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伟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必要对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评价办法的弊端
1.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大多以上课讲过的知识点、教科书上的内容为主。考前老师会给学生划出考试范围,甚至是书中重要的知识点。学生依据规定内容死记硬背,以期考出高分。这种考试得出的分数,体现不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特征、创新才能、创新思维的培养。
2.重笔试,轻动手操作
传统的课程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较容易,阅卷和进行考试质量分析也比较容易。但这种形式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的应用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考试达不到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对评价方法进行的改革
1.立足过程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把课程内容按任务分给学生,考核由以前的只看结果改变为看学生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看学生对任务完成的方法和态度、与其他小组成员的配合默契程度等。评价指标包括:态度(30分,含缺勤、纪律等),方法(50分,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效率),协同合作能力(20分,积极发言、与同学互帮互助等)。
2.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取消固定化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要符合时代特征。笔者针对学生喜欢使用QQ、微博等现代交流工具的特点,把对他们的鼓励和评价发到QQ群和微博上。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等。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互评和自评。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引导学生在互评和自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时,笔者问其他学生:“这个学生回答得怎么样?”学生纷纷给予评价。一节课结束时,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收获怎么样,哪位学生表现得最好等。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并学会了反思学习效果。
4.加强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可以作为个体评价的补充。小组之间的竞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会促使那些平时不习惯参与讨论和教学活动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笔者在分组时强调,对全员参与完成任务的小组,比那些只有个别学生参与的小组要多加分。就这样,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下,许多学生都发生了变化,更加积极和大胆了。这种喜人的变化,在没有进行分组教学、分组评价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由此可见,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评价,有时比教师的个体评价更有效果。
5.重视个性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不断调整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适当提高要求,通过评价来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积累学习经验。这样,对各类学生的适当评价,有利于他们保持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逻辑方面的发展,还要注重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和自身发展中的多种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提高,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6.把握评价尺度
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范围。如果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上。如果是以培养设计构思能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学生设计构思的特点上。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的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把握评价效率,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评价学生,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真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