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萍
日常教学研讨中,听课评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评课着眼点更注重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认真思考,我们的出发点似乎都离不开“教师”,虽然我们高喊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的口号。教研工作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更需要我们的创新思考。唯有拥有强大思考力的人,其工作才有可能去创新,去突破。
认真翻看最近的听课记录,我有意识地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突然发现,有的教师总在“忽悠”学生!
【案例一】
执教者执教的是二年级《蚂蚁和蝈蝈》,她是这样导入新
课的:
师:今天在老师上班的路上,遇到了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他们扛着摄像机正在紧张地工作。听说我要到××小学给你们上课,他们很感兴趣。他们正在录制一期儿童节目,今天这节课上咱们班谁读得好、演得好就可以被老师推荐到电视台去录节目……你们想去吗?
生:想!(学生个个面露喜色,异常兴奋,似乎马上就可以成为小演员。)
师:好,我们现在准备开始上课,记住表现最优秀的孩子才有机会哟!
(学生个个腰板挺得直直的,做好了当小演员的准备。)
【思考】
去电视台录制节目,学校挑选主持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导课语,学生在上课之初确实很容易被老师的情趣感染,也很容易进入课堂教学情境,这样的导课似乎我们也听得习以为常,因为它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是细细思考,这样的导课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吗?其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因为这样的话语总是在“忽悠”学生,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没有教师会兑现他们开课时的承诺,因为对教师而言,那样的话语只是为了调动情绪,根本就没准备去兑现。当我们很好地进入课堂教学情境时,完全忽略了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但是这种负面效应对学生的伤害却无法弥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模糊教师的话语,因为他们总有长大的一天。他们会发现这些话全是假的,并不可信,连老师都会说假话,学生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别人呢?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再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脱离了它正确的教育思想,就可能会异化为驯兽式教育的工具。”老师,您还会为了创设某种情境这样“忽悠”学生吗?
【案例二】
执教者执教的是三年级《盘古开天地》——理解词语“混沌一片”。
生:老师,“混沌一片”是什么意思?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用什么方法解决最准确?
生:近义词法,这里就是“模糊一片”的意思。
师:还有吗?
生:反义词法,就是不清楚,一大片模模糊糊。
师:还有吗?
生:拆字法,理解了“混”和“沌”的意思你就能理解这个词。
师:还有吗?
生:查字典……
师(一脸欣喜地):对!查字典才是最准确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要查字典。老师查过字典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思考】
在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仔细看上面这个小片段,对于学生的种种回答,教师无动于衷,就是拿自己准备好的答案在等待,等待学生靠近自己的标准答案。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是教师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每天喊着“尊重学生”的口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总是漠视学生的存在,纵然你有千万种好的解词方法,我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所以,只有当学生的回答吻合教师的“心中想”,教师才会积极肯定,其他答案全都“听而不闻”!仔细思考,这个班的孩子多可爱呀,他们敢于质疑,却不被教师肯定,他们有那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却被教师漠视。这样长期被固定在教师的标准答案中,他们还会思考吗?恩格斯说过:“思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的课堂应该培养的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学生,而不是考试的机器!但是,我们是不是总在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呢?老师,您还在貌似开放的课堂上用标准答案“忽悠”学生吗?
【案例三】
老师们在课堂上常常安排写话练习,下列学生的写话是受到教师表扬的,请您仔细看看这些学生的语言,能发现他们的问题吗?
1.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小乌龟在悠闲地晒太阳。(《桂林山水》)
2.他们一会儿用脚蹬,一会儿跑着爬,一会儿互相鼓励,终于爬上了山顶。(《爬天都峰》)
3.小男孩在干燥的树枝上一伸手,树枝变得柔软了。(《巨人的花园》)
【思考】
听课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已经在努力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总会想方设法安排一些写话练习。但是,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写的话却不能给予准确的评价与指导,总是模糊地以一个“好”字简单评述,甚至对于一些存在明显问题的句子都听不出来,当学生的写话被这样简单评价后,他们怎么可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写话练习安排又有什么实际意义?老师们自身语言功底欠缺,缺少对语言的准确把握能力,又怎能很快地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老师,您在坚持阅读与写作吗?您还在用廉价的“好”来“忽悠”学生吗?
三个简短的案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我们把课堂想要真正地还给学生时,其实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一颗“道”心。有了“道”心之后,心灵是宁静的,思想是升华的,我们才不会随波逐流,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做准备。因为有了“道”,我们才会自觉读书,修炼内功;因为有了“道”,我们才会静心思考,寻找“佳术”;因为有了“道”,我们才会积极储备,掌握“利器”……有了“道”才能既有效率又有效益,才能长远发展,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教研工作需要创新,因为“观念的一小步就是现实中的一大步”。教研工作的最大创新点,不在于你给一线教师多少具体的操作方法,而在于你是否能扫除教师内心深处沉睡的旧观念。因为,没有什么比教师的思想觉醒更能带给教育以力量。老师,您还准备“忽悠”学生吗?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