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延
支德银,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2月生,河南泌阳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河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正高级讲师职称。曾获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工作者、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郑州市政府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市领导直接联系高端人才等殊荣。现任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本刊记者:支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在有限空间里,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留给了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这样做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学校能够连年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支德银:我们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主要还是根据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性而定的。
首先,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实施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就业而开展的,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这样制订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够独立生存于社会、和谐相处于人群,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我认为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两个素质: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就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阳光的健康心理;而技能素质就是学生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学生必须通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指引、高效率的技能训练和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中的训练,才能具备技能素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依赖实训基地的锤炼,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更需要依靠实训设备的磨炼,没有完善的实训设备,没有动手操作的体验,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将会不够深入、不够具体、不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这就无法保证专业技能教学的深入和质量的提升。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我们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教育,不能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专业技术课,当然也有理论教学,但它只是专业技术教学的基础。我们认为无论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经过仿真、模拟环境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是不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学习——思考——实践——思考——提高,这是我们学校专业技术教学的基本思路,由此看出,我们把实践能力,也就是专业技术能力摆在了中心环节。因此,如果没有先进的实训基地作为实践的支持,我们是无法完成学生由“门外汉”向“技术员”的转变的。
第三,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是我们将实训基地建设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的重要理论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河南调研时就曾提到过“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学校实现完美对接、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拉近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硬件差距,更重要的是实训基地建设参考企业建议、引进仿真设备,加快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和融合,为我们今后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校中有企业,企业有学校”的目标,提供了前期经验和合作空间。
说到我们学校这几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电工电子专业项目的竞赛,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收获应该是思考和启发。“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成果的展示和特色的体现。我们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出发点是想把技能竞赛当作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成效,综合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勤奋工作中,我们充分重视技能竞赛的引领性和普及性,将技能竞赛好的经验、做法普及到了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技能竞赛实现了由“重点培养”向“普遍开展”的转变。目前,全校对于技能竞赛工作呈现出了高昂的工作热情,技能教学工作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如果真要探寻其中的原因,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竞赛成绩的基础。竞赛成绩是练出来的,没有实训设备的支撑,竞赛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在实训设备的购入方面,首先注重的是其服务教学的实用性,它必须保证我们教学活动的实施;其次注重的是专业设备的先进性,保证我们的专业教学紧跟时代科技的发展;再次注重的是实训设备的仿真性,打造专业教学、竞赛需要的真实环境。
第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是保证竞赛成绩的关键。竞赛成绩是教出来的,我们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培训,规划安排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计划,组织教师进厂实践,同时在校内长期开展优质课、公开课、基本功比赛,甚至结合国家规划派遣教师出国深造等,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我们技能竞赛获奖的法宝。一手抓实训基地的硬件完善、一手抓教师队伍的软件提升,肯定能促进我们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那么连续多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了。
本刊记者:作为一名专家型校长,您认为要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还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怎样的改革?
支德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明确的要求,而且鲁昕副部长在河南调研时也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学校就是依据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克服了不少困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抓的。
第一,专业建设呈现特色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道路,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专业化建设上重点强调特色化和市场化,不断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做好新旧专业的衔接和替换。坚持“保龙头、强特色、助新兴”的建设思路,在发展新专业的同时,做大做强老专业,办出成绩,办出特色。我们已经形成了以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专业为龙头,以计算机和数字艺术等专业为特色,会计和服务等专业为辅助的专业结构。目前,我们正在围绕电工电子集团做文章,深挖工科特色,基本形成了专业建设的特色布局。
第二,课程开发体现企业化。课程体系建设,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提高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校学到实实在在的课程,素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十分重视课程与企业的对接,成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形成了企业、行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基本实现了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目前我们一共成立了8个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聘请企业管理者、行业能手、高校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程设置的“金字塔”式建设。
本刊记者:何谓“金字塔”式建设?
支德银:这一点,我可以做一些具体的解释。为什么说是金字塔式呢?那是说我们的专业课程是一个由基础向顶尖发展的过程,即第一学期按专业大类设置课程,属于金字塔最基础的部分,使学生对职业群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有基本了解;第二学期开始加大专业分类,按专门化发展方向设置课程,位于金字塔的中间环节;第三至第五学期,专业课程完全按照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以企业标准设置,核心课程实训率达到100%,达到了金字塔的顶点。
课程开发好了,关键在执行、在教学实施,我们学校多年来都一直在探索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课程开发发挥真正的作用。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实用、有趣”进行,一是注重开发课程的实践、应用作用,二是注重开发课程的教育实效,使教育对象更快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
第三,教师培养趋向职业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职业教育的提升核心在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边练、一边学”——一边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鼓励并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促进老师们由“教师”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变;一边注重教师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提升,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学历、技能的考核和升级,规划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目前,我们对教师计划分两类进行培训,一是专业教师走上生产线,学会生产、教学与经营;二是基础学科教师深入工厂一线,学会管理、教学与经营。该培训我们通过引厂入校和校企结合两种方式进行,教师们走出课堂,然后走入企业;课堂教学企业化,也促进教师职业化的提高。
本刊记者: “双师型”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学校是如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您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专业发展有何思考?
支德银:河南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于今年2月,正式下发了《关于河南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近些年也在不断地做一些探索性的尝试。由最初的双学历、双职称逐步到双素质的概念,也拿出了适合学校条件的解决办法。
我们常说:“职业学校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教师改得不像教师”这句话其实就是我们在努力实现的一种理想,教师什么时候做到能教学、能生产、能科研了,才算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了,但这种教师绝对不是考出来的。
我们对教师进修和提升的计划性、专业性、方向性提出了“统一管理、统一实施、个性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努力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引导”和“转型”工作。
自2011年起,我们积极组织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和高级工、技工认证,做好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队伍的基础建设工作。
同时,利用教师企业轮训等机遇,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转型”问题。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并借助河南省特色学校建设、中德机电项目、郑州市专业课教师提升计划等项目的实施,采取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以互派师资、委托培养、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工作,使专业教师能够真正在企业实践中提高水平、扭转意识、转变思想,进而转变“身份”。
本刊记者:您对于正在建设中新校区有哪些具体的设想和规划?
支德银:教育部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探讨的,就是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架构问题。
在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中,现代职业教育显著的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概念,这个概念大家都提,也提了很多年,但始终都不能完全落到实处,不能构建出类似德国职业教育那样校企高度融合的集教学、实习实训、生产加工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生产加工型校区,也是学校两次机遇给我们带来的思索。2009年前后,市政府为了配合富士康项目的落户,当时认定了两所郑州市的中职学校建设富士康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担负一定的加工生产任务,虽然我校最终因各种原因没有建设成功,但在当时已经给我们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这种校企融合的发展思路。
从去年开始,为配合中德机电项目的实施,在我们西校区分两期规划建设机械制造与机加工生产加工基地,基于“产、教、研、学”一体的指导思想,项目建设的同时就已经规划同步引进生产厂家的入驻。目的是使中职学生的教育能够实现真正的工学交替,把“零距离就业”这一概念落到实处。
本刊记者:我省已经启动了职教攻坚二期工程,郑州市的职业教育工作也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面对机遇与挑战,请您谈谈学校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支德银:职教攻坚二期工程给中职学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核心是发展方向、专业定位和服务对象的问题。
我校未来的发展,仍然以坚持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体系为核心。为配合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围绕逐步构建的技能大赛分级人才培养制度,学校已经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层次、按目标进行了划分,使学校的专业教学呈现出了良性的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发展布局,逐步打造电工电子与造化技术类的专业群和专业链。在加大实训设备投入的同时,构建集电子产品技术、制冷与空调、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及应用、智能楼宇、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与加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一体的专业群,在专业细分的基础上,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在近期对经济开发区、航空港区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已经将目光瞄准了汽车制造、食品加工、飞机制造、超硬材料等一系列在全国有一定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在充分考虑学校基础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服务于郑州经济与产业的优秀人才,对于我们来说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