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蕾
摘要:利用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防治鳞翅目天幕毛虫幼虫。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和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喷洒叶片,让供试昆虫食用。试验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天幕毛虫的防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生物防治;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机理;侵染力;拒食力
中图分类号:S4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16-02
斯氏线虫又名昆虫病原线虫,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十分重视的天敌类群。由于这种线虫具有杀虫谱广、杀虫速度快、对人畜植物绝对安全和可以工厂化大量生产等特点,因而受到国际科技界、企业界重视,竞相投资研究和开发利用。
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ulsky)是鳞翅目枯叶蛾科害虫,又名天幕枯叶蛾、梅毛虫,俗称“顶针虫”。天幕毛虫在我国各果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梨、桃、杏、李、苹果等树种,是柞蚕业、果树业、林业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大面积发生时,能将整株树叶吃光,危害严重。
本研究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体液对天幕毛虫进行防控效果试验,以期对前期研究中发现的拒食作用做进一步验证,从而为有效防治或控制该害虫的危害提供新途径,达到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而将害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昆虫:天幕毛虫(2~3龄),采自沈阳市铁西区。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由沈阳农业大学昆虫生防实验室提供。
试验器材:玻璃罐头瓶20个;试管2支;解剖镜1台;100 mL量筒1个;50 mL烧杯2个;镊子1把;滴管1个;DY89-1型电动玻璃匀浆机;喷壶、培养皿若干。
1.2 试验条件
1.2.1 线虫浓度 活线虫:750头/mL和375头/mL;死线虫:430头/mL和215头/mL。
1.2.2 虫口密度 15头/瓶。
1.2.3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为活线虫浓度750头/mL;处理2为活线虫浓度375头/mL;处理3为死线虫浓度430头/mL;处理4为死线虫浓度215头/mL;对照处理为清水。每个处理重复4次。
1.3 试验方法
1.3.1 线虫溶液配制 先将培养线虫的海绵浸泡在清水中,使线虫游离于水中,经离心机离心后,用移液管移取1 mL线虫,在解剖镜下计数每一滴水虫中所含线虫头数,得出1 mL溶液中的线虫量。将配好的线虫溶液灌入喷壶中,在地上画一个面积S=0.315 5 m2的长方形,在上面均匀喷洒线虫溶液,再将剩余的溶液倒回量筒,测量所使用的量。以适当的速度用匀浆机对溶液匀浆10 min,将线虫体磨碎,备用。
1.3.2 防治天幕毛虫试验 分别将配制好的4组线虫匀浆溶液倒入喷壶中,喷洒于天幕毛虫取食的叶片上,将天幕毛虫每10头放于一个罐头瓶中,每24 h记录一次死亡情况并更换新鲜杏叶,计算取食过的梨叶与新鲜杏叶的面积,以得出拒食情况。同时,在天幕毛虫取食的叶片上喷洒清水,每隔24 h记录一次死亡情况,并更换新鲜杏叶,计算取食过的梨叶与新鲜杏叶的面积,以得出拒食情况。以上试验均重复4次。
2 结果与分析
斯氏线虫处理对天幕毛虫取食量的影响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各处理对天幕毛虫幼虫取食量影响差异显著。为验证显著性,对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不同时间及不同处理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显著水平达0.01。因此,对不同时间及不同处理间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不同日期各处理下天幕毛虫的取食量逐日增大;处理后第1天和第2天差异不显著,而以后各日具有显著差异;处理后期,即调查的第6—9天差异不显著,表明取食量趋于一致。
由表3可知:不同浓度处理间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线虫浓度越高,对天幕毛虫的取食量控制效果越显著;活线虫控制效果高于死线虫控制效果,但对照表现不正常。
3 结论与讨论
对天幕毛虫幼虫在不同线虫浓度条件下进行取食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对天幕毛虫具有拒食效果,且效果较好。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喷过线虫溶液的处理中天幕毛虫死亡率较高,且取食量明显减少,尤其浓度越高的活线虫效果越好。因此,可用昆虫病原线虫来防治天幕毛虫,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对推广绿色农业有很大帮助。试验中的对照出现了异常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采集的树叶上喷有农药,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摘要:利用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防治鳞翅目天幕毛虫幼虫。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和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喷洒叶片,让供试昆虫食用。试验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天幕毛虫的防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生物防治;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机理;侵染力;拒食力
中图分类号:S4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16-02
斯氏线虫又名昆虫病原线虫,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十分重视的天敌类群。由于这种线虫具有杀虫谱广、杀虫速度快、对人畜植物绝对安全和可以工厂化大量生产等特点,因而受到国际科技界、企业界重视,竞相投资研究和开发利用。
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ulsky)是鳞翅目枯叶蛾科害虫,又名天幕枯叶蛾、梅毛虫,俗称“顶针虫”。天幕毛虫在我国各果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梨、桃、杏、李、苹果等树种,是柞蚕业、果树业、林业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大面积发生时,能将整株树叶吃光,危害严重。
本研究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体液对天幕毛虫进行防控效果试验,以期对前期研究中发现的拒食作用做进一步验证,从而为有效防治或控制该害虫的危害提供新途径,达到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而将害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昆虫:天幕毛虫(2~3龄),采自沈阳市铁西区。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由沈阳农业大学昆虫生防实验室提供。
试验器材:玻璃罐头瓶20个;试管2支;解剖镜1台;100 mL量筒1个;50 mL烧杯2个;镊子1把;滴管1个;DY89-1型电动玻璃匀浆机;喷壶、培养皿若干。
1.2 试验条件
1.2.1 线虫浓度 活线虫:750头/mL和375头/mL;死线虫:430头/mL和215头/mL。
1.2.2 虫口密度 15头/瓶。
1.2.3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为活线虫浓度750头/mL;处理2为活线虫浓度375头/mL;处理3为死线虫浓度430头/mL;处理4为死线虫浓度215头/mL;对照处理为清水。每个处理重复4次。
1.3 试验方法
1.3.1 线虫溶液配制 先将培养线虫的海绵浸泡在清水中,使线虫游离于水中,经离心机离心后,用移液管移取1 mL线虫,在解剖镜下计数每一滴水虫中所含线虫头数,得出1 mL溶液中的线虫量。将配好的线虫溶液灌入喷壶中,在地上画一个面积S=0.315 5 m2的长方形,在上面均匀喷洒线虫溶液,再将剩余的溶液倒回量筒,测量所使用的量。以适当的速度用匀浆机对溶液匀浆10 min,将线虫体磨碎,备用。
1.3.2 防治天幕毛虫试验 分别将配制好的4组线虫匀浆溶液倒入喷壶中,喷洒于天幕毛虫取食的叶片上,将天幕毛虫每10头放于一个罐头瓶中,每24 h记录一次死亡情况并更换新鲜杏叶,计算取食过的梨叶与新鲜杏叶的面积,以得出拒食情况。同时,在天幕毛虫取食的叶片上喷洒清水,每隔24 h记录一次死亡情况,并更换新鲜杏叶,计算取食过的梨叶与新鲜杏叶的面积,以得出拒食情况。以上试验均重复4次。
2 结果与分析
斯氏线虫处理对天幕毛虫取食量的影响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各处理对天幕毛虫幼虫取食量影响差异显著。为验证显著性,对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不同时间及不同处理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显著水平达0.01。因此,对不同时间及不同处理间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不同日期各处理下天幕毛虫的取食量逐日增大;处理后第1天和第2天差异不显著,而以后各日具有显著差异;处理后期,即调查的第6—9天差异不显著,表明取食量趋于一致。
由表3可知:不同浓度处理间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线虫浓度越高,对天幕毛虫的取食量控制效果越显著;活线虫控制效果高于死线虫控制效果,但对照表现不正常。
3 结论与讨论
对天幕毛虫幼虫在不同线虫浓度条件下进行取食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对天幕毛虫具有拒食效果,且效果较好。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喷过线虫溶液的处理中天幕毛虫死亡率较高,且取食量明显减少,尤其浓度越高的活线虫效果越好。因此,可用昆虫病原线虫来防治天幕毛虫,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对推广绿色农业有很大帮助。试验中的对照出现了异常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采集的树叶上喷有农药,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摘要:利用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防治鳞翅目天幕毛虫幼虫。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和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喷洒叶片,让供试昆虫食用。试验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天幕毛虫的防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生物防治;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机理;侵染力;拒食力
中图分类号:S4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16-02
斯氏线虫又名昆虫病原线虫,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十分重视的天敌类群。由于这种线虫具有杀虫谱广、杀虫速度快、对人畜植物绝对安全和可以工厂化大量生产等特点,因而受到国际科技界、企业界重视,竞相投资研究和开发利用。
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Motschulsky)是鳞翅目枯叶蛾科害虫,又名天幕枯叶蛾、梅毛虫,俗称“顶针虫”。天幕毛虫在我国各果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梨、桃、杏、李、苹果等树种,是柞蚕业、果树业、林业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大面积发生时,能将整株树叶吃光,危害严重。
本研究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体液对天幕毛虫进行防控效果试验,以期对前期研究中发现的拒食作用做进一步验证,从而为有效防治或控制该害虫的危害提供新途径,达到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而将害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昆虫:天幕毛虫(2~3龄),采自沈阳市铁西区。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由沈阳农业大学昆虫生防实验室提供。
试验器材:玻璃罐头瓶20个;试管2支;解剖镜1台;100 mL量筒1个;50 mL烧杯2个;镊子1把;滴管1个;DY89-1型电动玻璃匀浆机;喷壶、培养皿若干。
1.2 试验条件
1.2.1 线虫浓度 活线虫:750头/mL和375头/mL;死线虫:430头/mL和215头/mL。
1.2.2 虫口密度 15头/瓶。
1.2.3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为活线虫浓度750头/mL;处理2为活线虫浓度375头/mL;处理3为死线虫浓度430头/mL;处理4为死线虫浓度215头/mL;对照处理为清水。每个处理重复4次。
1.3 试验方法
1.3.1 线虫溶液配制 先将培养线虫的海绵浸泡在清水中,使线虫游离于水中,经离心机离心后,用移液管移取1 mL线虫,在解剖镜下计数每一滴水虫中所含线虫头数,得出1 mL溶液中的线虫量。将配好的线虫溶液灌入喷壶中,在地上画一个面积S=0.315 5 m2的长方形,在上面均匀喷洒线虫溶液,再将剩余的溶液倒回量筒,测量所使用的量。以适当的速度用匀浆机对溶液匀浆10 min,将线虫体磨碎,备用。
1.3.2 防治天幕毛虫试验 分别将配制好的4组线虫匀浆溶液倒入喷壶中,喷洒于天幕毛虫取食的叶片上,将天幕毛虫每10头放于一个罐头瓶中,每24 h记录一次死亡情况并更换新鲜杏叶,计算取食过的梨叶与新鲜杏叶的面积,以得出拒食情况。同时,在天幕毛虫取食的叶片上喷洒清水,每隔24 h记录一次死亡情况,并更换新鲜杏叶,计算取食过的梨叶与新鲜杏叶的面积,以得出拒食情况。以上试验均重复4次。
2 结果与分析
斯氏线虫处理对天幕毛虫取食量的影响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各处理对天幕毛虫幼虫取食量影响差异显著。为验证显著性,对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不同时间及不同处理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显著水平达0.01。因此,对不同时间及不同处理间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不同日期各处理下天幕毛虫的取食量逐日增大;处理后第1天和第2天差异不显著,而以后各日具有显著差异;处理后期,即调查的第6—9天差异不显著,表明取食量趋于一致。
由表3可知:不同浓度处理间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线虫浓度越高,对天幕毛虫的取食量控制效果越显著;活线虫控制效果高于死线虫控制效果,但对照表现不正常。
3 结论与讨论
对天幕毛虫幼虫在不同线虫浓度条件下进行取食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对天幕毛虫具有拒食效果,且效果较好。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喷过线虫溶液的处理中天幕毛虫死亡率较高,且取食量明显减少,尤其浓度越高的活线虫效果越好。因此,可用昆虫病原线虫来防治天幕毛虫,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对推广绿色农业有很大帮助。试验中的对照出现了异常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采集的树叶上喷有农药,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