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朋友:
编辑部每天收到大量读者的电子和纸质信件,提出诸多询问和建议。读着一线教师真情流动的文字,心里暖暖的。其中两例很有代表性,随文刊发。地域上的跨越没有阻断大家对《内蒙古教育》的喜爱和支持,你们的肯定和帮助对我们编辑是莫大的鼓励!
经对来信阅读梳理,现归类回复如下,目的是加强编读间的了解与沟通,让《内蒙古教育》真正成为全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一
《内蒙古教育》(汉文版)是自治区唯一的一份省级教育期刊,创刊于1952年,刊名是1973年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她已风风雨雨走过62个春秋。她曾因刊发的文章思想深刻、观点犀利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喜爱,声名鹊起,在全国的教育刊物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曾因体制改革和人员流动处于低迷期,剩下了小部分的忠实作者、读者,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她还存在。
《内蒙古教育》(汉文版)是一份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期刊,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传达交流前沿教育思想理念、介绍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指导教育实践为宗旨,主要阅读对象为基础教育界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人员及教育管理者。它1993年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从2000年起收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库中国知网,2006年起收入龙源期刊网,2014年起收入维普网。
二
《内蒙古教育》为国际16开本,周刊,分综合版、基教版、职教版、理论版4个版本。从2015年开始,综合版改为全彩,文章更精致、深刻,图片更生动、活泼。设30余个栏目,全方位打造教育人的精神家园。
为了提升刊物的质量,我们从最基础的核红、校对到深度的选题策划、采访撰文、编辑加工、版面设计一系列环节入手,严格要求,力求打造一本品位高、指导性强、思想犀利、观点前沿的教育期刊。
我们的编辑、记者紧跟自治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动态,奔赴自治区的各盟市旗县,挖掘教育新闻、捕捉教育精彩瞬间、分析隐藏的深层教育问题,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指点迷津。
我们向全国的教育大家约稿,向自治区的教育名家约稿,也及时地发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有教研成果、有教学想法、有表达意向的教师,充实作者队伍。
总之,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把这本刊物办好,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
自治区的一些学校走在了课改、教学、教研的前沿,结出了很多珍贵的教育硕果。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大中小学校如何把自己有价值的教育成果凸显出来,需要一个宣传的平台。基于这样的考虑,《内蒙古教育》开辟了“名校采风”栏目,即四封彩页及内文彩插。如有需要展示的教育成果可直接与《内蒙古教育》编辑部联系,我们会和学校精诚合作,把你们的教育教学成果完美地呈现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
考虑到广大中小学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需要,《内蒙古教育》的基教版、职教版和理论版为大家提供这个平台。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建立了内蒙古教育资讯网(www.imedu.cn),这是《内蒙古教育》的门户网站,及时发布和纸质刊物对应的电子稿件,及时推出国际国内的教育动态,特别是自治区教育发展的各种信息,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登录这个网站查阅并免费下载各种教育资料。
四
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全体教师,你们既是《内蒙古教育》的读者,也是撰稿的主力军。你们经年累月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可以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故事、读书心得,也可以写教育管理经验、域外考察报告、热门话题分析、课改成果展示……来稿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知灼见;宁要片面的见识,不要正确的废话。
五
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有幸我们做了这一行。
对于《内蒙古教育》这样一本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办好。
“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这是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先生的词,写出了编辑工作苦乐交融的美妙。 为人做嫁衣虽然辛苦,但因有了你们的陪伴,再多的付出都值了。我们忽然想起了那首“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的旋律。
沧海桑田,谁也阻断不了时间的改变;燃情岁月,走过的路总要留下脚印。只要大胆去做,生命就有意义,事业便会充满阳光。
《内蒙古教育》全体工作人员与教育同仁共勉!
《内蒙古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