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 海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1]。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广泛吸引生源、保持专业的稳定;专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能否坚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1 266所高职(专科)院校招生,招生专业10 088个,招生专业点47 594个,涵盖了农林牧渔类、交通类、生化制药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材料与能源类、土建类、水利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轻纺食品类、财经类、医药卫生类、旅游类、公共事业类、文化教育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公安类、法律类19个专业大类的78个二级专业分类。
根据教育部《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和《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统计,全国1 266所高职(专科)院校中有四成以上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0个专业,专业点达14 278个,占高职专业点总数的30.00%。其中,有1 070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占高职院校总数的84.52%,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中专业点数量最多的20个专业
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升级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要为用人单位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而高职教育专业和学科结构的合理设置也会反作用于地方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完善。因此,要求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相匹配。而事实上,我国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还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
以甘肃省为例,现有高职高专院校23所,共871个专业点,涵盖了19个专业大类。其中文化教育大类143个专业点、制造大类119个专业点、财经大类108个专业点、电子信息大类101个专业点、土建大类73个专业点。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不协调、错位的现象(见表2)。各高职院校在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点较少,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如定西的中药材和马铃薯已达16亿产值、兰州榆中现代经营方式的农业总产量占1/3,但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专业点却很少。
表2 2011年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情况(%)[2]
根据2014年第三季度全国51个省市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供求数据统计,用人单位专业需求前10位的为机械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土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医学类、化工与制药类、公共管理类专业,占到了总需求职位数的61.07%,见表3。从求职人员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供求对比来看,各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差异明显。在全国范围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竞争最为激烈,人才供求比为2.63,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竞争最小,人才供求比为1.60。在西北地区,工商管理类专业竞争最为激烈,人才供求比为1.49,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竞争最小,人才供求比为0.60,见图1。对比表1、表3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还没有有效地衔接。
表3 2014年用人单位专业需求前10位的排名情况
图1 求职人员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专业人才供求比
据麦可思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这些专业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而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这就表明各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专业调整改造相对滞后,使得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一定持续性。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造成的。如计算机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一是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建立“管、办、评”分离、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二是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建立社会团体、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建设的激励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充分调动全社会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由高职教育界、科技文化界、产业界及政府部门代表共同组成的地区性专业建设协调机构,加强引导协调,加强对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的指导,形成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格局。二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校企合作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机制,加强专业建设,落实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淘汰不适合产业发展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3.1 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大力打造特色专业 构建特色学校与树立品牌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3]。对一些传统优势专业要做精、做特、做优、做强,形成品牌专业群。
2.3.2 以国家新兴产业建设为依据,积极培育新专业 重点培育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专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4]中明确提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也提出,“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高档基础零部件、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工业机器人、现代制造服务和再制造等新增长点”。
2.3.3 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基础,加强专业群建设 新专业设置要以专业群或专业大类为基础,先设专业方向,边建设边完善,待基本成熟后再设置为正式专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要加强专业宣传和引导工作,防止出现“招不来学生”的现象。对于确实与产业对接、社会有需求的新专业,建议采用“订单式”培养,确保招生和就业。
全面深化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是顶岗实习安排、“订单人才”培养、兼职教师建设等方面,而深层次的合作、相互的融合不够。学校与企业要通过成立横向联合体、董事会或者建立职教联盟等途径,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要全面深化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项目研发与生产升级的深度对接。
利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平台和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系统,结合专业年报,发布专业招生、就业等信息,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及时预警。对于与产业对接好、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鼓励开设;对于就业率低、需求少的专业限制开设;对于就业困难、供过于求的专业停止招生。
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更是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核心。因此,从政府层面,一方面要创新办学体制,激发办学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办学;另一方面,要构建专业预警机制,加强专业布局和建设指导。从学校层面,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优化结构,提升专业与市场、产业的融合度。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4]1号.
[2]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的通知[S].甘教高[2013]58号.
[3]包红霞.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3):41-43.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S].国发[2012]28 号.
G526.5
B
1671-1246(2015)16-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