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萌
【摘要】习作训练是小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新课标除了要求小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之外,还对习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提道:“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提出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要求,足见作文互批对于习作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互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生习作互批的意义
习作互批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习作要求,从而拓展思路、激发灵感。拿到同样一个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角度,这其中或有一整篇文章的精彩,或有一段文字的精彩,即使是一小段对话的传神或是一个词语的妙用,对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同龄人的习作互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文章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最好的读者不仅是教师,还有广大的同学。”习作互批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他人习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这篇习作的判断、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对段落和叙述如何安排的见解,锻炼了对作品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二、小学生习作互批的现状及问题
习作互批给了小学生一个当“小老师”的机会,学生互批的积极性很高,批改态度也都较为认真。尽管如此,在具体批改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批改深度较浅。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批改停留在错别字、词语或标点使用不当的纠错层面,这一层面的修改仅限于语言语法知识的修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但在文章把握和感受力提高方面,则作用较小。
只敢做“小手术”,不敢做“大手术”,对文章内容的增添、删改等较大幅度的批改放不开手脚。有的学生对手中的习作有自己的看法,但常常出于不自信或有所顾忌等原因,不敢对同学的习作进行大范围的改动。从现实角度来说,课堂上的批改时间有限,学生之间也存在互相争辩,各有看法的情况,导致“大手术”难以实施,学生有好的想法难以落实,达不到深层次的交流。
谁当谁的老师——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作文互批的对象如何确定是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一篇习作应该被一个怎样层次的小老师批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批改的效果。一般作文课上的互批,教师通常根据就近原则,采用同桌或前后桌交换的方式。这样简单的交换容易出现学生本身习作水平与所批改的习作水平相差太大,差学生不敢给好学生批改,好学生对差生大面积否定的现象。
三、小学生习作互批对策
根据小学生习作互批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习作互批的有效性:
教师正确引导,端正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互批的态度。习作互批,不是互相批评,而是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对于好的部分,要给予肯定,共同分享;对于有争论的部分,各抒己见,寻找最佳方式,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批评别人、给别人找错误的心态来进行习作互批。在想法面前,不存在优良差之分,成绩差的同学也有好想法,成绩好的同学也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每一个想法都是平等的、有意义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学生提出的想法给予尊重和肯定。
放开手脚,转变互批模式。将两人交换批改转变为小组共批,四人一组,逐篇批改,所批改的习作,可以是自己小组成员的习作,也可以是其他小组的。这样四个人共同批改一篇习作,可以充分调动小组成员思考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评价的单一,还可以在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思考,大胆地表达,多种想法碰撞,从而在思路上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要注意加强批改方法的指导。批改习作,虽然是各抒己见的活动,但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习作互批的阶段,给学生详细地讲明如何批改一篇习作,使学生先摸到习作批改的路子,不至于无从下手,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挥,使批改更有效果。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模仿的作用。小学阶段,模仿仍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拿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示范批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应怎样有序地批改,也在参与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对于修改方法会有更深的体会。在学生自主进行批改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及时分享感受。批改之后,学生一定有不少收获,如不及时让他们静心体会,这些收获很可能昙花一现。这时候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一下此次习作批改的收获,如:你觉得你们批的几篇文章里谁写得最好?谁的习作改动最大?原因是什么?能给大家什么启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理这次习作修改的思路,还能将收获沉淀下来。
作为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习作互批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更多地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我们只有本着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思考的原则,才能让习作互批成为孕育思想、开拓思路的土壤,在习作互批的课堂上点亮灵感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裴跃进.教学名家谈作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