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关键词】 英语教学;活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111—01
一、 融入“人文味”
语言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平台。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学会英语这门语言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显然把英语教育和人文教育分割开来,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陶冶人文精神,具体讲,就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如学生对西方的节日很是好奇,除了对狂欢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来由的追溯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节日的实质及它们寄托的思想,更要树立民族意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就此专题,笔者特意安排学生开展了关于中西方节日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甚至从宗教、音乐、文学、历史等角度展开研究。这正是课本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而同学们已经对课本成功地做出了延伸,把学习的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层层展现了出来,不但学习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
二、 注入“人情味”
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人情味”,铸造学生的灵魂。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英语课文或阅读材料,就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冰冷的文字,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真情,付出真情,从而体会真情。在串讲过一篇篇完型填空之后,我们大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的文章宣传真善美,有的文章引导学生辨别假丑恶,有的文章帮助学生塑造坚毅的品格。总之,不论以记叙文出现还是以议论文出现,文章的主线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正能量”。所以在做题的技巧上也可以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积累词汇,不但可以提高做题的正确率,还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更重要的结合自己经历,形成积极的认识。
三﹑引入“生活味”
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基础教育就是死教育。对于一种语言,脱离语境的学习是没有出路的。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的经验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教条式的说教生活化。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需要特定的语境,其实生活中不缺少语境,而是我们不会创造语境,英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促成学生学习兴趣或能力的培养。
四﹑植入“文学味”
高考说明对阅读的要求是能读懂简易的文学作品,并能就其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在现有的教材中我们有A million pound note、Poem 等话题,这就是我们了解英美文学最直接途径。在学习A million pound note之前,笔者先组织学生看英文版的原著电影,使其对剧本主线有清晰地认识,同时引导他们注意一些简单的对白,之后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进行回顾,进一步加深这些词在语境中的理解。除了反复诵读课本中出现的诗文外,在课外阅读中引入更多的诗文和歌曲,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五﹑充满“时代味”
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这就注定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阅读并提高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学习Computer一课时,为了了解电脑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还要结合当前最新的网络前沿,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了各种资料,并在在课堂中引入了“东东”“偶”“虾米”“顶”这些新鲜的词汇,不但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还把冷冰冰的电脑展示得人情味十足。为了趁热打铁,那节课的作业是给自己的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这节课,从课堂到作业的延伸,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新在内容上,在形式上也可以大胆地尝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从而高质量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