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奏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5-02-02 02:24丁秋玲朴连花霍岩吴奇峰徐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呋喃唑酮酸乳三联

丁秋玲 朴连花 霍岩 吴奇峰 徐慧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奏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患者的疗效分析

丁秋玲 朴连花 霍岩 吴奇峰 徐慧

目的 评价复方嗜酸乳杆菌(益君康)联合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失败患者中的补救治疗疗效。方法 147例经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失败的Hp阳性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75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益君康,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 疗程14 d。治疗结束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 观察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06% VS 71.42%, P<0.05), 治疗组腹痛(5.6% VS 14.7%)、腹泻(1.4% VS 12.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君康联合三联疗法对根除失败的Hp感染患者可提高Hp根除率, 同时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复方嗜酸乳杆菌;幽门螺杆菌;联合治疗;临床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主要定植于胃黏膜,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1]。也是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我国人群中Hp感染率约40%~60%[2], 近年来随着多种抗菌药物在根除Hp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Hp耐药率不断上升, Hp耐药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动物试验研究发现, 益生菌, 尤其是嗜酸乳杆菌具有抑制Hp的作用[3]。本文通过应用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 评估益君康在根除Hp失败患者中补救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8月, 本院门诊曾诊断为Hp阳性并曾给予三联或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后, 复查Hp仍然阳性的患者, 即根除失败的患者共147例。所有患者入选前1年内行胃镜检查, 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胃黏膜糜烂和(或)萎缩。诊断标准:所有患者1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阳性者即为Hp感染。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 其中男40例, 女32例,年龄20~69岁, 中位年龄48岁。对照组75例, 其中男38例,女37例, 年龄21~68岁, 中位年龄4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在停用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3个月后开始治疗。治疗组给予益君康(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 g, t.i.d., 餐后服用, 与抗生素分开服用,间隔至少3 h, 雷贝拉唑(江苏济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 mg, b.i.d.+阿莫西林(哈药集团总厂)1000 mg, b.i.d.+呋喃唑酮(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100 mg, b.i.d.。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阿莫西林1000 mg, b.i.d.+呋喃唑酮100 mg, b.i.d., 疗程为14 d。所有患者无青霉素过敏史,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结束, 停用所有药物至少4周后,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效果, 如检测为阴性, 则认为根除Hp成功。同时记录患者消化道症状、体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除Hp情况 治疗组72例中, 3例失访, 共69例完成治疗疗程, 其中58例成功根除Hp, 根除率84.06%(58/69)。对照组75例中, 有5例失访, 共70例完成疗程, 其中50例成功根除Hp, 根除率71.42%(50/70)。治疗组比对照组根除率高12.64%,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 <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4例, 恶心、呕吐1例, 腹泻1例, 头晕、头痛2例。对照组发生腹痛11例, 恶心、呕吐3例, 腹泻9例, 便秘1例, 头晕、头痛1例。治疗组腹痛发生率5.6%, 对照组腹痛发生率14.7%。治疗组腹泻发生率1.4%, 对照组腹泻发生率12.0%。治疗组腹痛、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而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停药后逐渐消失。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根除Hp能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溃疡愈合,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缓解, 阻止了胃黏膜炎症进一步加重, 也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目前最常用的根除Hp的治疗方案是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 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 或再加上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以及由于Hp生物学特点、患者的依从性等导致Hp的根除率逐渐降低。

在根除Hp的抗菌药物中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仍很低[2], 所以作者在补救治疗方案中选用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 并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其中呋喃唑酮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为了增强抗Hp疗效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依从性, 本研究加入了益生菌联合治疗。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修复肠黏膜屏障, 提高肠道定植力, 抑制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 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和Paneth细胞分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等;部分益生菌可有效降低Hp根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3]。

嗜酸乳杆菌是研究最多的菌种之一, 益君康是由中国株嗜酸乳杆菌、日本株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等四种菌粉组成的复方片剂, 为肠道菌群调整药。嗜酸乳杆菌定植于胃、十二指肠, 通过营养竞争[4]、产生抗菌肽、短链脂肪酸、降低pH值等拮抗幽门螺杆菌定植、生长, 并抑制Hp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5]。嗜酸乳杆菌在首次Hp根除失败患者补救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中国株、日本株联合三联药物可100%根除小鼠体内Hp。同时嗜酸乳杆菌改善胃肠黏膜营养和微循环, 促进黏膜细胞再生;加快炎症修复;促进黏液分泌构成黏液屏障,在黏膜表面形成膜菌群及腔菌群, 阻止致病菌粘附、定植。所以有学者主张益生菌直接用于根除Hp的一线首次治疗而不再作为二线补救治疗, 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首次治疗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避免继发耐药等情况[6]。

综上所述, 益菌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三联疗法能有效提高首次根除失败的Hp感染根除率, 减少治疗过程中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但因本研究为单盲试验且纳入例数较少, 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差异需谨慎判断, 所得出的结论需行更多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1] Lai CH, Kuo CH, Chen PY, et al.Associ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higher internalization activity in resistant Helicobacter pylori isolates.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 57(3):466-471.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胃肠病学, 2012, 17(10):618-625.

[3] 赵忠岩, 王江滨, 李岩.嗜酸乳杆菌预防和治疗C57BL/6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7):470-474.

[4] Medeiros JA, Pereira MI.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J Chin Gastroenterol, 2013, 47(1):1-5.

[5] Franceschi F, Cazzato A, Nista EC, et al.Role of pro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Helicobacter, 2007, 12(Suppl 2):59-63.

[6] 杜奕奇.微生态制剂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 15(1):4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111

2014-12-25]

133700 吉林省敦化市医院消化内科

猜你喜欢
呋喃唑酮酸乳三联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热处理和转谷氨酰胺酶对凝固型酸乳品质的影响
HPLC 法和UV 法测定呋喃唑酮片含量的比较
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代餐酸乳崛起 市场有待观望
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含呋喃唑酮复方制剂的公告(2019年第9号)
国家药监局发布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含呋喃唑酮复方制剂的公告[2019年02月15日 发布]
呋喃唑酮复方制剂停用有因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Role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with Droplet Relative Dispersion in IAP AGCM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