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体能 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研究

2015-02-02 16:06余立峰
体育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能技术运用

余立峰

【编者按】:自2001年体育课程改革以来,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虚化,导致体育教学随性化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之一。浙江省自2008年开始,根据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经过两年多研究,形成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于2010年8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一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随意性,并得到了浙江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同和欢迎。但限于水平和研究时间较短,其中存在一些缺陷,但在浙江省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边实践边积累,进行了“必学内容”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验证改进必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同时,以此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逐步完善相关理论概念,形成了比较成熟且具有浙江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制定完善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即将以教学指导纲要的形式出版,指导全省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以下呈现的单元设计案列正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是研究过程中对新提出的单元构建思维方式的实证研究,也将是今后进一步验证纲要中内容体系完善程度的策略。本专题就是围绕“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中三个维度,利用浙江省内各类教研活动所进行的行动研究成果。本期所展现的是“体能”维度的单元研究,后续将陆续呈现“技术”“运用”两个维度的单元研究,希望通过此专题与其他省市的同行共同研讨与提升。

摘 要:单元构建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在明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课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将有利于拓宽教学视野,降低大单元的编排难度;有利于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教教材”现象的发生。但在具体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时,也应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教材的特点与价值、水平目标的定位、学情的需要等加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技术;体能;运用; 单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6-0018-03

一、问题背景

有学者认为:“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是制定课时计划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单元在整个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课时教学内容的中介媒体,同时体育教学规范性的重要标志就体现在教学的计划性上。日常体育课的实施,如果没有单元计划的制约,课时计划就会非常随性、随意。因此,树立单元意识,重视单元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能力,进而有利于体现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最终使得体育课时教学的规范性和操作性更强。

“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分解“一次或一组内容”将是单元计划制订的关键。

以往制订单元计划时,将内容分解到课时的方法往往采用以下两种:一是采用行为动词来区分每一课时的内容,如初步学会、基本学会某某技术动作等;二是按照技术结构划分课时,如蹲踞式跳远有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这两种分解方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技术线”非常明确,也就是教教材的思路非常明确,所不一样的是后者比前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的目标层次更为清晰。因为后者每节课教学中,至少明确教学的重点指向哪个技术环节,也会使得教师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实施教学。而前者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有可能把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涉及,而且练习方法和手段很多,甚至出现上课时间不够的现象,而后面几节课会因为目标的含糊,造成教学方法手段的重复。当然,前面出现过的方法和手段不是不能用,但当多次重复使用时,单调枯燥的情形就会出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会随之大大下降。一直以来体育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很大的原因也许正是我们构建单元时思路不够开阔,不能突破“技术线”的框架。所以,面对以上单元构建存在的现象,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我们在保证运动技术传授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让单元教学的教育教学更全面,提高单元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单元构建的思维方式,即“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视角下的单元构建思想。

二、确定“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构建思维的理论依据

“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构建思维的确立,是从研究教材、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课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中得到启发的。体育教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到目前虽没有唯一的解释,但有些并不影响日常交流和对某件事情的判断,教材和教学内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属于此类,在日常口语交流中都能约定俗成地默认理解。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用词中,或在绝大部分教师头脑中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概念。比如,你问小张老师今天上课的“教材”是什么?小张老师回答“教材”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再问小李老师,你今天上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小李老师回答上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两个问题的主题词不一样,一个问的是“教材”,一个是问的“教学内容”,但是两个老师回答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材和教学内容概念上的等同理解,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传统单元构建思路狭隘的原因之一,出现从技术到技术的单元构建也就不足为怪了。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是否可以尝试把相对比较宏观的运动项目如跑、跳、投、双杠、单杠、技巧、篮球、排球、足球等视作体育教学的材料即教材,把这些项目中的具体技术动作如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跳远、篮球行进间肩上投篮等视为教材的内容即教材内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思考,这些教材内容承载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三、“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构建案例分析

以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根据以上思考方式,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这个教材的教材内容,那么它的教学内容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个教学内容就是技术,即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操作性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动作要领,体验完整动作技术,学会欣赏等;第二个教学内容是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来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有哪些;第三个教学内容是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学习后的运用,包含生活和比赛中的运用方法、技巧等;第四个教学内容是通过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第四个教学内容落实到课时教学时离不开前面三个教学内容作为载体,由此提出针对一个教材内容而言,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的观点。这个观点主要是作为单元构建时分解内容的思路和策略,即单元构建时将一个教材内容可以按照“技术、体能、运用”三个教学内容,分别做三个小单元,使得每个小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

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单元构建目标层次更清晰。技术维度设计小单元时,核心的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习得技能,使学生从不会到会,课时分解时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练习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就针对该目标。体能维度设计小单元,单元的核心目标定位在用该教材内容发展体能的方法种类,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围绕如何教会学生这些方法展开教学,这也是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界定中提出的“方法”,也是本课程一个学习内容。运用维度设计小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习得技术后转化为技能即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如在比赛中怎么样去运用?运用维度的提出,就是要改变“为了技术而技术”的弊端,引导教师要从项目特征、技术价值、学情需要等角度开展教学,设计相关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当三个小单元组合成大单元时,大单元的目标从习得技术到学会方法再到形成技能,层次分明、逐步提升。

四、“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构建的根本意义

1.从三个维度构建单元可以降低编排大单元的难度,拓宽教学视野

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满足单元构建课时量大的要求,改变以往蜻蜓点水式的运动技术学习模式。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增加对某项运动技术学习时间,建议水平四以上采用大单元形式,其他水平以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简单技术动作组合为目标。根据这样的改革方向,单元构建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方式,如上所述难免会出现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等问题。而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去思考设计,可以解决因为单元课时量增大而出现的问题。

如2013年6月在海盐举行的浙江省“疑难问题解决”研训活动中,对小学二年级(下)多种形式投掷单元进行了实证研究,三个团队六位老师共设计了三个维度(技术2课时、体能3课时、运用2课时)共7课时,7节课下来,意犹未尽。小单元之间目标层次清楚,方法手段雷同很少,新方法出现了很多。有些方法表面看上去是一样的,但用的目的性、指向性是不一样的,这就大大丰富了课的形式,表明单元还可以做得更大。同时可以减轻教师做大单元的畏难情绪,假如一个大单元10个课时,按三个小单元分每个单元也就3~4课时,对教师而言相对轻松,从课时编排上减压了。

2.从三个维度构建单元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益

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增强教学趣味性。体育教学趣味性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成,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方式有两种手段:教学语言和练习方法。前者对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不能指望所有教师的教学语言都具备幽默性特长,所以只有采用后者才是实现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关键。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分别构建小单元就解决了练习方法多样性的问题,方法的多样不重复,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练习兴趣,再加上一部分练习方法所具备的趣味元素,从而为整个单元的教学趣味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盐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执教教师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学习非常投入、非常开心,根本原因就是练习方法的改变以及多样性产生的效果。因此,“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保证了运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达成了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等课程价值。

3.从三个维度构建单元,从根本上防止“教教材”现象的发生

以往单元构建,“技术线”非常明确并作为唯一的单元构建依据,“教教材”现象也就成为必然。而确立“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的思想,在没有放弃“技术线”的基础上,突出体能和运用两个维度,就要求教师主动思考使用某教材内容还可以教给学生什么?从而帮助教师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

五、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理解与处理好“技术、体能、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构建单元的一种思维方式,不能单独割裂来理解。“技术、体能、运用” 三个小单元,最后要合成一个大单元。这个思维模式就好比课堂教学类型,“技术单元”相当于新授课;“体能单元”相当于复习课,是复习提高技术,只是采用方法的载体来实现;“运用单元”相当于更高层次的综合复习课,是对所学技术更高层次的复习巩固提高,在组合练习和模拟比赛等环境中实现。当合成一个大单元时,“技术”这根主线依然存在,如“体能单元”在构建目标时,定位在用该教材内容发展体能的方法种类,教师在设计单元时的思考方向就非常明确,即寻找发展体能的方法,但是利用的载体还是技术动作,在发展体能的同时,技术动作也在反复练习。“运用单元”构建也是如此,是技术的运用,使用的载体依然是技术动作,只不过教师在设计时可以跳出技术框框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促使技能发展与兴趣激发相得益彰。

2.“技术、体能、运用”三个小单元课时量分配取决于不同教材的特征与价值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材众多,但常用的基本是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中田径、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动作作为教材内容,主要功能是为发展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以及学习更复杂的技术储备必要的体能。而篮球等球类技术相对复杂,又是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适合形成运动爱好与运动特长的项目。根据这两种类型的教材特点,在“技术、体能、运用”三个小单元课时量分配时应该有所区别,可以分别采用“1-2-1”和“1-2-3”两种模式。

田径、体操、武术类的“1-2-1”模式就是三个小单元课时分配采用中间大两头小,体能单元课时量最多,技术和运用相对少。假设构建蹲踞式起跑(新授)10课时的大单元,通常建议技术单元1~2课时,体能单元6~8课时,运用单元1~2课时,这是该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所决定的。蹲踞式起跑技术最核心的价值是发展学生快速启动能力,因此技术单元主要解决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知道与站立式起跑的区别,明确技术的关键点(如重心前移),体验动作过程就可以了。大量的课时应利用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发展学生的能力,这点已经被教学实践所证明。如教学中同样组织学生练习5组30米行进间冲刺跑,一种方式采用标准的蹲踞式起跑技术完成每次30米跑,另一种采用蹲着、坐着、单手俯卧撑、背对着、侧向等5种不同起跑姿势完成30米跑,两种方式同样能达成发展学生快速启动能力的目标,但观察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完全不一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前一种方式是简单的重复,很单调,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懈怠情绪。后一种方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练习的同时,趣味性激发出来了,通过趣味性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如在练习中,不仅每次有新的变化,还会关注同伴出现各种有趣的状况等,学生感觉到有趣,练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这个教学实践表明,当用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实施教学时,不仅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的过程还会变得有趣味。这也说明用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寻找发展体能的方法更值得深入开发,进而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这将是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有效途径。

球类“1-2-3”模式就是三个小单元课时分配逐步提高,技术单元最小,体能单元其次,运用单元最大。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新授)10课时的大单元,通常建议技术单元1~2课时,体能单元2~3课时,运用单元5~7课时,这是根据球类技术教学评价应该以“会不会比赛”作为衡量标准的理念所决定的。球类本应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内容,以往球类教学对单个技术动作过于追求精细化的理念,使得本来很有趣味的球类在教学中变得枯燥乏味,技术动作的教学与比赛实战运用往往简单分割,各自实施教学,造成教教材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强调运用单元课时量要增多的根本原因。如果树立了这种理念,就能够回归到球类的本质:即有趣的对抗性、竞争性游戏。以“上一步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教学步骤前面与常规的技术传授过程一样,讲解示范、原地练习、复习技术等,接着学练第二个内容上一步向头上传接球,第三个动作上一步传反弹球,建立双手传接球中、上、下三个方位概念。然后安排一个组合练习,三个人一组,一个人防守,两个人传接球,第一次要求贴身防守有球队员,无球队员不能走右移动,此时只能选择上、下两个方向传球,第二次可以在此基础上允许无球队员左右移动,那就有上、下、左中、右中四个方向可以选择。因此,从技术教学进入运用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实战中能够运用并会选择,另一方面即培养学生的比赛意识,不仅使课上得有趣,更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技能。

3.“技术、体能、运用” 三个小单元课时量分配取决于同一教材在不同时段出现的要求

同一个教材内容在新授与复习阶段以及不同水平阶段出现时,三个小单元各自的课时量应有所区别。首先,同一个维度的小单元在新授与复习的大单元中,课时量肯定不同。如技术小单元,新授教材内容课时要比复习多,复习教材内容的课时如果少到只需要1个课时,不一定非要构建技术小单元,与体能单元合并也未尝不可。

其次,课程标准对不同水平段技术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水平一、二,对运动技能目标描述中,没有出现“技术”两个字,没有提出“水平一、二,经过怎样的学习,要使得学生掌握某种技术”,只是强调发展学生能力这根主线,要求通过运动动作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而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体能,当然能力同时也包括运用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思考,水平一、二只要从“体能单元”和“运用单元”两个维度去思考构建单元,“技术单元”不要也可以。海盐研究为什么要放入技术单元,一方面是在研究,另一方面是无论哪种基本活动能力,都含有动作技术的要求。如“单跳双落”同样含有技术成分,无非就是与竞技运动相比,技术程度比较低。所以,当技术单元课时量少到只有1课时可以不单独列出,而这个单元的任务,由体能和运用两个维度小单元去完成。随着年段增加,到水平三有了明确的技术学习要求,技术单元就需要独立设置。

总之,“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的思想,最大意义在于为教师构建单元拓宽了思路,但不能教条地使用,而应根据水平目标、学情需要、教材特征等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略)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00)

猜你喜欢
体能技术运用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