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义+周伟艳
摘要:论述秸秆还田技术在改善耕地地力及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综述秸秆还田的主要作业模式以及各自的特点及优势,详细介绍秸秆还田机具的具体种类,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机具的选购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分类;秸秆还田机;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S2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71-02
多年来,受到土地承包和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忽视对耕地的保养,大量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板结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及农产品质量下降。在作物生产中使用农家肥料及采用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可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作物秸秆既是能源又是营养源,将其还田可解决当前农村有机肥料资源短缺的难题,对改良土壤、培植地力、保水抗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
1.1 改善耕地物理性质
许多研究表明,将作物秸秆施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秸秆能形成多糖类物质,其为富有活性的团聚剂,能增加水稳性团粒的含量。一般情况下,与施普通厩肥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团粒12.6%~27.2%的,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耕性。同时,秸秆还能提供大量的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对维持土壤腐殖质平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结构的改善,可使土壤孔隙增加、容重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温度升高。总的来说,秸秆还田可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
1.2 培肥地力
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钙、镁、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还田后可增加土壤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相关研究表明,施用玉米秸秆500 kg/667 m2,可使土壤中的N增加3.05 kg/667 m2、P2O5增加1.70 kg/667 m2,K2O增加6.35 kg/667 m2,相当于施入尿素6.6 kg、过磷酸钙13.0 kg、硫酸钾12.7 kg。同时,作物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等中间产物,能够增加土壤中某些养分(磷、铁、锰等)的有效性。另外,作物秸秆分解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对磷的吸收具有掩蔽作用,能够提高磷的活性。
1.3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使微生物的数量迅速增加、活性增强。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作用增加、碱性降低,有利于促进土壤酸碱平衡。
1.4 提高作物产量
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后,一般当季作物增产效果不理想,但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增产效果将逐渐明显,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逐年增强,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1.5 净化土壤
现代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学品,造成土壤污染严重。而作物秸秆能通过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反应)减轻重金属的污染,具有净化土壤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2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按还田途径,秸秆还田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2种。其中,间接还田包括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直接还田分为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
2.1 间接还田
2.1.1 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是指将秸秆作为饲料,除动物腹中消化吸收的部分营养(像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外,其余变成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而被动物吸收的营养有效转化为肉、奶等,被人们食用。秸秆过腹还田不仅有利于禽畜产品生产,还可减少大量有机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良性环循。
2.1.2 堆沤还田 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施入土壤,其形式有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2种。厌氧发酵是把秸秆堆后封闭;好氧发酵是在秸秆堆的堆底或堆内设置通风沟。经发酵的秸秆可加速腐殖质分解,成为质量优良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还田。
2.1.3 废渣还田 废渣还田是指秸秆经不完全燃烧后,变成保留养分的草木灰肥料还田。秸秆气化后,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沼气)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废渣经处理作为肥料还田。
2.2 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若还田的秸秆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
2.2.1 翻压还田 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翻压还田是秸秆利用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的用量越来越少,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而秸秆经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但若秸秆还田方法不当,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小麦出苗不齐、病害发生加重等。
秸秆翻压还田技术要求为: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 cm,并且要撒匀;作物秸秆在分解为有机质的过程中消耗一部分氮肥,所以要施足速效氮肥;浇足蹋墒水,以夯实土壤,加速秸秆腐化。水热条件好、土地平坦、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适宜采用此技术。
2.2.2 覆盖还田 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接铺盖于土壤表面,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保墒及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此种技术模式会给灌溉带来不便,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播种,只适合机械化点播。
秸秆覆盖主要包括直接覆盖、高留茬覆盖、带状免耕覆盖、浅耕覆盖4种方式。秸秆直接覆盖和免耕播种相结合,蓄水、保水和增产效果明显。采用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时,小麦、水稻留20~30 cm的高茬,然后用拖拉机犁翻入土,实行秋冬灌及早春保墒。带状免耕覆盖是用带状免耕播种机在秸秆直立状态下直接播种。浅耕覆盖就用旋耕机或旋播机对秸秆覆盖地进行浅耕地表处理。
3 秸秆还田机具的类型
目前,秸秆还田机具大多整合其他机具的功能特点其具体分类见表1。
4 结语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既可以培肥地力、减轻土壤污染,又可大幅度减少化肥的施用,节省投入成本。根据干旱半干旱区春旱频繁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秸秆还田和秋季覆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有效利用方式及相关作业机具,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地养分平衡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论述秸秆还田技术在改善耕地地力及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综述秸秆还田的主要作业模式以及各自的特点及优势,详细介绍秸秆还田机具的具体种类,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机具的选购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分类;秸秆还田机;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S2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71-02
多年来,受到土地承包和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忽视对耕地的保养,大量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板结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及农产品质量下降。在作物生产中使用农家肥料及采用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可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作物秸秆既是能源又是营养源,将其还田可解决当前农村有机肥料资源短缺的难题,对改良土壤、培植地力、保水抗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
1.1 改善耕地物理性质
许多研究表明,将作物秸秆施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秸秆能形成多糖类物质,其为富有活性的团聚剂,能增加水稳性团粒的含量。一般情况下,与施普通厩肥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团粒12.6%~27.2%的,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耕性。同时,秸秆还能提供大量的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对维持土壤腐殖质平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结构的改善,可使土壤孔隙增加、容重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温度升高。总的来说,秸秆还田可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
1.2 培肥地力
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钙、镁、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还田后可增加土壤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相关研究表明,施用玉米秸秆500 kg/667 m2,可使土壤中的N增加3.05 kg/667 m2、P2O5增加1.70 kg/667 m2,K2O增加6.35 kg/667 m2,相当于施入尿素6.6 kg、过磷酸钙13.0 kg、硫酸钾12.7 kg。同时,作物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等中间产物,能够增加土壤中某些养分(磷、铁、锰等)的有效性。另外,作物秸秆分解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对磷的吸收具有掩蔽作用,能够提高磷的活性。
1.3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使微生物的数量迅速增加、活性增强。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作用增加、碱性降低,有利于促进土壤酸碱平衡。
1.4 提高作物产量
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后,一般当季作物增产效果不理想,但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增产效果将逐渐明显,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逐年增强,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1.5 净化土壤
现代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学品,造成土壤污染严重。而作物秸秆能通过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反应)减轻重金属的污染,具有净化土壤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2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按还田途径,秸秆还田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2种。其中,间接还田包括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直接还田分为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
2.1 间接还田
2.1.1 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是指将秸秆作为饲料,除动物腹中消化吸收的部分营养(像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外,其余变成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而被动物吸收的营养有效转化为肉、奶等,被人们食用。秸秆过腹还田不仅有利于禽畜产品生产,还可减少大量有机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良性环循。
2.1.2 堆沤还田 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施入土壤,其形式有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2种。厌氧发酵是把秸秆堆后封闭;好氧发酵是在秸秆堆的堆底或堆内设置通风沟。经发酵的秸秆可加速腐殖质分解,成为质量优良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还田。
2.1.3 废渣还田 废渣还田是指秸秆经不完全燃烧后,变成保留养分的草木灰肥料还田。秸秆气化后,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沼气)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废渣经处理作为肥料还田。
2.2 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若还田的秸秆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
2.2.1 翻压还田 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翻压还田是秸秆利用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的用量越来越少,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而秸秆经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但若秸秆还田方法不当,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小麦出苗不齐、病害发生加重等。
秸秆翻压还田技术要求为: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 cm,并且要撒匀;作物秸秆在分解为有机质的过程中消耗一部分氮肥,所以要施足速效氮肥;浇足蹋墒水,以夯实土壤,加速秸秆腐化。水热条件好、土地平坦、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适宜采用此技术。
2.2.2 覆盖还田 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接铺盖于土壤表面,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保墒及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此种技术模式会给灌溉带来不便,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播种,只适合机械化点播。
秸秆覆盖主要包括直接覆盖、高留茬覆盖、带状免耕覆盖、浅耕覆盖4种方式。秸秆直接覆盖和免耕播种相结合,蓄水、保水和增产效果明显。采用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时,小麦、水稻留20~30 cm的高茬,然后用拖拉机犁翻入土,实行秋冬灌及早春保墒。带状免耕覆盖是用带状免耕播种机在秸秆直立状态下直接播种。浅耕覆盖就用旋耕机或旋播机对秸秆覆盖地进行浅耕地表处理。
3 秸秆还田机具的类型
目前,秸秆还田机具大多整合其他机具的功能特点其具体分类见表1。
4 结语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既可以培肥地力、减轻土壤污染,又可大幅度减少化肥的施用,节省投入成本。根据干旱半干旱区春旱频繁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秸秆还田和秋季覆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有效利用方式及相关作业机具,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地养分平衡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论述秸秆还田技术在改善耕地地力及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综述秸秆还田的主要作业模式以及各自的特点及优势,详细介绍秸秆还田机具的具体种类,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机具的选购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分类;秸秆还田机;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S2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71-02
多年来,受到土地承包和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忽视对耕地的保养,大量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板结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及农产品质量下降。在作物生产中使用农家肥料及采用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可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作物秸秆既是能源又是营养源,将其还田可解决当前农村有机肥料资源短缺的难题,对改良土壤、培植地力、保水抗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
1.1 改善耕地物理性质
许多研究表明,将作物秸秆施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秸秆能形成多糖类物质,其为富有活性的团聚剂,能增加水稳性团粒的含量。一般情况下,与施普通厩肥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团粒12.6%~27.2%的,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耕性。同时,秸秆还能提供大量的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对维持土壤腐殖质平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结构的改善,可使土壤孔隙增加、容重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温度升高。总的来说,秸秆还田可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
1.2 培肥地力
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钙、镁、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还田后可增加土壤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相关研究表明,施用玉米秸秆500 kg/667 m2,可使土壤中的N增加3.05 kg/667 m2、P2O5增加1.70 kg/667 m2,K2O增加6.35 kg/667 m2,相当于施入尿素6.6 kg、过磷酸钙13.0 kg、硫酸钾12.7 kg。同时,作物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等中间产物,能够增加土壤中某些养分(磷、铁、锰等)的有效性。另外,作物秸秆分解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对磷的吸收具有掩蔽作用,能够提高磷的活性。
1.3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使微生物的数量迅速增加、活性增强。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作用增加、碱性降低,有利于促进土壤酸碱平衡。
1.4 提高作物产量
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后,一般当季作物增产效果不理想,但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增产效果将逐渐明显,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逐年增强,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1.5 净化土壤
现代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学品,造成土壤污染严重。而作物秸秆能通过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反应)减轻重金属的污染,具有净化土壤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
2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按还田途径,秸秆还田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2种。其中,间接还田包括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直接还田分为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
2.1 间接还田
2.1.1 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是指将秸秆作为饲料,除动物腹中消化吸收的部分营养(像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外,其余变成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而被动物吸收的营养有效转化为肉、奶等,被人们食用。秸秆过腹还田不仅有利于禽畜产品生产,还可减少大量有机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良性环循。
2.1.2 堆沤还田 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施入土壤,其形式有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2种。厌氧发酵是把秸秆堆后封闭;好氧发酵是在秸秆堆的堆底或堆内设置通风沟。经发酵的秸秆可加速腐殖质分解,成为质量优良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还田。
2.1.3 废渣还田 废渣还田是指秸秆经不完全燃烧后,变成保留养分的草木灰肥料还田。秸秆气化后,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沼气)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废渣经处理作为肥料还田。
2.2 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若还田的秸秆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
2.2.1 翻压还田 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翻压还田是秸秆利用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的用量越来越少,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而秸秆经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但若秸秆还田方法不当,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小麦出苗不齐、病害发生加重等。
秸秆翻压还田技术要求为: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 cm,并且要撒匀;作物秸秆在分解为有机质的过程中消耗一部分氮肥,所以要施足速效氮肥;浇足蹋墒水,以夯实土壤,加速秸秆腐化。水热条件好、土地平坦、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适宜采用此技术。
2.2.2 覆盖还田 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接铺盖于土壤表面,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保墒及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此种技术模式会给灌溉带来不便,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播种,只适合机械化点播。
秸秆覆盖主要包括直接覆盖、高留茬覆盖、带状免耕覆盖、浅耕覆盖4种方式。秸秆直接覆盖和免耕播种相结合,蓄水、保水和增产效果明显。采用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时,小麦、水稻留20~30 cm的高茬,然后用拖拉机犁翻入土,实行秋冬灌及早春保墒。带状免耕覆盖是用带状免耕播种机在秸秆直立状态下直接播种。浅耕覆盖就用旋耕机或旋播机对秸秆覆盖地进行浅耕地表处理。
3 秸秆还田机具的类型
目前,秸秆还田机具大多整合其他机具的功能特点其具体分类见表1。
4 结语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既可以培肥地力、减轻土壤污染,又可大幅度减少化肥的施用,节省投入成本。根据干旱半干旱区春旱频繁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秸秆还田和秋季覆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研究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有效利用方式及相关作业机具,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地养分平衡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