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培训老师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学生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学生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公司工作……前段时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办“宝马班”,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不小的争议。据该院一位系主任介绍,“宝马班”的功能就是企业“私人订制”,学校对口培养符合宝马技术要求,并适应宝马文化的“准员工”。
公众争议的焦点无非聚集在:一者是否过于奢侈浪费;二者高规格培养订单学生,是否侵占了其余学生的教育资源,会不会导致“一校两制”的局面。有评论认为,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新生事物,自然会存在一些“短板”,招致舆论争议。
其实,“宝马班”并不是什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02年,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即提出在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2004年,教育部也在颁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开展订单培养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可以说,订单模式已经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运行了10余年时间。实践也早已证明,通过直接对准企业对人才数量、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大大地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这是职业教育达成产学研目的、和区域经济相结合的最佳路径。宝马公司根据其企业文化,需要其员工“高大上”,而高职院校根据其要求订单“宝马班”,培养“高大上”的人才,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得不承认,“宝马班”的出现确实会导致“一校两制”的局面,但是,所谓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纯属公众多虑。须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达成的契约或合同关系,学校专门为企业培养“准员工”,企业根据协议要向学校支付相关的培养费用,而非完全占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经费。
此外,订单班的构成,其前提是建立在学生和企业之间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企业设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公开选拔,学生机会均等,而不是公众主观想象的那样——仅仅是贵族待遇,沦为少部分人的“特权”。据该校负责人介绍,作为一所以汽车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不仅有“宝马班”,还有“保时捷班”“奥迪班”“通用班”等品牌的订单班。
“宝马班”没惹谁,只是打破了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已经形成的“低端”印象。其实,职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宝马班”这些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让公众知晓其办学模式和实质内涵,让社会摘掉对职业教育低看一眼的“有色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