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定东
众所周知,一个人作文能力的形成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然而,一个人作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语文能力的强弱。作文教学就像一棵巨大的榕树把根须伸向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到底从何处入手,让作文教学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主题。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认为小学生的“作文难”主要是内容的问题。可是从一份小学作文教学调研报告的结果来看,小学生的写作技能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连小学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叙事清楚、语句通顺也做不到。许多学生的作文叙事杂乱,语病很多。这不能不给我们敲响警钟:在我们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提供写作内容,鼓励大胆自由表达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写作方法的指导。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和兴趣,不一定就能写好作文。就如有了米,也不一定就能做好饭。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做的问题,即做饭的方法。一个毫无烹饪知识和技巧的人,给他再多的原料,他也很难做出一桌丰盛的佳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语文教师的目光都吸引到尽量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的路子上。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大量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切都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几年下来,学生写作的负面情绪好像是没有了,对作文也不那么害怕了,但要说学生作文的质量,却不能让人满意。现在想来,这是以降低写作要求为代价换来的程度较低的“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能有高的质量吗?
以上这些,无疑说明,写作的内容和兴趣只是让学生能“飞”起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飞”的充分条件。这就不得不引发对写作教学的再度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将写作的内容与作文的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此,我认为应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作语言表达、段落结构等写作技能方法层面上的指导与渗透,为学生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首先,引导学生把话写具体、写生动,而不只停留在“完整”上
比如,在二年级的作业中常出现“ 像
”这样的句式练习。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就只会简单地填上“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或是“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亦或是“蘑菇像小伞”……从句子的结构看是完整的。但如果学生总是写这样的句子,不仅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被禁锢,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对此,我便作了这样的启发和引导:我们小朋友的想象真是丰富,把句子都说完整了,但谁能把句子说得更具体、生动一些呢?于是,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写出了这样一些句子:
飞舞的枫叶像一只只蝴蝶,渐渐飘落。
彩虹像弯弯的小桥,悬挂在天空。
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它扇一下,可以扇出好大的风。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但是不可以剪东西呦。
太阳像大大的火球,燃烧着,把光明和温暖带给世界。
星星像小朋友的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我们。
这样,是不是比原先的句子要精彩得多。虽然,这里帮学生做了一些修改,但这是很正常的。即使是成人也是需要做修改的,更何况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处于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阶段,他们在写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否则,还要老师做什么呢?在引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好的句子和文章是改出来的。我想,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养成修改的好习惯,而且能增强语感,逐步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样,到了高段,随着词汇量的增加、经历的丰富,学生的文章就不会显得干瘪和生硬。
其次,给学生一个“样板”,让他们模仿写规范的语言
低年级的学生,处于习作的启蒙阶段,这时的他们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他们需要老师给一个“样板”,让他们模仿。比如,在教学《画风》一课时,临近课的尾声处,是将课文的内容改编成一首小诗,我激情满怀地说:“风在哪里,飘动的旗子告诉你,风在这里。同学们,你能不能按照这样的句式,说说这几幅画面的内容?”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很快接下去说:
“风在哪里,弯弯的小树告诉你,风在这里。”
“风在哪里,斜斜的雨丝告诉你,风在这里。”
“风在哪里,转动的风车告诉你,风在这里。”
这样优美的语言,这样优美的音乐,轻轻地将学生的心弦拨动,学生的感情如清泉喷涌而出,此时的朗诵是情感抑制不住的宣泄和流淌,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我们将课文改编成了一首小诗。我又情深意切地说:“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风又藏在哪儿呢?你们也当当小诗人,把它写成一首小诗,还可以配上图画。”这就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兴致盎然地在画纸上写诗作画,并自信地署上自己的大名。随后我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一首首小诗就这样精彩呈现:
风
风在哪里,
摆动的柳枝告诉你,
风在这里。
风在哪里,
飘动的白云告诉你,
风在这里。
风在哪里,
掀起的波浪告诉你,
风在这里。
风在哪里,
飞舞的落叶告诉你,
风在这里。
……
再次,要对学生进行段落结构的指导
《日月潭》文中有分别描写日月潭早晨、中午、雨中三个时段美景的段落。于是,我便出示了几幅日月潭傍晚时景色的画面,让学生写一写。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画面,一时感到无从下手,这时,他们非常需要老师告诉他们该怎么写,如果每一次的练习都能让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他们就会慢慢对写作产生兴趣,到时候再放手,学生就能“轻装上阵”了。于是,我让学生先整体观察,看看傍晚时分,整个日月潭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然后再把目光投向远处或者近处,从局部加以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用合适的词语写下来,考虑到本班学生词语积累不是那么丰富,我还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和运用。于是,一段段有模有样的短文就在学生稚嫩的笔下诞生了。
傍晚,整个日月潭显得非常宁静。湖水清澈透明、水平如镜。天上的云彩一动不动,倒映在湖水中,把湖水染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近处,两只小船静静地停泊着,好像在等待着夜幕的降临。远处的青山,此时,也披上了一件深绿色的外衣,显得更加神秘而宁静。
傍晚,整个日月潭非常宁静。那儿的湖水非常清澈,都可以把五彩斑斓的天空,倒映出来。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停泊着两只小船。远处的山还有些绿,山上还有点点灯光呢。傍晚的天空好像将要盖上一条黑黑的被子,正准备睡觉呢!
虽然经过指导的语言,难免有些雷同,但也不需要着急,因为这是他们在经历“学步”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在蹒跚学步的最初,你给孩子的帮助最多只是一个手指,或是一截小棒的支撑,但孩子有了一种安全感。在这种安全的心理机制下,他才迈出了自信的哪怕是踉跄、蹒跚的步伐。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孩子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快,以至奔跑起来。
在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报告《打好语文基础,让学生作文放飞》中,找到了与我一致的观点:学生的作文要能真正“飞”起来,不仅要有“飞”的强烈愿望,还要具备“飞”起来的切实本领。教师的放手只是“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飞”的充分条件。训练作文要先收后放,收中有放。在自由作文和训练作文两者之间,应以后者为主。
那么,就让我们送给学生“一小截树枝”吧,在他们将要起飞时,让这“一小截树枝”伴着“小鸟”们在写作的这片茫茫海域上轻松自如地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