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亦能“和众”

2015-02-02 21:35刘萍
采写编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华诗词古诗词

刘萍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阳春白雪”,它是怎样通过一档电视节目走进千家万户百姓生活的呢?它是怎样做到“曲高和众”?又是怎样与新时代结合被赋予新生命而得以传承弘扬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华好诗词》的背后,共同探索其火爆荧屏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

●以责任为“本” 让古诗词“活”起来

如何“让古代经典的诗文镶嵌在脑子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更是时代的责任。

当前,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被解读为“飙歌炫舞,低俗恶搞”,出现跟风扎堆的乱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华好诗词》能够获得成功,首先源于媒体的责任担当;其次源于坚持不跟风、不媚俗,秉承自主创新的创办思路。”河北电视台台长马来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该节目如何做到“曲高和众”。

“在任何情况下,电视作为主流大众媒体,都必须不能忘记媒体责任,始终以正确的导向为生命线,自觉肩负起弘扬优秀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马来顺说。这是电视文化类节目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信心所在,也是对文化有着敬畏与坚持的广大媒体人的坚守。

一方面是悠悠几千年的古典诗词文化资源被闲置,一方面是电视节目同质化泛滥成灾,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让古诗词与大众电视媒介携手?2013年10月,马来顺慧眼识珠,在“差异化”竞争的理念指导下,毅然瞄准了“中华好诗词”这座宝藏,自主研发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浮出水面。

“如何让静态的、呆板的古诗文走出书本、典籍,走上电视荧屏,用画面、声音、动作等演绎出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难题。”《中华好诗词》的总导演兼总制片人杨宝昆以及他们的团队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终确立了“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为外壳”的制作理念。该节目运用电视综艺的形式和娱乐化的手段把枯燥的古诗词知识呈现在荧屏上,并设置大学士点评、选手挑战明星和选手间对决三个步骤;加入抢答对抗、达人闯关、对诗接词、竞猜互动、惩罚掉坑等游戏环节;融入沙画、歌曲、朗诵、书画创作等多种文化元素……让古诗词一下子穿越历史时空,走出历史典籍“活”在当下。杨宝昆介绍称,几经修改、创新,一道高雅的荧屏“大餐”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每周五的河北卫视,并逐渐成为百姓“文化餐桌”上雅俗共赏的头牌“大菜”。

●以观众为“主” 让雅文化“俗”起来

观众是电视节目的主人,电视节目好不好看,观众说了算,他们直接用遥控器“投票”。有统计数据显示,刚收官的《中华好诗词》第二季的全国平均收视率为0.272,比第一季上升61.82%,省内收视率为0.901,比第一季上升67.16%,且在竞争极其惨烈的周五晚黄金时段,其收视排名多次闯入全国前十。

如何让高雅的古诗词通俗起来,走进百姓生活,这是电视节目收视率提高的关键。马来顺说,首先要以观众的需求为“主”,把他们的好恶放在首位,要接地气,着力满足群众多样性的精神需求。

最近,河北电视台的《中华好诗词》、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类节目,从泛娱乐化的屏幕中脱颖而出,备受社会各界好评。马来顺认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整个社会中文化的回潮,受众对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渴求度越来越高。”

其次,要以引导观众的审美为“主”,为古诗词的通俗化、生活化“正名”。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是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的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杨宝昆坦言,不知从何时起,古诗词渐渐地被束缚于“象牙塔”里,走向“小众化”、“精英化”,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远。“其实,古诗词在古代曾经一度是流行文化、通俗文化。不是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民间盛况吗?唐诗宋词之所以达到文学高峰,与民间的广泛流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栏目有责任为古诗词的民间推广作出贡献。”

再次,要以观众参与为“主”,要让更多人观看节目,感受诗歌的魅力;还要让更多的人参与传承诗歌文化,让社会形成“好诗如潮”的局面,从而传播中华好诗词中蕴含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邯郸市丛台区四季青街道办事处蔚庄社区居委会的张卫阳,是一名基层文化传播者,他参加了《中华好诗词》后,在自己的社区掀起了一股“背诗热潮”,社区还建起了“诗词长廊”,把诗词文化与社区文化结合起来,开展“我与诗词有个约会”“每周一诗、每周一词”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当地蔚然成风。另外,石家庄灵寿县陈庄镇中学的支教老师张家亮,带着山区孩子们“冬天不再挨冻”的梦想参加了《中华好诗词》节目。栏目组举行了“爱心衣橱”的现场义捐活动,随后赶赴陈庄镇中学,把爱心传递给了大山里的孩子。赵忠祥对此举大加赞誉,他说,《中华好诗词》不仅让观众们饱学诗书个个“气自华”,更引导观众人人“心向善”,这不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今年9月6日,省委主要领导批示:“《中华好诗词》节目办得好,好诗如潮,说明‘曲高也可以‘和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多借鉴这样的形式。”

由《中华好诗词》引领的“诗词热”“传统文化热”正在不断扩大,从河北传递向全国,从大陆传播到宝岛台湾,还传播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华人世界。“日前,《中华好诗词》正在同一家公司商谈其海外发行权的事宜。我们没有想到会走到这一步,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是全球华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感情维系的无形凝聚力,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马来顺坦言,电视栏目应该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谋划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以创新为“径” 让原创文化节目“火”起来

自2013年10月播出以来,《中华好诗词》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举办的2013年度节目评选中获评“年度榜样节目”,被誉为“当前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强势回归的代表作”。《中华好诗词》节目没有引进海外模式,也没有盲从选秀老路,而是立足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与电视表现形式实现更好结合做了很好的探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下发文件,将《中华好诗词》作为范例向全国推荐,鼓励各地积极创办原创文化节目。

无疑,《中华好诗词》借助电视综艺手段实现了古诗词的“曲高和众”,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是,如何让古诗词与现代生活交融碰撞获得“新生”,成为栏目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要不断寻找新的路径,从理念、内容和形式手段上不断升级创新。”马来顺说。

创新节目表现形式,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如果说《中华好诗词》第一季节目实现了传统诗词的复兴,第二季开辟了走进台湾专场,实现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话,那么第三季将主打创新,实现内容、传播方式、市场产品以及后期推广四大升级。杨宝昆介绍说:“28日晚第三季《中华好诗词》将隆重亮相,节目也将更加开放包容,会融入书画、音乐、朗诵等多种艺术元素,全方位展示明星嘉宾与选手的风采,展现诗词的魅力,让观众进一步感受诗词的力量。”

创新内容,扩大诗词资源库。“好诗词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华好诗词》栏目的研发者、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朱新主任对记者称,第三季准备扩大好诗词的备选范围,把《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等优秀的古典名篇也纳入进来,进一步扩充资源库,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另外,也要关注近现代优秀诗歌资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甚至当代诗歌名篇也要纳入视野。舒婷、汪国真、席慕容等诗人脍炙人口的诗句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激发受众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激情。

创新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不断融合。《中华好诗词》除了电视播出外,还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短信、线下游戏等方式,有效增强了节目“二次”传播的影响力。诗词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新形式玩转诗词游戏。目前,《中华好诗词》APP已经覆盖ios、androi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三大发布平台,可以让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在网络上与好友展开“诗词PK”。据了解,在《中华好诗词》90分钟的播出时间内,节目官方微博的回复达到40余万条。河北网络电视台策划推出的后期推广活动——原创网络“好诗词征集令”,页面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大大激发了民间诗歌创作热情。

创新市场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统一起来。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擎起文化担当的大旗,不被经济利益和各种市场指标所绑架,这是每一位大众媒体人所面临的严酷考验。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中国电视荧屏被娱乐秀和明星脸抢尽风头,文化类节目回归屏幕中央的难度不亚于一场“诺曼底登陆”。马来顺说,在外人看来,《中华好诗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是面对强势媒体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对综艺节目娱乐至上的流行观念,坚守文化品位,追求社会效益的路还很长,也不太好走。“但我们坚信一个民族不能仅靠娱乐滋养精神,媒体一定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要忘记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

猜你喜欢
中华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