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之后,何去何从?

2015-02-02 18:26吴岳岚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觉醒知识分子鲁迅

吴岳岚

【摘要】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在社会环境中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灵魂。鲁迅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十世纪初,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追求,对民主和科学的热情,对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向往让他们决心打破“铁屋子”。但是,他们仍然必须生活在一个世代相传、吃人与被人吃的社会系统之中,他们还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和制度,于是一批觉醒后又走投无路的知识分子形象成为了鲁迅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曾经是一个精悍敏捷的青年,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曾经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旧民主主义战士。英勇的去“城隍庙内去拔掉神像的胡子”,因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而至于和同伴打架,处处彰显着他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精神。然而十年来,随着生活的不如意以及革命的低潮期给他带来强大的打击。他把自己比做一只苍蝇,飞来飞去,只是飞了一个小圈子,最后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民族思想熏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个“吃洋教”的“新党”,他看不惯那些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们,而人们也视他为异类,从此成为社会的孤独者。在封建势力的压榨下,他这个“异类”处处碰壁,直至最终失业。失业后的他内心充满了苦闷、彷徨、矛盾与痛苦,最终他依然向封建势力低了头。他变卖了一切可以卖的东西之后,而后做了军阀师长的顾问,天天吃喝玩乐,玩世不恭。正如他说的:“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使他真正快乐,没有找到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精神依赖。他最后是以自己的堕落和良心的背叛为自杀手段,在痛苦中含恨死去。

如果说魏连殳、吕纬甫们的命运宣告了启蒙思想的破灭,那么《伤逝》是鲁迅用涓生与子君来模拟和想象自己人生道路的又一次实验。《伤逝》里的涓生、子君是20年代初期具有一定程度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受过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具有先进的精神又耽于幻想,勇于追求新社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困境。涓生原本是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且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当涓生被免职,吃饭成了问题,虽然他试图努力改变生活的状况,但是当努力失败后,感情的隔阂和危机才显现出来,最终提出分手,子君最终回到她父亲身边去了。从旧家庭冲出来,进入新家庭,最后再回到旧家庭,这是子君的人生悲剧。而涓生则处于个性主义和旧思想文化的双重蜕变、思想与现实的厮搏之中,“救出自己”,又无法超越自我,倒是由于子君的死,才稍稍觉悟到旧思想文化对自己的禁锢和扭曲,不但不再去从个人主义的错觉上越走越远,反倒主动写下“悔恨”,决心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去”。他们的悲剧结局表面上是由社会压迫与经济困境导致的,是由生活的凝固、一成不变和缺乏激情造成的,是时代的悲剧。但是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涓生的心灵始终纠缠着希望与绝望的斗争,充满着沉默与开口的交锋,在追求真实而非虚伪的生活的漩涡中挣扎而导致了两人爱情的悲剧。对涓生、子君的描写,鲁迅充满了同情也直指内心深处的拷问:涓生的困境正是鲁迅的精神枷锁。1923年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里谈道“人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问题,并且强调:“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这些在新思潮呼唤下觉醒的知识分子,正如在铁屋中率先觉醒的人。可是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不能也不会给他们提供用武之地。他们必然要承受经济和正值的双重挤压,承担痛苦、折磨和煎熬。也正是他们觉醒的灵魂,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势力展开了抵抗,向铁屋中的人们发出了启蒙的呐喊。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代表了启蒙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启蒙是否合理正是深藏在鲁迅心中的无穷困惑。为消除这种困惑,鲁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启蒙”,真正看清自身的局限于不足。鲁迅从对中国黑暗现状的清醒认识中,看到了改造社会的艰难,才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这正是服务于他那要从精神上改造社会的目标。鲁迅的小说既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望和痛苦,达到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又超越具体历史真实,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并常有新的发现。在这批形象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强烈地引起人的感情共鸣和震撼。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1996.

[2]王瑶.鲁迅作品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吴中杰.论鲁迅的小说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雷霖.意义的焦虑——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性考察[M].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5.

[6]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M].上海: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觉醒知识分子鲁迅
鲁迅《自嘲》句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