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拼图

2015-02-02 15:32王威
采写编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发展

王威

一、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之惑

2012年,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撰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用以描述当下互联网数据的迅速增值,超出常规的信息规模,进而给整个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1]。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新增“特设专业”。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迭代发展,改变了以往的媒体人才需求格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求做出调整。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从口径到规格都难以适应新媒体行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造成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媒体发展现实要求,出现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迷茫、就业困难的局面。这势必导致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乏力,也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现有的高校“新闻与传播学”课程体系形成于“传统报业”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倾向于传统的新闻学理论教育和“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的培养。这些固然是媒体从业的基础,但是如今,“大数据”改变了媒体格局,原有的新闻与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流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现实对专业化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规律。但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之下,国内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现实需求,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难点:

第一、人才培养口径难以把握。从行业发展实际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在实际中,难以把握行业发展的需求,教育工作者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了解网络媒体公司的人才需求:通过公司的招聘简则了解,网络与新媒体行业人才技能和岗位要求;通过访谈了解传媒公司的人才具体需求。这种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网络媒体公司的人才需求现状,但更多的停留在人才的表面技能和浅层现象上,或者局限在人力资源的短期需求上,没有能够对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有进入到新媒体行业就被业已更新的新媒体环境所淘汰。

第二、课程体系难以形成。现行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一般受到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影响,注重新闻学理论的传授,仰赖新闻采访、写作、评论和编辑的课程体系。这能够满足网络新闻传播的岗位需求,但却忽略了网络信息多元化,网络传播服务化和商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有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本科水平上以“传播学”为名,构建课程体系。传播学中国化的过程尚且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理论引入之后和中国的现实媒体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些课程在开阔学生视野和构建学生理论基础方面能够发挥一定功用,但是不能与网络与新媒体的业态紧密吻合,缺乏现实的逻辑线条。

二、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基因图谱

以往的教学改革实践没有看到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的内在特质。技术和市场是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两个驱动力,“技术永续”和“产品策划”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基因双螺旋”。

技术永续型人才。国内外均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模式有一个争执,即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是以技术型人才的造就为指向,还是培养学习型人才为重点。现实的情况是,网络技术的迭代发展超出以往任何已有经验。技术能力不是一个稳定固守的状态,需要互联网与新媒体从业者能够根据新媒体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做出超前的预判,做技术的储备、习得、掌握和再造。审视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以高职、本科层次的教学能力,对大学生的技术入门有一定的作用。众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均设置了一些互联网指向课程。但是课程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明显,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和无奈。把教育的目标与重点确立为培养适合新媒体环境和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的“技术永续型人才”,能够让毕业生具有真正的网络与新媒体素养,不至于被新的网络技术环境所淘汰。

产品策划型人才。网络与新媒体先天具有市场化的特征,需要积极的回应市场的需求,从业者需要有产品分析和布局的能力,能够深刻理解市场的规律,策划出有价值的资讯产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的路径中,“产品”是整个价值链条的关键,“产品为王”正成为业界共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快的打车、众多的信息产品正改写以往内容的媒体核心地位,以产品的策划、运营和营销为特点的新媒体从业状态,远远超出了以往新闻学教育的内容生产模型。进入到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移动性、便利性和嵌入性日益凸显。打造“以人为本”的生活圈,植根于”虚拟—现实”交互的网络社区建构成为行业趋势。新媒体时代的公众生活圈的经营是一种环境再造,通过建构崭新的生活体验实现,人的聚合,形成服务的便利化,实现新媒体的价值。这种以生活圈经营和产品打造为特征的新一代互联网运营,是远非传统新闻与传播教育所能企及的。

三、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拼图

纵观大数据时代的传媒发展格局,“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应该是一块拼图,它由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境”等几大模块紧密拼接啮合组合而成。

第一、教学理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合格从业者,应该具有借助于全新的媒体数据技术平台,对大数据进行获取、挖掘、处理的能力。大数据具有鲜明的“4V”属性,即超出以往的巨大数据量(Volume)、数据的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的价值密度低(Value)、数据的传播速度快,高时效(Velocity)。大数据的这些属性,要求互联网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能较短的时间内,以更高的效率,处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地理位置信息等众多媒体类型的海量数据,通过强大的后台机器计算,实现互联网信息的价值提炼。而在浩浩荡荡的大数据洪流之中,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只有“一叶扁舟”,难于应对大数据的惊涛骇浪,必将湮灭在大数据的浩瀚海洋。具体而言,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与新媒体”教育应该专注于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平台抓取、规制信息的能力;厘清信息特征和提纯信息价值的能力;根据信息走向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的能力;形成数据综合产品的能力;对大数据服务器和存储设施的日常维护、扩展和一定的研发的能力。据此,在“网络与新媒体”的教学理念上,应该着眼培养具有新媒体技术能力,又真正具有新媒体思维,并能够引领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创新性人才[2]。

第二、课程体系。高校应该调整既有的学科布局体系,积极因应大数据时代的行业发展需求。互联网的技术迭代发展推动新媒体的世代变革,这是新媒体行业发展的铁律。目前国内既有的学科布局体系,呈现偏执于传统新闻学教育,或者囿于学科的泾渭分明划分。这些都给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难以形成“文理兼具,复合高效”的顶层学科设计。在教育部的倡导下设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特设专业,就应该根据行业的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建立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学科体系。“不破不立”,应该有打破既有课程体系体制的勇气。改变多年一贯制的课程方案,根据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建立课程更新的灵活机制。改变关门办学的闭塞迂腐观念,引入新媒体行业培训机构优质课程资源。改变教师以“学术本位”开设课程的惰性思维,回归新媒体行业需求的本位,开设有价值,紧贴新媒体行业发展脉搏的课程,根据媒体需求定制课程体系。目前,这些课程应该包括:新媒体信息编辑与策划、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处理基础、社会网络与社会数据等内容。课程体系应能够同时涵盖基本的人文素养、新闻传播、新媒体课程与实践几个层次(如下表所示)。

第三、丰富实践教学环境。扩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习与实训的环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应用型性质。只有把课堂教学与新媒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网络与新媒体的行业实践才能体现其学科专业价值。与行业发展的实践相比较,课堂教学的滞后性明显。积极拓展与互联网媒体的实习与实训接轨,把课堂开到新媒体运营中去,把作业写到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实践中去,“以训补学,以练强学”,形成教学部门与新媒体公司之间的资源链接。具体而言,与众多的网络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引入互联网公司网络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校园就能够亲身参与网络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和营销的整个流程。

结语

“网络与新媒体”是“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也应该是特色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应以行业发展作为指向,每个板块都是“网络与新媒体”教学拼图上的重要一块,彼此紧密啮合才能形成教学的综合效力,提升学生的“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封闭的教学体系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网络与新媒体行业需求。在整个教学设计之中,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对教育教学体系做持续的更新。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对课程体系、教材、培养的方式做出持续的更新。

注释:

[1]维克托·迈尔-舍尔维恩,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39.

[2]徐丽芳,曾李. 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研究[J].中国编辑. 2013(3),37-42.

(本文受“2012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C3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课程发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