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
理性看待理实一体
□徐国庆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这一概念自提出到现在,至少已有近8年了,实践效果如何?情况恐怕远不如设想的那么理想。对有些专业而言,实现理实一体化是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整合,而现在理实一体可能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连基本的课程整合都没有进行,因而不太可能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改革方向上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有些专业而言,也可能只是做了一些粗浅的课程整合,以及教学空间的一体化调整,使实训中心兼备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功能,但总体上看理论课与实践课还是二元分离的;有些专业则虽然对课程进行了深度整合,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理论与实践是机械地叠加在一起,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还是二元分离的。
当前这种不尽理想的实践状态,一方面要求我们下决心加快理实一体化的推进力度,因为它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理实一体化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为遇到阻碍的改革总是存在某种原因的。事实上,对理实一体化,长期以来我们多的是愿望,少的是理性分析。
首先,理实一体化改革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理实一体化改革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两张皮现象”,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以达到同时提升理论与实践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目的。然而当我们努力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到一起时,为什么会感觉到那么困难?那是因为我们以往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本身是关联度不高的。实践往往仅仅被理解为技能训练,而不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实践会需要什么复杂的理论知识?理论往往也主要被理解为学科性理论,并非实践性理论,这种理论知识本身就在实践中缺乏应用空间,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要重点改造的内容,如何能够把它们与实践整合起来?因此,理实一体化改革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基础,它应当是基于岗位任务进行课程开发的自然结果。
其次,可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我们似乎很难摆脱钟摆现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看来也没有例外。人们提到理实一体化,总是简单地期望能把所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整合在一起,认为只有全部整合了,才是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其实不然,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能够融入到实践中学习,也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适合融入到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看,同样也并非所有的实践学习形态都能够负载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谈理实一体化,但这并非意味着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两个中心目标。一门课程只能有一个中心目标,这个中心目标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实践,但无论如何我们只能确定一个中心目标,否则授课教师将不知所措,无法组织教学。既然如此,那么就存在哪些理论知识可以整合到实践中去的问题。内容过于复杂和庞大的理论知识,还是单独设立课程进行学习为好,否则就容易导致课程目标多元化,使教学过程无法聚焦在特定目标。此外,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其目的只是让学生进行认知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单独设立课程较好。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对综合实训而言,由于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能,因而也不适合用来整合理论知识,特别是内容较多的理论知识。这种实践中要教授的应该主要是实践知识。由此,我们仍然有必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即理论课程、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应主要在任务本位课程中进行。因此彻底的理实一体化不仅是不可行的,而且是不符合课程原理的。
再次,期望中的理实一体化是什么状态?理实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做中学。谈到做中学,我们便会说“边做边学”。然而什么是“边做边学”,是“做一天学一天”?还是“做一小时学一小时”?或是“做一分钟学一分钟”?这是操作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当我们批评一堂课没有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时,依据往往就是老师没有做到让学生做几分钟后便立即讲解几分钟,讲解几分钟后便立即做几分钟。然而时间分布上的理实一体化只是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内在联系。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是以天为单位交替进行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那么这就是很好的理实一体化;反之,即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交替是高频度交替进行的,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我们也不能说这种教学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并且,这种教学是极为有害的。
另外,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教育的一切问题在于教师,理实一体化也不例外。要真正实施好理实一体化,我们需要重新设置课程体系,需要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需要重新设计教学空间,但最为核心的是教师要真正融会贯通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知道一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如何使用,一项实践包含了哪些理论知识。
责任编辑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