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践行人文教育理念

2015-02-02 17:59郭建国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文性理念课堂教学

郭建国

【摘要】人本化的语文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处于教学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更是所有教育期待的执行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的实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性;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作为课改“宪法”,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人文性教育是学生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的必修内容,并在其指导下,语文教材逐渐褪去了革命和政治色彩,呈现出教育科学本该具有的逻辑性和真理性。而课堂教学作为践行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沿阵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和根本出路,语文教师如何基于课标理念和教材资源进行有益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第一,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人的现实存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促进人类幸福、人性美好、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哲学探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1]这表明人文精神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必须具备的一种自然属性,延伸可理解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生物人培养为会生活的社会人。“爱同类”在动物界能够达成共识,这说明爱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群居的技能,正如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羡林认为人文精神和道德有密切关系,人生来要学会处理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和自我关系。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如果探究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普罗泰戈拉和笛卡尔的言论震耳发聩,“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都强调自由和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倡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它追求真善美,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2]

第二,关于人文教育的认识。基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人文精神不尽一致,国情和时代赋予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特殊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这正是新世界对语文教育的要求。”[3]一般说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属性应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掌握语言并学会准确表达和正确交流。这里体现出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人是唯一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动物,语言与科学不同,它本身不属于工具,而是人的属性。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表证世界,创造文化。其次,关于人生的理解,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生都需要理由,罗素的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泰勒斯说:“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一位哲人对科学的投入。人存在的理由或基于使命,或基于信仰,或基于兴趣和对理想的执着,或基于生活本身付诸的享受,缺失理念支撑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由此看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需要基于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教学资源对学生予以生活的启蒙。再次,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人。视人格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应当直接针对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的现状。这里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品德修养、为人态度以及温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二、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衔接

语文课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自身的性质确定其目的、功能和任务。对语文课程及其性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分析的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使用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人文性的有效衔接表现在两个方 面:授课方式的人本性与学习内容的人文性。

第一,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语文老师多从具体课文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来说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课文的内容很优美,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影响和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的时候觉得课文内容特别丰富,有挖掘不完的深度,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也深受启发,人文性是指课文内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道德、民族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价值观道德理念;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

第二,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各种注重学习过程,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如赵亚夫教授所言:“教育服务人生”,教学过程也是服务人生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将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种形式在课内外再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生活百态,体悟风格各异的人文盛宴。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虚拟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课程标准里的人文理念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实施,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效达成人文性教学的前提有二:充分理解语文课程里人文精神的含义;不断探索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苏民.人文精神[J].社会科学动态,2000(10).

[2]陈军科.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和文化自觉[D].北京: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1.

[3]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人文性理念课堂教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