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奇 李伟强
·卫生论坛·
长春市某企业2011年员工健康状况与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张维奇 李伟强
目的 分析某企业员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现状, 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某企业员工2508人的体检资料, 按员工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 对异常指标的检出率进行χ2检验及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年龄段超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电图异常、高丙氨酸转氨酶(ALT)、脂肪沉积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员工体检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高呈上升趋势, 脂肪肝是高ALT检出率的相关因素。结论 该企业员工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重点关注50~60岁人群的健康状况。
企业员工;体检;年龄;健康状况
近年来, 我国企业职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倍受关注,职工的亚健康状态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重于治疗被人们认可, 企业职工体检成为早期预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 为企业职工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汽车生产企业员工2011年2508人的健康体检结果。
1.2 方法 收集的体检资料包括身高、体重、B超、心电图、胸透、生化检验、肝功能检测、血压等;按员工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 即20~29岁126人, 30~39岁757人, 40~49岁1227人, 50~60岁398人, 分析体检结果异常检出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特征。
1.3 判定标准 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 mmol/L;高尿酸血症(UA):参考《全国临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女>350 μmol/L, 男>420 μmol/L;高血脂:三酰甘油(TG)≥1.7 mmol/L或总胆固醇(TC)≥5.2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 mmol/L;高ALT:≥40 U/L;高血压:采用2005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收缩压(SBP)≥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 继发性高血压除外;超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1 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总体分布情况 本次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的是超重、高血压、高血脂, 在30~39岁、40~49岁、50~60年龄段中检出率均超40%;各年龄段中超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ALT、心电图异常、脂肪沉积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肝、高血尿酸异常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员工体检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高呈上升趋势;30~39岁年龄段脂肪肝、高ALT的检出率较其他年龄段高(P<0.05), 其他各项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最高的都集中在50~60岁年龄段中。见表1。
2.2 各年龄段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分布特点 20~29岁员工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者为超重(37.3%)、高血压(34.9%)、高血脂(29.4%);30~39岁职工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者为超重(51.7%)、高血脂(49.9%)、高血压(44.5%);40~49岁员工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者为高血脂(49.6%)、超重(49.3%)、高血压(46.8%);30~49岁人群在超重、高血脂、高血压检出率均超过40%以上;>50岁的职工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的为高血压(70.6%)、高血脂(58.8%)、超重(53.8%),检出率均>50%。见表1。
2.3 非脂肪肝与脂肪肝员工高ALT检出情况 按员工是否有脂肪肝分为非脂肪肝2102人与脂肪肝406人, 脂肪肝员工高ALT检出率达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肝员工高ALT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 说明该人群脂肪肝与高ALT有关。见表2。
表1 2508名不同年龄段职工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情况(n, %)
表2 2508名员工非脂肪肝与脂肪肝员工高ALT的检出情况(n, %)
3. 1 慢性病的分布情况 超重现象在49岁以下的2个年龄组中体检结果异常检出率中均为第1位, 是影响该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血压异常的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均超过了3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各年龄段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均较高, 30~60岁人群的检出率>40%;高血糖的发生多集中在40~60岁人群中, 检出率>20%;高ALT的检出率更多集中于中青年人群, 检出率达17%;脂肪肝在各年龄段的检出率均>10%, 脂肪肝者高ALT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者,轻年人群的检出率与中老年人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脂肪肝的发生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心电图检出异常者集中在中老年员工中, 可能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有一定关联;高血尿酸的发生>10%, 在40~49岁年龄段中最多。
3. 2 检出率较高慢性病据WHO全球BMI监测数据库的资料显示, 人口的BMI在近几十年来均呈逐年增长趋势, 超重和肥胖率呈持续上升[1]。说明超重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且不容忽视。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可导致高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 超重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的3~4倍[2], 被 WHO 列为疾病负担的 10 大危险因素之一[3]。为预防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疾病, 要从预防体重超标做起。中国高血压患者1.6亿, 患病率为18.8%, 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4]。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 饮食因素中钠盐的平均摄入水平、蛋白质摄入量及饮用酒精含量都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生活工作中的体力活动量、精神紧张程度、噪声等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血压水平。高血脂症状较轻, 常不为患者觉察, 只有依靠血脂检测确诊, 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脑卒中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运动锻炼对预防和控制超重、高血压、高血脂有重要意义[5]。
轻度脂肪肝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严重者肝脂肪代谢出现障碍, 导致肝功能受损。据统计, 发达国家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20%~30%[6], 西方发达国家脂肪肝患病率为20%~40%[7];东北地区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达38.1%[8]。据国外报道, 超重和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9];据国内报道, 高血脂和超重肥胖的居民, 患脂肪肝的危险度显著高于其他居民[10];高脂和高盐饮食均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11];脂肪肝的患病率与BMI、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水平显著相关[12];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TG增高是可逆的[13]。因此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 通过合理的膳食结构、低糖低脂饮食、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体重是预防脂肪肝的重要措施[14]。
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不是单一性疾病, 而且与其他疾病有密切关系, 常会在同一机体同时发生, 一旦发生会给机体带来病痛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建议重视对员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员工的健康和身体素质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该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因此重视企业人群的健康促进尤为重要。
[1] UNSCN. Overweight and Obesity:A New Nutrition Emergency. SCN News, 2005(29):3.
[2] 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35(5):349-359.
[3] 唐永忠, 王萍.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相关性.海南医学, 2008, 19(11):56.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6.
[5] Cowbrough K. How dietary measures can help reduce unhealthy blood cholesterol levels. Prof Nurse, 2004, 20(4):33-35.
[6] Preiss D, Sattar N.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 overview of prevalence, diagnosi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 entconsiderations. Clin Sci , 2008, 115(5):141-150.
[7] Chitturi S, Farrell GC, Hashimoto E, et al.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definitionsand overview ofproposed guideline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22(6):778-787.
[8] 李金萍, 丁媛媛, 王炳元. 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胃肠病学和肝病杂志, 2011, 20(7):617-623.
[9] Chen QK, Chen HY, Huang KH,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in Guangzhou are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6):899-902.
[10] 张宝友, 戚依平, 徐朝峰, 等.舟山市海岛居民脂肪肝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3):253.
[11] 马金香, 陈平雁, 周永健, 等. 广东省脂肪肝危险因素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648-650.
[12] Ratziu V, BellentaniS, Cortez pinto H, et al. A position statem enton NAFLD /NASH based on the EASL 2009 specialconference. J Hepatol, 2010(53):372-384.
[13] 王兆江. 脂肪肝诊治进展.黑龙江医学, 2007, 31(10):757.
[14] 刘晶. 685名男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19):235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210
2015-04-27]
吉林省科技成果登记号码2014261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一汽总医院
李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