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沙
摘要: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从五个方面针对口腔医院存在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职业防护的具体措施。结果 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严格洗手,推广四手操作,使用橡皮障进行隔离,限制每天患者就诊的号数,提高防护意识,管理部门思想上给予重视并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可有效地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结论 通过落实口腔操作行为及要求,有效控制了职业暴露,确保了医疗安全。
关键词:口腔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诊疗行为
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与患者密切接触,并且疾病的治疗大多数在口腔内进行,而口腔操作范围小,治疗中需用许多锐利及高速转动的器械,加上治疗中频繁张闭口活动,因而医护人员意外损伤的发生几率较高,通过损伤发生感染的机率也较高,使口腔医护人员成为HIV、HCV、HBV等的高度易感人群。然而,口腔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防护意识也不够,因此,控制口腔医院职业暴露,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现阶段存在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人 操作者、服务者。
1.1.1医护人员感染机会多 医护人员在进行口腔操作时,无法判断患者是否为感染性疾病的带菌者,另外,传染病患者就诊时,由于惧怕被区别对待,往往隐瞒病情,因此稍有不慎就有机会获得感染性疾病。有文献报道,在英国牙科治疗中,每日有400例乙肝带菌者接受常规的口腔治疗,在美国,牙医每日治疗15例患者,则7个工作日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在我国HBV感染率口腔医师为25.8%,口腔外科医师为38.5%[1]。
1.1.2医护人员因素 由于护士配备不足,常常使四手操作得不到保障,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会被唾液、血液污染的手又接触其他仪器和取用材料,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有些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知识浅薄,造成不规范操作,防护不严密,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欠重视,接触患者后未认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自我防护意识差,以至于把致病菌从这一患者传到另一患者身上。
1.2机 设备、设施。高速手机钻牙,用低速手机打磨义齿等操作时产生的飞沫和气雾,继而以感染气雾的形式被吸入医护人员或患者的呼吸道中。据研究,高速手机造成的气雾可在1min内散发细菌1000cfu(菌落计数),其中95%的微粒直径小于50mm,另外,未消毒的修复体打磨,牙治疗台的机械抛光形成的碎屑或颗粒固体物质,亦可污染诊室环境形成空气污染,高速手机在停转的瞬间可产生负压,易将患者口腔中的污染物回吸入手机内部,并进入综合治疗台水气管道中,在管道侧壁形成一层难以清除的微生物膜,成为新的传染源[2]。多数颗粒可漂浮在空气,在静止的空气中以1.2cm/min缓降的速度下降,成为潜在的感染因素[3]。并且由于诊室特殊的结构环境,导致通风受到一定的限制,易造成感染。
1.3料 耗材、药品、血液、器械。
1.3.1酚、醛及含氯消毒剂,是口腔临床局部治疗中常用的化学消毒防腐剂,其有效成分易挥发和腐蚀,可对皮肤、粘膜、呼吸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引起过敏、中毒、致Ca等不良反应[4]。
1.3.2科室为了节省开支,未能使用防污膜隔离,通过医护人员手的触摸传播到光固化灯、照明灯把手、三用枪把手,甚至是病历、键盘、鼠标、门把手等[5]。
1.3.3口腔材料种类多,零散,比如牙胶尖、咬合纸拆开包装后多次夹取,容易污染。另外,碘甘油、CP、FC等液体来回取用易造成交叉感染。
1.3.4锐器伤 口腔器械细小,如车针、扩大针、探针、刀片、剪刀、注射器等尖端锐利易造成刺伤。
1.4法 制度,常规,指南。由于医院管理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医院制度不健全,对职业危害造成的影响重视不够,监管不力,医院的法规、制度、规范在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下级的执行力不够等。
1.5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口腔医院工作的特殊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群体,护士穿梭于医生和患者之间,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咨询,接诊,安排患者,准备器械、材料,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护士无法直接创造效益,对护士不重视、地位低微、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低成就感导致职业自信心受损,极易造成护士的生理、心理疲劳。
2 防护措施
2.1加强个人防护
2.1.1严格洗手 由于护士在口腔护理操作过程中,双手被HBV污染的机会很大,所以在每次治疗操作前后都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七步洗手法(肥皂洗手可使细菌的自然清除率大于99.5%),同时配备一次性擦手纸巾,在连续处理患者前后可使用快速手凝胶洗手,使用快捷,方便,杀菌效果好。
2.1.2个人防护 有研究表明,口腔医护人员工作时不戴手套可造成指甲中的微生物、唾液和血液持续存在达几天,因此,在诊疗过程完成后,护士回收物品时严格执行戴手套操作,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可以隔绝在使用口腔设备时产生的气雾悬滴和残屑残垢。而使用面罩,可以使医护人员在使用高速手机备牙,拔智齿等一些喷溅物较多的口腔治疗操作时提供更有效的保护[6]。在刷洗器械时,穿一次性防护服,也可以有效防护。
2.2诊疗操作中的防护
2.2.1四手操作的推广,加大人力财力 四手操作是由护士来准备器械,调整灯光,调拌材料,传递器械等,医师的手只能接触患者的口腔和器械盒里的器械,护士使用吸唾器及时吸取患者口中的水,唾液、血液等污物,避免污染治疗区,医师使用高速手机产生喷溅和飞沫时,护士可以使用强力吸引器将飞沫和喷溅物吸除,减少空气污染,护士可以合理地放置和传递器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杜绝了患者之间与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保护了口腔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6]。当然,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按编制配备护理人员人数,是保证四手操作在诊疗过程中预防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7]。
2.2.2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严密防护 护士在操作前为每一个患者准备一次性头套、胸巾、口杯,并且在医生手接触点贴防污膜,使用一次性器械盒,三用枪、手机、吸唾管保证一人一用一更换,并且手机使用前后要空转30S,冲洗管腔,降低回吸污染。在诊疗中用的器械,如扩大针、根管挫等,用后医生随手用棉球擦拭一下,便于清洗灭菌。另外,光固化灯的光纤头直接接触患者口腔,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配备专用一次性光固化灯灯膜,一人一用一更换。牙胶尖用后紫外线照射1h/d。用后的锐器,如扩大针、车针等用镊子夹取分类放置浸泡消毒灭菌,用后的材料外包装用酒精擦拭,治疗过程中需反复补充物品,为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前尽量备齐用物,操作中的手套不能直接接触清洁物品,操作中如需补充用物,应更换手套或加塑料薄膜手套,用后即弃。综合治疗椅,在两位患者诊疗之间,使用一次性表面消毒湿巾对其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
2.2.3橡皮障隔离 在做治疗时应尽可能使用橡皮障,以减少唾液、血液而形成的污染气雾,同时还可以防止治疗中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创伤和继发出血。
2.3锐器伤 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血液型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8]。因此,护士应养成用专用镊子夹取尖锐物品和污染针头的习惯,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若发生刺伤后,迅速脱去手套在流水下冲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在挤压的同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再用安尔碘消毒受伤部位并包扎伤口,跟踪监测并及时上报。
2.4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提高防护意识,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如果发生职业暴露时,做好自我防护,就必须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对其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提高防护意识是做好职业防护的前提[6]。思想重视和防护意识的增强是搞好医护人员防护的基础。另外,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知识,对控制职业暴露和做好自我防护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在职培训体制。我院现就定期对所有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将防护措施落实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并定期考核,随机抽查科室。所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5诊疗环境的处理 诊室要做到2次/d30min以上的开窗通风,对使用空调的房间,为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更应注意诊疗环境的通风。另外,紫外线消毒2次/d,1h/次,保证诊疗环境的清洁,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空气消毒机。卫生员每日用含有效氯1:500的消毒液擦拭地面。同时,空调室内机要定期清洗,,严防因霉菌污染整个诊疗环境,并且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保证空气质量。此外,控制每日就诊患者的号数,按预约时间就诊,这样可以有效地按操作规程为患者服务,提高防护意识,预防交叉感染引起重视,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2.6定期体检和计划免疫 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要每年体检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乙肝五项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防止医护人员成为传染源。
2.7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疲劳,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护士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克服个性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以便能准确,及时地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 小结
通过落实口腔操作行为及要求,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严密防护,严格洗手,推广四手操作,使用橡皮障进行隔离,并且限制每天患者就诊的号数,保证了医疗质量。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提高防护意识,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并且注意对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使得我院已经有效地控制了职业暴露,确保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赵佛容,主编.口腔护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28.
[2]杨梅.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38-4539.
[3]李永彦,王卫平,丁春莉,等.规范口腔医务人员的诊疗操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124-1125.
[4]史宗道,王晓娟.口腔临床药物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1-166.
[5]张特,魏银花.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522-2533.
[6]贺维,严艳,刘东艳,等.口腔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126-3127.
[7]王晓艳,余传玉,陈丹.口腔诊疗过程中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1838.
[8]刘云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43-1144.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