和低碳生活的意识是导致拥堵和污染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美国百户家庭汽车普及率超过200辆,中国百户汽车普及率刚刚超过10%,美国汽车总保有量为2.5亿辆,中国仅为其一半,其中,纽约汽车保有量为1 280万辆,北京仅及纽约的1/3多一点,但纽约的拥堵远不及北京,可见人的问题在于人本身,面对如此严重的交通问题,我国需要一种成熟的汽车文化,需要放弃车轮上的“享受”,用自我认识的提升去践行绿色出行,用自觉的低碳生活方式重新构筑城市交通的新内涵。只有当人们不随意使用私家车,公共交通能够广泛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人们从观念上告别奢华和面子问题,去主动使用简易的排放量小的汽车,同时在短距离出行时骑自行车和安步当车,交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交通设施不健全和交管手段落后是导致交通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人口和车辆基数大,交通基础设施仍相对不足,尤其体现在公共交通方面,城市公交发展滞后,公交分担率低、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差,市场运作不规范,公交网络不合理等严重制约了公交能力的发挥,统计显示,我国公交出行率大城市平均约20%,中小城市不足10%,与欧洲、日本等地的大城市的40%~7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说明我国的轨道交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不尽合理,城市中瓶颈路、断头路、畸形路较多,路网结构不尽合理,路网分流能力低下,路网密度较发达国家仍偏低,交通微循环不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再者,交管水平有待提高,交通信息化、法治化程度低,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城市占道现象突出,影响路段通行效率,交通管理有效需求不足,迅增的交通需求与滞后的交管手段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改善我国城市交通的路径选择

拥堵要求集约,城市需要绿色,城市交通问题对于实现绿色与集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城市智能化与市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培养与塑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集约交通与智能交通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据统计,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52.57%,拥有各类城镇人口7.12亿,城镇间的流动人口7 300万,一直以来,高速城镇化主要依赖政府“用低成本的土地扩大城市面积,用高杠杆的土地经济来聚集资金”。这种盲目的“造城运动”导致土地资源快速消耗,从中国的国情来看,适宜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的面积是180万平方公里,如果扣掉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的建设空间,今后适宜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的面积不到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sup>[2]</sup>。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给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私家车的大量增加除了需要更宽阔的马路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等车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停车场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7 004万辆。根据国际惯例,停车位与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应在1:1.2-1.4之间,若以1.4进行计算,预计到2017年,我国汽车停车位理论需求量将达到2.38亿个。一方面是大量的道路用地和停车场用地,另一方面是城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这都表明集约化交通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为实现集约交通,必须要以智能化的手段将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与环境更好的融合,以ITS为载体,通过关键模型研究,把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引入交通系统,从而实时、准确、高效实现交通的低成本、高通畅。据科学家和工程师预测,ITS可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益,使交通拥挤降低20%~80%,油料消耗可减少30%,废气排放减少26%。因此,智能交通是解决交通问题实现集约交通的最佳途径,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路网智能化建设,以智能化交通网络体系促进集约交通。

根据当斯定律,道路建设不能解决拥堵问题。但在路网的交通需求和设施供应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路网结构,实现路网的有效集散与通达,保证综合枢纽、干道、支路微循环的畅通,组织协调和衔接不同层次的的客运网络,提高路网密度和使用效率,对于实现集约交通不言而喻,研究表明,路网交通效率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具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佳的路网密度,使路网在路网容量和服务水平两方面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所以,提高路网密度可以提高路网服务水平的可靠性。同时,不同密度的路网有不同的需求服务范围,即使相同的路网密度下,路网布局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应从城市交通的实际出发,全方位考虑路网布局形态下的路网密度对交通效率的影响<sup>[3]</sup>。通过技术支持和信息化支撑,引进和消化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现公路监控系统、高等级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和路边信息服务系统的有效融合,应用GIS、GPS、EDI等技术健全交通信息网络,通过完善基础数据库、气象数据采集等方式为出行者提供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普及交通信息数字化与其他服务系统一体化,实现对路网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借助人工智能和INTERNET服务对路网信息进行整合处理,选择符出行预算和时间要求的交通工具与出行路线,优化路网运行,大幅度提高现有路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通过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ATMS)、车辆控制系统(AVCS)、电子收费系统(ETC)、紧急救援系统(EMS)等全方位智能系统的交叉融合将先进的信息、通讯、传感、控制等技术集成一体,建立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切实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实现物尽其能,路尽其用,达到出行主体、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与周边环境整体化一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交通系统城市交通新型城镇化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交通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ZAWTIKA DEVELOPMENT输气管道项目交通管理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交通系统人事劳资创新及其发展探析
公路路面低温施工中常见问题探讨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