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恩发
摘要:农机维修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阐述农机维修的重要作用,介绍我国农机维修工作发展现状,探讨做好农机维修工作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农机维修工作改革与创新,提高农机维修能力和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工作;意义;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83-02
农机维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机具的技术状态和安全性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断攀升,市场对农机维修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做好农机维修工作,切实提升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监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 农机维修的重要作用
1.1 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做好农机维修工作,是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农机维修质量直接影响农机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数量不断增加,农机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事故频发。为此,必须抓紧抓好农机维修工作,全面提升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排除安全隐患,实现农机安全生产,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
1.2 推进农机节能减排
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加和作业服务范围的扩大,农机消耗柴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农机节能减排在农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机维修是一项见效快、潜力大的节能措施,可以促进农机高效、低耗。农机发动机检测维修及时,可有效减少功率下降,降低油耗,减少排放2%~5%。因此,加强农机维修工作,有利于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
农机维修是保持农机技术状态、维持农机再生产、保证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近年来,农民购买的高新农机具越来越多。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机具性能日趋老化,故障越来越多,作业效率将逐年降低,维修工作将直接影响生产作业成本和农民收入。因此,做好农机维修工作,解除农民使用农机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1.4 促进农机工业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机工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做好农机维修工作,是保障农机工业顺利、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条件。农机企业通过提供维修服务,可以履行好自身的义务,满足农民需求;同时,借助于维修信息反馈,可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促进农机行业技术进步。
2 我国农机维修工作发展现状
2.1 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我国的农机维修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直在不断进步。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营拖拉机站设立维修保养车间,标志着我国农机维修开始起步;60年代初期,建立公社农机修配厂;进入70年代,全国普遍建立县农机修造厂,并积极帮助扶持社、队农机修理网点建设,形成了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络;80年代中期后,户营农机迅速发展,农机维修网络结构逐步转变,由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维修专业户和农机生产企业承担农机维修任务。目前,我国进行农机维修服务的主体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农机维修业户开办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三包”和售后服务组织;三是部分汽车修理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遍布城乡、多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农机维修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机维修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步伐加快。
2.2 农机维修相关法规逐步完善
1984年我国制定了《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和有关标准,对农机维修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机维修工作的发展。2004年公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机维修管理作出了规定。2006年制定了《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农机维修管理的地位、作用和职责,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批是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促使维修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维修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农机维修管理进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
2.3 农机维修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农机维修长期以来以小规模修理为主,技术条件低,维修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维修能力不足,高新农机具维修难。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各地均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农机维修队伍建设,加强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贯彻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使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为农机维修能力和质量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4 企业售后维修服务意识明显提升
以往,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不足、农机产品使用地点交通不便、农机企业服务意识不强等原因,致使农机产品维修难以保证。近年来,随着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和农机生产及销售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农机企业按照“三包”服务规定,完成“三包”期内的维修业务,在机具主要使用地区都具备维修服务能力,服务及时,用户满意。在“三包”期外,农机企业也积极主动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在农忙期间组成维修服务队进行跟踪服务,为跨区作业机组“保驾护航”,尤其在高性能、新型农机具的维修和配件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企业建立了集展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人员培训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加快了农机售后维修服务发展进程。
3 做好农机维修工作的措施
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鉴于农机维修工作对于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机维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机化工作考核目标,加强组织和领导,不断推进农机维修工作。可设立专门的农机维修管理服务机构,贯彻落实有关法规,开展农机维修相关的各项工作,支持农机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维修管理职能,保证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机维修投诉监督机制,并加强舆论宣传,为农机维修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积极争取扶持政策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着力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扶持政策体系。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将农机维修设备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改善农机维修装备条件,提高维修技术水平;二是要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改善农机维修服务基础和技术条件,优化农机维修网络布局,不断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三是要大力争取优惠税收政策,减免农机维修服务的税费,减轻农机维修业户负担,逐步提高维修网点扩大再生产能力,促进其规模化、高水平发展。
3.3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农机维修业务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特别是随着高性能、新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对农机维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农机维修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作用,开展农机维修新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组织研究制定各种农机维修质量标准、农机具及零部件报废标准,完善农机维修标准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为农机维修业户提供技术支持;大力培养农机维修人才,努力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