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 贺才标
腰椎间盘退变CT表现及分期探讨
吴涛 贺才标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CT特点及分期的必要性, 以提高对腰椎间盘CT各种表现的认识。 方法 55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 均经CT扫描确诊,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变性82例, 腰椎间盘膨出123例, 腰椎间盘突出211例, 腰椎间盘脱出(含髓核游离)45例, 腰椎间盘钙化5例, 腰椎间盘复合性改变84例。结论 CT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首选方法, 退变分期CT表现各不相同, 彼此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表现程度与临床症状呈一定的相关性, 分期可以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腰椎间盘退变;CT表现;分期
腰椎间盘退变多为生理性老化过程, 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 慢性劳损、急性创伤、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可促使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退变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和人群, 随年龄的增长以及急、慢性损伤等内外因素的作用, 纤维环出现裂隙, 韧带松驰, 髓核脱水、变性, 弹性降低,或椎间盘内压升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致病。本文对腰椎间盘退变CT表现及分期进行了探讨, 现将有关结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55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 其中男287例, 女263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78岁, 其中32~54岁占90%。所有病例均以腰腿痛为主诉, 病程最长58年, 最短2 d。
1.2 方法 使用的CT机为西门子螺旋扫描机, 层距2~3 mm,层厚2 mm, 每个间隙扫描4~6层, 常规扫描L2~S1诸椎间隙,扫描平面与椎间隙平行, 第一层面与终板重叠。并报告CT检查结果。
55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中, 经CT确诊病例分别为腰椎间盘变性82例, 腰椎间盘膨出123例, 腰椎间盘突出211例, 椎间盘脱出(含髓核游离)45例, 椎间盘钙化5例,腰椎间盘复合改变84例。各病例组CT征象及分期特点具体如下。
2.1 腰椎间盘变性 占82例, 其中1个椎间盘49例, 2个椎间盘14例, 3个椎间盘11例, 全椎间盘8例。椎间盘变性是因为髓核退化, 脱水, 含气量增加(多为痰气), CT表现为泡形、条形、斑片状、不规则形低密度气影, 可出现真空征, 气随体动, 其表现具有多变性, 形态、大小、位置不一定,部分渗入椎管内, 呈现小泡形含气影, 本组有5例, 形态相同,多少不一。
2.2 腰椎间盘膨出 占123例, 其CT表现为椎间盘组织向周边广泛鼓出, 并超过相应椎体边缘, 均匀、光滑、对称的环形软组织影, 连续性完整, 没有局部突出, 则为膨出。其后缘可呈窝陷状, 也可略隆突, 使硬膜囊前缘受压、变平,或现浅压迹。
2.3 腰椎间盘突出 占211例, 中央旁型108例, 中央型77例, 椎间孔型23例, 复合型3例(椎间盘后缘呈波浪状或多点突出)。CT表现为椎间盘后缘弧形、丘状软组织影突出,密度均匀, 轮廓规则, 其间及边缘可见点状、结节状、条形钙化, 与椎盘母体成钝角, 硬膜囊受压, 前缘变形, 脂肪间隙消失, 神经根被推挤、移位, 部分局部可出现炎症, 使突出物与周围组织间隙模糊, 出现神经根淹没征, 本组有43例出现神经根淹没征以及椎间孔填充现象。复合性3例, 表现为椎间盘周围多点局限性软组织突出, 呈中央旁-中央型、中央旁-中央旁型。
2.4 腰椎间盘脱出 占45例, 其中脱出31例, 髓核游离14例。椎间盘脱出CT表现为髓核完全突破纤维环主要层,只剩下最外层包裹, 脱出物与母体之间有一“狭颈”相连,与母体成锐角, 脱出物呈乳突状软组织影, 密度均匀, 规则,边清, 部分可见点状及弧形钙化, 硬膜囊明显受压变形、移位,间隙尚可见。髓核游离, 一般CT表现为椎管内斑片状, 结节状软组织影, 部分呈孤立状, 部分则偏于一隅呈不规则形软组织影, 与周围组织间隙不清, 呈现神经根淹没征, 与神经肿瘤等病变较难分辨, CT增强扫描, 脱出物一般无强化。
2.5 腰椎间盘钙化 占5例, CT表现为椎间盘呈不规则形钙化, 轮廓毛糙, 呈高密度, 较均匀, 部分可见邻近椎板骨吸收或硬化, 椎间盘高度保持正常或略有升高, 有3例表现为多个椎间盘受累, 呈跳跃式改变, 4例有症状, 1例为体检时发现。
2.6 腰椎间盘复合性改变 占84例, 其中腰椎间盘变性同时伴膨出有30例, 占复合性改变的35.7%, 腰椎间盘膨出合并突出27例, 占复合性改变的32.1%, 腰椎间盘膨出合并椎体见许氏结节19例, 占复合性改变的22.6%, 椎间盘突出伴有变性8例, 占复合性改变的9.5%。
对此, 根据CT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 将腰椎间盘退变分为三期。一期:共259例, 占47.1%。其中, 腰椎间盘变性 82例, 腰椎间盘膨出123例, 腰椎间盘变性同时伴有膨出30例, 腰椎间盘膨出合并椎体见许氏结节19例, 腰椎间盘钙化占5例。二期:共246例, 占44.7%。其中, 腰椎间盘突出 211例, 腰椎间盘膨出合并突出27例, 椎间盘突出伴有变性8例。三期:共45例, 占8.2%, 均为腰椎间盘脱出。
腰椎间盘退变是CT检查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化变性, 近年来趋向于更年青化。有资料显示, 椎间盘突出无症状者高达30%, 而有症状需手术者占10%~20%, 大多数可不需手术恢复。由此可见,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生理过程, 然而对一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病理过程,会带来或轻或重的症状和痛苦[1]。椎间盘退变各种表现均不相同, 但彼此有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病理过程, 复合性改变占有一定的比例, 说明每种表现并不是孤立的。椎间盘变性, 主要表现是髓核脱水, 气化, 部分渗入椎管内, 呈现小泡形含气影[2]。本组有5例, 形态相同, 多少不一, 高度怀疑纤维环破裂所致, 所以椎管内发现气泡影, 应作为纤维环破裂重要指征。但腰椎间盘终板亦可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化, 可以观察终板骨质改变, 结合MRI作出终板退变的3类分型[3]。
腰椎间盘膨出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 部分膨出明显可致椎间孔被填充, 神经根受压, 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临床上引发相应症状, 有人提出, 将椎间盘膨出视程度分轻、重度二种, 可是实际诊断中这二者分寸较难把控, 主观臆断颇多, 诊断时莫衷一是[3]。如测量膨出边缘与椎体缘距离为主, 但数据空间太大, 且实际操作中, 测量容易出现假象, 特别是骨质增生比较严重者, 椎体形态不规则, 椎间盘随椎体变形而变化, 测量数据容易出现不准确[3]。由此, 作者诊断膨出, 一般依据临床症状, 根据膨出程度, 尤其后缘硬膜囊、神经孔受压程度作出判断, 大多数膨出者无明显症状, 只有有症状的膨出, 才具有临床价值。
许氏结节是椎间盘突出的特殊类型, 不是向椎间盘周围突出, 而是向上下突出, 致椎体终板出现结节状骨密度减低灶, 边缘见硬化缘, 一般一面一个, 也有上下面都有, 也有一面多个, 位置多见中间, 两个则分左右排列, 部分结节状骨缺损位于椎体边缘, 同时伴软组织突出, 所以椎体边缘骨缺损, 往往都伴随有椎间盘的突出, 需密切关注[3,4]。
椎间盘突出多好发L4~5,L5~S1,也有在其他椎间盘, 多为单发, 也可多发, 但未见全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趋向年青化[3,4]。作者曾接诊15岁少年, 见有两个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钙化, 儿童多考虑未成熟椎间盘异常血供或髓核的生物化学异常所致, 成人多归咎于外伤、感染, 但理由不充分, 临床上有疼痛, 活动受限, 可伴发热, 白细胞升高, 血沉加快等, 大多数患者有症状, 意外发现偶见报道。
无论是椎间盘变性、膨出, 或是椎间盘突出、脱出, 都是一种退变过程, 每种表现都存在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只不过表现不同, 程度不同, 症状不同, 大多数有明确CT表现, 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只有少部分需手术治疗, 所以CT不仅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而且可以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和手术指征与方向, 使CT成为椎间盘退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为椎间盘退变分期提供最直观、权威的依据[5]。根据CT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可将椎间盘退变分为三期。一期:变性、膨出、许氏结节以及钙化。二期:突出, 以手术与否又可分为二期一型、二期二型。三期:脱出, 占位明显, 症状重,必需手术。其中含髓核游离, 又可分为肿瘤型、碎片型[6]。
总之, CT的分期有利于明确诊断, 指导临床, 让CT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标准, 具有积极意义。
[1] 伯奎斯特 .肌肉骨骼系统磁共振成像.程敬亮, 祁吉, 史大鹏,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133-135.
[2]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94-598.
[3] 毛亚莉.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诊断.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7, 19(2):153.
[4] 李欣.儿科影像诊断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56.
[5] 陈世勇.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5, 11(8):468-471.
[6] 江浩.骨与关节MRI.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9:129.
CT manifestation and staging investigation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WU Tao, HE Cai-biao.
Department of Imageology, Hubei Tianme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men 4317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features and necessity of staging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CT manifestations of lumbar disc.Methods There were 55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receiving CT scanning for diagnosis, an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ir clinical data.Results There were 82 cases with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123 cases with lumbar disc bulge, 211 case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45 cases with herniated lumbar disc (with sguestration), 5 cases with lumbar disc calcification, and 84 cases with lumbar disc compound change.Conclusion CT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in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in degeneration staging have closely internal link with each other.Manifestation degree is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ymptom, and its staging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best choice of treatment method.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CT manifestation; Staging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017
2014-11-13]
431700 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影像科(吴涛);湖北省天门市妇幼保健院(贺才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