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玉米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5-02-02 16:33薛静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

薛静

摘要:通过对沈阳地区玉米的主要发病特点及原因的调查,重点介绍玉米大斑病及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为防治沈阳地区的玉米病害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害;症状特点;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08-02

沈阳是辽宁省玉米的主产区。玉米作为我国四大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病害是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沈阳地区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这两种病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1 玉米大斑病

1.1 症状特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下部叶片先发病。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

1.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当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1.3 防治方法

1.3.1 种植抗病品种 注意防止其他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1.3.2 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防治 适时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有机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1.3.3 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d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2 玉米丝黑穗病

2.1 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经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子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2.2 发病原因

2.2.1 种植感病品种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逐年积累,土壤带菌率较高,直接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频繁发生。

2.2.2 气候条件影响 如果部分玉米播种期偏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地温较低,地温上升慢,拉长了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这个易感病阶段。而玉米抽穗后雨水偏多,给病原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严重发生。

2.2.3 对种子肥料处理不当 播前对可能带菌的玉米种子未拌种或拌种操作不当,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使用未腐熟的厩肥也会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2.3 防治措施

2.3.1 根据生育期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针对土壤带菌传病为主和幼苗侵染病害的特点,选育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杀灭病原菌的方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3.2 加强田间管理 调整种植计划,合理轮作。通过深翻使病原菌深埋在地下减少与幼苗的接触,减少发病几率。轮作不仅能减少菌源的积累,而且能调节土壤的肥力结构,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2.3.3 生物药剂防治 用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唆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该方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优于三唑酮。未催芽的玉米种子用12.5%速保利0.4千克加水2~3倍拌种100千克,阴干后播种。玉米种子刚露白时,用2%立克秀0.6千克加水2~3倍,拌种100千克,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后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长山.几种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71-72.

[2] 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4(5):34-36.

[3] 黄剑秋.沈阳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3):40.

[4] 暴海英.浅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控制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2012(6):40-41.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
头位难产的发病原因与围生儿的关系分析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