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
摘要: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渠道单一的问题,分析406份沈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务工经历降低了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搜寻成本低及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丰富是农民工选择关系渠道就业的主要原因;性别及母亲职业声望对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影响显著。
关键词: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关系型渠道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1-0085-04
在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日益发展的城市中,涌现出一批来自农村的奋斗大军——农民工。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获得满意的工资报酬,尽快融入城市。但是很多农民工受限于文化、身份和经验不足,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隐患。因此,农民工就业不仅仅是人口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他们进入城市后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正如十八大报告中给出的方向: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选择合理的就业渠道对在城市更好地就业至关重要。农民工初次进城时,强大的就业信息需求,政府的弱势以及中介机构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人生地不熟的农民工常被欺骗,不得不依靠关系网络渠道,求职渠道单一。当他们熟悉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想进一步提升时,通过市场途径寻找工作的效率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务工经历会使工作搜寻渠道发生转变,迁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使农民工获得知识和技能。此外职业转换使农民工在生活中建立起了全新的社会关系,再构的社会网络一般以业缘、趣缘、友缘等弱关系为主,网络成员不再以同乡、亲戚为主,而是扩展到同乡之外的人群,因为要找到较高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好福利待遇的工作,不能一直利用有限的社会关系。分析农民工务工经历对就业渠道的影响,有助于农民工找到高质量工作,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目标。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分析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位硕博研究生于2013年7—8月对沈阳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根据调研问卷中的定义,调研对象为年龄在16—60岁之间、在农村长大、未受过高等教育、迁移到城市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工作并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劳务市场、工厂企业、饭店及小商铺选取不同行业农民工样本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最终回收问卷417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为97.36%。
1.2 样本统计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资本的匹配具有自愿性和灵活性。市场允许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工作搜寻,使劳动力找到最适合的岗位,从而使劳动力达到最佳配置状态。本次问卷中设计农民工搜寻渠道有以下几种:1) 靠农村亲友找工作;2) 靠城市新结识的农民工找工作;3) 靠新结识的本地人找工作;4) 靠报纸、街头广告的招聘信息找工作;5) 靠上网找工作;6) 靠劳务市场找工作;7) 用人单位直接到农村招工;8) 通过政府机构和本村组织的劳务输出;9) 随工作调动;10) 创业;11) 社区介绍;12) 中介;13) 分配;14) 单位招考;15) 自己寻找。
从首份工作寻找途径的统计(表1)来看:约61.32%的农民工依赖关系渠道,其余38.68%是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其中,26.89%的农民工依靠市场途径寻找,通过政府安置的占8.02%,自主创业的占3.77%。
从目前工作寻找途径的统计来看:约59.85%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到目前工作的,其余40.15%的农民工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这其中有31.03%的农民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工作信息,并直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通过政府单位安置渠道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仅占4.43%,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也仅占4.68%。可见相比首份工作渠道,农民工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有所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搜寻工作能力的增强。
2 外出务工对就业渠道选择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说明和模型构建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Y(1=通过亲友介绍找到目前的工作;2=通过招聘会、中介公司等其他途径找到目前的工作)作为因变量,选取务工状况、搜寻特征及个人特征作为自变量(见表2)。
由于因变量是二分类离散型变量,因此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对农民工的就业渠道选择进行实证分析。模型表达式如下:
Y=α0+α1X1+α2X2+···+αXn+ε
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β为X的系数,是待估计参数;ε表示残差项,ε对变量X的条件分布假设为标准正态分布。
2.2 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经Stata12.0运算,回归结果见表3。根据估计方程,对计量模型中回归结果予以进一步说明。
关于外出务工对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模型1是基础模型,模型2着重考察务工经历变量。对比2个模型发现,加入务工经历变量后,伪R2提高了0.025 3,父亲职业声望变量由显著变为不显著,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农民工务工经历变量对其就业渠道选择具有显著的作用。2个模型的卡方值为47.20和61.06,均高度显著,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从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农民工进城后工作转换个数、务工过程中是否接受培训在10%的水平上显著,虽然显著水平较低,但对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从变量的系数符号来看:工作转换个数和是否接受培训都对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有正向影响。优势比表明:工作转换个数每上升一个单位,与选择关系渠道相比,选择其他渠道的概率会上升6.18%,因为农民工在城市频繁流动不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对朋友关系的依赖性会下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要高于未接受培训者,概率升高了56.31%。通过培训,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得以提升,其工作搜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增强,选择关系渠道的概率降低,符合已有研究得出的“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农民工倾向于采取市场化的途径获取工作”这一结论。从务工动机来看,以农村没有发展做为基础组,与家人相聚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正,说明与家人相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是关系渠道的3.32倍。因为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后大部分不会回流,希望在城市找到稳定长期的工作,若没有可靠的人际关系,他们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工作。
搜寻特征中搜寻花费通过了5%的正向显著性检验,搜寻工作花费越少,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越大。在农民工看来,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种途径是进城就业成本最低的选择,表明成本低、成功率高且有依靠感是关系型渠道的独特优势。想换工作时可提供帮助人数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负影响。想换工作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亲友数量每上升一个单位,农民工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会上升6.29%,表明搜寻网络规模的扩大可以帮助农民工充分调动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信息。
个人特征中,母亲的职业声望通过了5%的负向显著性检验。表明母亲职业声望越高,选择关系渠道的概率越大。可见女性寻求安全感的天性使母亲更希望子女利用这一便利找到可靠的工作。性别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表明男性选择非关系型渠道的概率反而低于女性。这可能因为在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相当一部分女性经营小店铺,选择自主创业。是否党员通过了5%的负向显著性检验,表明党员选择关系型渠道的概率高于非党员农民工,符合已有研究中“党员身份带来对于关系网络型就业的偏爱”的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农民工当前工作渠道与首份工作渠道选择中关系网络弱化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务工经历降低了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2) 搜寻成本低及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丰富,是农民工选择关系渠道就业的主要原因;3) 性别及母亲职业声望对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显著。女性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弱化,母亲职业声望高使农民工倾向选择关系型渠道。
基于以上结论,鼓励农民工弱化关系型渠道,实现多渠道就业刻不容缓。一是加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提供公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步伐。二是关系型渠道成本低,壁垒少的特点解释了农民工鲜少选择中介组织的原因。因此,规范城市就业中介机构,加强城市的诚信建设,慢慢打消农民工对所获得信息可靠性的低认知度和信任度是弱化关系型渠道的关键。三是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使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就业渠道具有不公平性。市场应该公平对待农民工,在他们应聘时真正考量其能力,并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建设美好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樊欣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79-83.
[2] 林善浪,张丽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搜寻时间的关系——基于福建省农村地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0
(6):101-104.
[3] 石智雷,杨云彦.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11(12):40-54.
[4] 徐丙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