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探究 在探究中提高

2015-02-02 05:58姚银鹤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设历史情境

姚银鹤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支持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其基本环节为:情境、探究、感知。教师要注重运用这种感受性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建构、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态度、情感等,发展自身的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

一、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讨,自主地归纳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外在事实与已有知识理论之间的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原有知识理论与新知识相互冲突和协调的过程,直到新知识被同化,并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后,知识才算被掌握。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要想使探究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就要把握问题环节,因为它在整个探究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历史浩瀚无边,教科书选取的只是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若能抓住切入点,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精心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展示历史资料: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遭到帝国主义的无理拒绝,“弱国无外交”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再展示中国爱国学生听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时的资料,从而引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然后展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的影像资料,并利用下表总结五四运动的经过。

另外,教师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利用这些图片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读图片“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当时一名被捕学生,见到这种景象你会有何感受?假如你是当时一名北京高师学生,你会去迎接被捕同学吗?这属于再造情境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历程。

二、转化形象,强化学生感知

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形象的事物远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而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会显得十分吃力。而如果教师能巧妙创设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就会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日本侵华罪行”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视资料,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养成爱好和平、捍卫人权的价值观以及珍惜生命的人生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开放的原则,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使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四、联系实际,创新思维

探究性教学模式能让历史教学走出枯燥、刻板、单调的局面,步入一个培育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广阔舞台。例如,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入国家领导人考察西柏坡的事件,以强调七届二中全会的重要性以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这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引入历史教学,营造极具时代感和生活感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所见所闻去争论、去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验、来感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和社会批判能力,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动情,以情燃情,从而使其在体验、体味、体悟历史的同时,培育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