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朔 梁晓光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心理干预的疗效分析
隋朔 梁晓光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6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 抑郁症状明显严重影响休息的患者应用安定。心理干预组加用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心理干预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6.00±3.66)分, 干预后SAS评分(47.00±3.78)分。干预后SAS 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0个月, 心理干预组心力衰竭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猝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心理干预治疗可以减少抑郁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不良事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易反复, 常伴有焦虑及精神症状, 明显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同时使患者的依从性、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有研究显示15%~27%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1]。本研究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研究, 阐述心理影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心理干预对该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 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纳入标准:年龄≥18岁, 意识清醒, 可以独立回答问题, 获得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65 例。心理干预组男32例, 女33例, 年龄51~74岁, 平均年龄(64.00±3.33)岁;对照组男34例, 女31例,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4.00±4.6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等常规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抑郁症状明显并影响休息的患者给以口服安定5~10 mg, 1~2 次/d。心理干预组患者加用心理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疾病宣教、SAS评估、生活指导、康复运动等[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心理干预组患者的SAS干预前后的评分。并随访10个月, 记录两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猝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干预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56.00±3.66)分, 干预后SAS评分(47.00±3.78)分。干预后SAS 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0个月, 心理干预组心力衰竭再发率为40.55%低于对照组的58.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7.51%低于对照组的50.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猝死发生率为20.12%低于对照组的35.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特点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肌长期慢性缺血引发心肌病理损害, 心肌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变化引起心室重构, 心脏结构改变, 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低下,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此时当患者情绪不稳定时体内血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波动, 进而加重心肌缺血, 导致发生各种情况, 如心绞痛、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等心脏事件。抑郁可以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项对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 抑郁组的心力衰竭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相对危险度为2.6[3]。大量的研究证明, 抑郁可以对心力衰竭的预后有着明显的影响。Jiang等[4]发现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的再次入院率及病史率分别是单纯性心力衰竭患者的2倍和3倍。抑郁与心力衰竭的不良事件高度相关,如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猝死。本研究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为(56.00±3.66)分, 干预后SAS评分为(47.00±3.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0个月, 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力衰竭患者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处于抑郁状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心肌易激惹, 出现心绞痛、再次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等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更高。
临床工作中应认识到抑郁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更好地评定和处理患者抑郁情绪。抑郁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十分常见, 即使轻度抑郁也可能对心力衰竭患者造成严重影响[5,6]。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正确对待抑郁,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减少抑郁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 心理干预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减少心脏的不良事件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刘梅颜.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中华内科杂志, 2011(50):722-723.
[2] 张传锴.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吉林医学, 2010, 31(28):5046-5047.
[3] Abramson J, Berger A, Krumholz HM, et al. Depression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among older person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4):1725-30.
[4] Jiang W, Alexander J, Christopher E, et al. 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to increased risk of mortality and re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5):1849-56.
[5] 王勇.耿庆山.抑郁与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6):504-507.
[6] 孙海燕, 杨秀丽, 谭军,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评抑郁量表测评的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2):6-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198
2015-08-11]
117000 本溪市中心医院(隋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科(梁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