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为掌握凤城市耕地土壤的pH值状况,对比分析近25 a的pH值土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980—2007年,凤城市处于酸性的三级耕地面积有大幅度增加,总体增加了15 642.6 hm2,主要集中在白旗镇和边门镇;pH处于弱酸性和中性水平的四级和五级耕地面积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在石城镇、边门镇等地。
关键词:pH值;耕地土壤;分级;时空变化
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1-0003-03
pH值是土壤酸性强度的主要指标,它代表与土壤固相平衡的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是土壤盐基状况的综合反映,对土壤的其它性质有重要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等都与土壤pH有关。为掌握凤城市耕地土壤pH值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1980年及2007年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旨在为提高耕地地力提供参考。
1 1980年凤城市耕层土壤pH值统计分析
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土壤pH值分级标准见表1。凤城市耕层土壤pH值分级及比例分析结果见表2。
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耕层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5.5~7.9;从分级标准看,土壤pH值为中性的五级耕地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为71.74%;pH值为弱酸性的耕地所占比例不高,仅占28.26%。这说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凤城市土壤pH值总体呈中性,比较适合作物生长。
1.2 行政区域统计分析
按照凤城市行政区域统计凤城市1980年耕地土壤pH值的分级情况,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凤城市乡镇(区)的pH值主要集中在四级和五级,其他级别未见分布;四级弱酸性耕地在爱阳镇、边门镇、鸡冠山镇、赛马镇、通远堡镇有大面积分布,占本镇土地面积的40%左右,同时在白旗镇、宝山镇、大堡蒙古族乡等地也有少量分布;pH值为五级的耕地在白旗镇、宝山镇、草河经济管理区、东汤镇、凤山经济管理区、红旗镇、刘家河镇、四门子镇和沙里寨镇等地有大量分布,占本镇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且四门子镇的分布面积达到91.07%。
2 2007年凤城市耕层土壤pH值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007年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凤城市耕层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5.11~6.55,平均值为5.72,各级别的面积及比例见表4。
从表4可知:土壤pH值为弱酸性的四级耕地最多,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最大,为64.35%;其次是三级(酸性)地和五级地(中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5.23%和10.42%。由此可见,凤城市耕地土壤pH值呈现弱酸性。
2.2 各乡镇(区)耕层土壤平均pH值统计
各乡镇(区)土壤pH值平均值统计结果(图1)显示:赛马镇的综合pH值水平最高,为6.17,处于中性水平;石城镇的综合pH值最低,仅为5.39,呈酸性,这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周围自然环境(地形坡度、灌排条件和土壤类型)有密切关系。
2.3 行政区域统计分析
2007年凤城市耕层土壤pH值的行政区域分布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土壤pH值级别最好的五级主要分布在凤山经济管理区、赛马镇和凤凰城经济管理区等地;大兴镇、弟兄山镇、红旗镇、青城子和通远堡镇等地的大面积耕地pH都处于弱酸性的四级;pH酸性的三级耕地主要分布在大堡蒙古族乡、石城子镇、白旗镇和边门镇等地。
3 凤城市耕层土壤pH值近25 a变化情况
分析统计近25年凤城市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6及图2。
从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到2007年的近25 a间,pH处于酸性的三级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总体增加了15 642.6 hm2,主要集中在白旗镇和边门镇;pH处于弱酸性和中性水平的四级和五级耕地面积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在石城镇、边门镇等地。耕地土壤的这种酸化趋势与土壤的改良有密切关系,作物的连年种植和化肥的常年施用,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和半腐熟有机肥料的大量施用,也是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