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蔡 溢,何立翔,殷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杨洋,蔡溢,何立翔,殷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基于均值差异法分别对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与社会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存在三大差异性区域,即以肇兴为代表的核心区,以厦格为代表的过渡区,以己伦、纪堂、登江、堂安为代表的辐射区.三大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差异性区域,其社会文化现状也存在着差异,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与社会文化差异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线性耦合,二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6;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对3个维度层面的社会文化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距离效应.
关键词:旅游开发影响;社会文化差异;肇兴侗寨;耦合
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5)03-0105-07
Research on the social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thic village
based on the tourism impact level
——Take Zhaoxing Dong villages as example
YANG Yang,CAI Yi,HE Li-xiang,YIN Hong-mei
(School of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Guizhou,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an difference method,Zhaoxing Dong villages’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level and social cultural differences were studied,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ces regional of Zhaoxing Dong villages’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the core area represented by Zhaoxing village;transition area represented by Xiage village;radiation area represented by Jilun,Jitang,Dengjiang and Tang’an village.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also existing in the three major differences regiona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There exists a linear coupl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level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Zhaoxing Dong villages,its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wo is 0.956;the extent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dimension showed a different distance effect.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Zhaoxing Dong village;coupling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影响”一直是旅游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Nunez关于墨西哥周末旅游对居民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为标志,开启了旅游影响相关研究[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被一些旅游地理学者所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旅游影响的研究内容主要从旅游现象空间分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空间分异展开.其中,Pearce[2],Britton[3],Torres等[4]、Jaakson[5],Lawson等[6]从理论到实践,对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学者中,吴必虎[7]、张捷等[8]、保继刚等[9]、陆林等[10]等更多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地地域、旅游流等内容上展开对旅游现象空间影响分异的研究.此外,李东和[11]对旅游开发影响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其研究结论显示,从旅游影响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学者多以微观视角切入,宏观上对目的地旅游开发后的整体影响程度研究开展较少.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以“旅游开发影响”为关键词得到相应文章5篇,研究内容多涉及旅游开发影响意义,不同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研究开展较少.
旅游日益发展下,旅游开发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呈现出来,对此,Lawson等[6]和陆林等[10]早已开展过研究.不同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高低,对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是否产生差异,这一研究范畴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判别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差异下对应社会文化变迁差异,演绎出二者相关性,对于揭示旅游开发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耦合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进而对旅游地可持续视角下规范旅游开发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样地选取贵州民族村寨较有代表性的肇兴侗寨.肇兴侗寨内部旅游开发力度以肇兴镇为中心向周围8个村寨辐射,不同村寨,尤其是肇兴以外村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此为背景,揭示不同村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差异下社会文化变迁的差异,对于贵州省民族旅游可持续开发有着较为现实的意义.
1肇兴侗寨旅游开发概述
所选样地肇兴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号称千户侗寨,人口规模5 039人,是全国侗族人口聚焦最多的自然村寨.以肇兴为核心的肇兴侗文化旅游区富集着侗族最丰富的侗文化特色.肇兴侗寨旅游文化区的范围大概分布在东经108°~110°,北纬25°~31°之间.
肇兴侗寨旅游开发与发展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① 发现期阶段,主要为欧美日等媒体开始进行相关宣传报道,拉开了肇兴侗寨旅游开发的序幕;② 1995—2002年,肇兴旅游发展进入萌芽期,当地政府通过民族文艺展演的主要形式,开始吸引游客前往,期间肇兴首家涉外旅馆成立;③ 2003—2013年为肇兴旅游初级开发阶段,其旅游开发采用“政府+企业”模式,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改善,民居客栈发展到800余床位,游客大量涌入,年均接待人次超过7万余人,此期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④ 2013年以来,肇兴进入二次旅游开发阶段,肇兴撤乡建镇,开始全方位打造“千户侗寨”景区,其中,肇兴景区进入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和“20个示范景区”行列,并逐步形成“八寨一山”特色旅游格局.
目前,国内研究肇兴旅游开发影响与其文化变迁研究的学者不多,从CNKI数据库检索得到相关文献看出,仅有张瑾[12]、贺能坤[13]从人类学或社会学角度对样地进行过定性研究.
2基于数据分析的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
目的地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高低,往往可以通过旅游地本地居民的社会参与、收入水平、受旅游景点辐射影响等因素来衡定.为了更好地揭示目的地旅游开发影响不同程度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变迁差异性,演绎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变迁关系的耦合,目的地不同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判定至关重要.
2.1分析方法的确定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旅游地开发影响程度判定标准的确定借鉴Faulkner等[14]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居民居住时间、社区归属感、居民与核心旅游区的接近程度、经济状况等旅游影响因素中提取出旅游地开发影响因子,围绕因子设计量表,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多个侗寨差异性研究所需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不同村寨数据对应同一影响因子下差异性研究的方式,判定出侗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差异.量化分析方法为均值差异分析.
2.2判定量表的设计
基于分析方法的描述,确定目的地不同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因子为旅游地居民职业、居民社会关系职业、居民月均收入、旅游收入所占比重、距离景区距离、接触旅游者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用于调查分析的量表,如表1.
表1 目的地不同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判定量表
注:1~4为量表评估标度.
2.3数据收集与整理
为了揭示侗寨旅游开发影响不同程度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差异,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量表基础上设计出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相关的若干题项,将两者整合为《侗寨居民问卷调查表》.调查时间为2013年7—8月,调查方法为田野调查法和居民随机问卷调查法,调查地点为肇兴、己伦、纪堂、登江、厦格、堂安6个侗族村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6份,有效问卷845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97.33%和93.89%.为了研究需要,参照不同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量表,将《侗寨居民问卷调查表》中涉及目的地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题项的选项以数值形式进行录入,整理完后以待随后分析.
2.4影响程度判定
为了揭示肇兴、己伦、纪堂、登江、厦格、堂安6个村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不同差异,为后续6个样地旅游开发背景下社会文化变迁差异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变量支撑,不同样地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判定,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来实现.经过检测,问卷数据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74,表明数据信度较高,适合进行平均数差异性分析.为了细化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在不同样地上的差异性,差异性分析包含依变量之间差异与变量内部差异两方面.
2.4.1依变量之间差异性分析调查样地为6>2,因此,平均数差异分析采用ANOVA方差分析法.将调查样地作为单因子,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H),依变量为职业是否与旅游相关、家人是否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平均月收入等6大判定因子.平均数为95%的置信区间下,单因子与依变量相关统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6个样地不同依变量下整体差异性统计
在分析前提出假设H(自变量6个调查村寨与6个依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方差同质性),从表2可以看出,就旅游地居民职业、居民社会关系职业、旅游收入所占比重3个依变量而言,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2.209(P=0.051>0.05),1.820(P=0.106>0.05),1.382(P=0.228>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因此须接受虚无假设,表示3组样本的方差差异均未达到显著,亦即均未违反方差同质性假设H,表明6个村寨在这3个因子上并无显著差异.反之,居民月均收入、接触旅游者时间、距离景区距离3个依变量显著性检验值即P值均为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须拒绝虚无假设H,接受对立假设,表明调查村寨在3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3 整体差异性依变量与差异单因子村寨
对存在显著差异的3个依变量所对应的6个村寨样地描述性统计量进行整合,将每一个样地对应某一依变量产生的置信区间,与6大样地在这一依变量上产生的整体均值进行一一比对,当整体均值未被包含进对应的置信区间内时,说明其相对于其他因变量而言(村寨样地)差异性显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居民月均收入水平上,肇兴对应的均值为2.24>2.16(整体均值),表明收入水平处于701~2 000元,且相对其他村寨而言差异较为明显(整体均值未被包含进置信区间);距离景区距离方面,肇兴、己伦、堂安相对其他村寨而言差异较为明显,然而己伦、堂安均值均大于整体均值1.42,因此,二者不同于肇兴都因其距离较远而产生差异性;同样,接触旅游者时间上,肇兴因均值1.66大于整体均值1.57,表明其居民接触旅游者时间更加接近于2~3 d,相反,纪堂、登江、厦格、堂安因均值小于整体均值而产生差异性,即这些样地居民接触旅游者时间较短.
2.4.2依变量内部差异性分析为了提高判定的精确性,3个旅游开发程度影响差异性较为明显的依变量完成差异化分析后,剩余3个变量内部所对应的因变量也将进行差异性分析.内部差异性分析采用均值比较法,如表4所示.
表4 整体差异不明显依变量内部对应
从表4可以看出,就“旅游地居民职业”而言,肇兴均值为1.85,更加接近于1(与旅游业直接相关),己伦、纪堂均值为2.00,即居民职业与旅游无关,其余样地因接近于整体均值,差异性不显著.对比研究这两类均值上与整体均值存在差异的变量,肇兴对应的差异性为小于均值,结合量表发现其对应均值更接近“旅游开发影响”,为了研究方便,从程度判定上给予“正向偏离均值”的定义.同样分析方法下,肇兴居民社会关系职业构成与旅游开发影响相关性最高,己伦、纪堂、登江、堂安则较低;肇兴居民社会经济收入中,旅游收入所占比重最高,己伦、纪堂、登江则较低,其余样地均值接近整体均值.
2.4.3基于差异性分析结果的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不同样地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将综合整体依变量差异以及变量内部差异两方面分析结论.判定方法将通过正负向赋值实现,“正负向”意义体现在因变量(村寨)存在差异性的对应选项是否接近“旅游开发影响”,若接近,程度判定即为正向;反之为负向.考虑到整体依变量差异分析下,因变量(村寨)差异程度高于依变量内部(剔除整体差异较大的依变量)差异性,其差异性更明显,因此,整体差异性判定过程中,判定赋值为2,反之赋值为-2,两者接近赋值为0;变量内部差异分析下,因变量均值正向大于整体均值,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1,两者接近赋值为0(表5).
表5 基于两类均值差异分析综合结果的判定统计
图1 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差异分布示意
结合Jaakson等[5,11,15,16]关于旅游影响空间差异性的研究文献,依据肇兴侗寨6个样地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判定出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3大差异性区域(图1):核心区、过渡区、辐射区.其中,肇兴为核心区(判定总分为9),厦格为过渡区(判定总分为-2),己伦、纪堂、登江、堂安为辐射区(判定总分<-4).
3基于判定结果下的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3.1社会文化差异研究内容的确定
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村寨社会文化差异研究参考肖洪根等[17-20]关于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影响内容,该研究中村寨社会文化差异内容将从居民心理及行为特征、社会关系及生活、村寨文化与权力3大方面展开(表5).
表5 村寨社会文化内容及其对应细则
3.2分析方法的确定
核心区、辐射区以及过渡区社会文化差异研究基于《侗寨居民问卷调查表》中社会文化内容方面若干题项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将采用每一题项上3大旅游开发影响差异区域所对应的均值差异比较法,均值统计范畴涵盖4部分,即整体样本、核心区样本、辐射区样本和过渡区样本.
具体为:① 将3大旅游影响差异性区域均值分别与整体样本均值进行对比,在每一题项上将偏离整体样本均值较大的样地均值给予判别;② 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一题项下各个选项与旅游影响相互关系,对持“社会文化变化较小”回答的差异性题项赋值为+1,反之为-1.例如,在“你是否会说本民族语言”这一题项上,整体样本均值为1.03,核心区样本均值为1.03,辐射区样本以及过渡区样本均值为1.00,其中,辐射区、过渡区样本均值较核心区更偏离整体均值,表明存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题项选项“会1.00”、“会一点2.00”、“不会3.00”的设置,表明辐射区、过渡区样本(均值为1.00)居民在“你是否会说本民族语言”这一题项上为“会”,相比较于核心区样本值,可以说明辐射区、过渡区居民在这一社会文化内容上变迁并不明显,因此,给予二者+1的赋值.
3.3差异性分析
3.3.1居民心理及行为特征差异提取“语言”、“看待家乡”、“居住感”、“民歌”、“居住环境选择”、“民族舞蹈”、“饮食习惯”、“民族历史感”、“民族服饰”等题项整体样本、核心区、辐射区、过渡区样本均值,并对均值进行比对,具体为:① 14个题项下核心区赋值得分为0,说明其社会文化中民族语言、饮食习惯、民族歌曲或舞蹈、喜爱家乡程度等内容现状变化较大;② 14个题项下过渡区赋值得分为1,说明其社会文化中居民心理及行为特征现状变化较小;③ 14个题项下辐射区赋值得分为2,说明该样区社会文化中居民心理及行为特征现状变化小,较少改变传统社会文化特征.
3.3.2社会关系及生活差异提取“职业”、“社会关系”、“农家乐”、“旅游开发”、“家庭关系”、“商业影响”等题项整体样本、核心区、辐射区、过渡区样本均值,并对均值进行比对,具体为:① 9个题项下核心区赋值得分为0,说明其社会文化内容中社会关系及生活现状变化较大;② 9个题项下过渡区赋值得分为3,说明其社会文化中社会关系及生活特征现状尚未发生较大变化;③ 9个题项下辐射区赋值得分为1,说明该样区社会文化中社会关系及生活现状变化较小.
3.3.3村寨文化与权力提取“建筑”、“节事活动”、“手工艺品”、“风俗”、“民族文化”、“汉族文化冲击”、“管理体制”、“村寨权力分配”等题项整体样本、核心区、辐射区、过渡区样本均值,并对均值进行比对,具体为:① 11个题项下核心区赋值得分为-1,说明其社会文化内容中村寨文化与权力现状变化较大;② 11个题项下过渡区赋值得分为-1,说明其社会文化中村寨文化与权力特征现状变化较大;③ 11个题项下辐射区赋值得分为3,说明该样区社会文化中村寨文化与权力现状变化较小.
3.4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下社会文化差异规律
通过实现对肇兴侗寨不同区域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判定,在此基础上,对整合6个调查村寨后所形成的3大差异性区域(核心区、过渡区、辐射区)进行社会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其规律见表6.
表6 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下社会文化差异现状
3.5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与社会文化差异耦合
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以及社会文化差异研究数据来源于同一问卷,两者分析方法均采用均值差异性判断,将两步骤分析结论以图(图2)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横坐标(1.0核心区、2.0过渡区、3.0辐射区)所对应的纵坐标中,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与社会文化变化两线之间线性关系呈正相关,即旅游开发影响越大区域,其社会文化变化也越大,肇兴旅游开发影响与目的地社会文化变化之间存在一定耦合关系;此外,从两线开合程度可以判别出过渡区旅游开发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变化产生的效能最大,核心区效能较小,这一现象能够说明核心区旅游开发影响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进而证明样区2(厦格)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作为过渡区的判别.
图2 旅游开发影响与社会文化差异相关性
3.6旅游开发影响与社会文化差异Pearson系数
基于《侗寨居民问卷调查表》数据差异化分析以及均值对比研究,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与目的地社会文化变化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的耦合,为了更加具体表现二者的相关性,通过求取Pearson系数,揭示肇兴侗寨社会文化差异与旅游开发影响程度之间的整体依赖程度. 基于量表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中,将侗寨旅游开发影响与目的地社会文化变化二者作为相关因子,利用Pearson分析方法,求得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56>0.8.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这表明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与村寨整体社会文化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4结论与展望
旅游地社会文化差异属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特征.目的地社会文化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有机关联性特征的复杂系统,旅游开发产生的影响不可能是肇兴侗寨社会文化产生差异的唯一动力,但是本项研究表明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高低的确是差异产生的一个关键性诱导因素.
4.1结论
从宏观角度出发,在旅游地开发影响程度的整体判定基础上,揭示了旅游开发影响不同程度下肇兴侗寨社会文化差异空间分异规律.此外,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这有利于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客观审视肇兴旅游发展的实际效果,为制定协调村寨社区、环境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肇兴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从研究结论可以进一步看出,对于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对社会文化分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距离效应,具体表现为:① 旅游开发影响对村寨文化与权力变迁的空间映射最为明显,肇兴各村寨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当肇兴社区居民同其他外来社会文化进行接触时,强弱关系的不同往往会在两个社会间产生广泛的文化涵化,较弱势的村寨常常被迫要接受许多强势社会的文化要素,肇兴侗寨旅游核心区、过渡区和辐射区都或多或少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出现文化涵化的现象,而文化涵化程度则集中反映在其旅游开发影响程度的整体判定结果上;② 除了肇兴侗寨对村寨文化与权力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较明显外,旅游开发影响对过渡区和边缘区的社会关系及生活差异变迁的空间影响并不明显,即旅游开发影响对侗寨经济文化差异的空间辐射效应相对较慢;③ 肇兴侗寨旅游开发影响对周边村寨在社区居民心理及行为特征差异变迁的空间影响最不显著,证明了侗寨旅游开发影响对村寨居民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最为缓慢.
4.2展望
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看,本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① 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不仅仅受旅游开发这一单一因素影响,其他因素导致旅游地文化差异难以区分,这使得研究分析依赖的调查量表可能会有偏差;② 文中的研究属于空间维度上的静态研究,而没有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分析,随着外部影响因素的改变,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对社会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在不同时期可能不尽相同;③ 受研究条件的限制,文中只选择了6个村寨作为研究样地,在揭示旅游开发程度影响下肇兴侗寨社会文化差异性上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黄福东.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现实的有关理论浅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5(1):48-57.
[2]PEARCE D.TourismToday:AGeographicalAnalysis[M].Harlow:Longman,1987:113-127.
[3]BRITTON S G.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colonial ecomnomy:A Fiji case study[J].PacificViewpoint,1980,21(2):144-65.
[4]TORRES,R M,MOMSEN J D.Gringolandia: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ourist space in mexico[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2005,95(2):314-335.
[5]JAAKSON R.Beyond the tourist bubble?Cruiseship passengers in por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44-60.
[6]LAWSON R W,WILLIAMS J,YOUNG T,et al.A Comparison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10 New Zealand destinations[J].TourismManagement,1998,19(3):247-256.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45-463.
[8]张捷,李升峰,周寅康,等.九寨沟风景区游客入游距离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1):5-9.
[9]保继刚,郑海燕,戴关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10]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1]李东和.区域旅游影响空间分异——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视角[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43-46.
[12]张瑾.民族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影响的人类学探讨——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4):292-295.
[13]贺能坤.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次及其反思——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09(3):172-177.
[14]FAULKNER,B,TIDESWELL C.A framework for monitoring community impacts of tourism[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1997(5):3-28.
[15]SMITH V L.Anthropology and tourism:A science-industry evalu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0,7(1):13-33.
[16]蒋辉,苏勤,曹超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2012,24(1):98-104.
[17]肖洪根.旅游与艺术的商品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69-74.
[18]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4-47.
[19]李建欣.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64-68.
[20]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6):80-84.
(责任编辑惠松骐)
作者简介:杨洋(1988—),男,湖北钟祥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61035)
收稿日期:2014-05-26;修改稿收到日期:2014-09-27
E-mail:zhangbenlian1965@126.com
*通讯联系人,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E-mail:yinhm_200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