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幸琴 王鸽 王亚丹 王金芬 秦灿峰 杨亚楠
平顶山地区208例产后出血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杜幸琴 王鸽 王亚丹 王金芬 秦灿峰 杨亚楠
目的 探讨平顶山地区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方法 208例产后出血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70% , 与年龄、产次、低知识层次、低经济状况、围产保健缺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胎妊娠、胎儿体重、瘢痕子宫、剖宫产有关。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 (64.9%)占第1位, 胎盘因素 (30.8%)占第2位, 凝血功能障碍(4.3%)占第3位。结论 坚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处理原则, 并根据具体病因予针对性的处理, 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产后出血的死亡率。
产后出血;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 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 据统计产后出血占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找出和分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出血原因, 可极大保证孕产妇健康,改善预后,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孕妇分娩总数12237例, 发生产后出血208例, 发生产后出血率为1.70%。孕产妇分娩年龄19~46岁;分娩孕周:孕29+1~41+2周;怀孕次数:0~5次;孕产妇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7068例;高中以下5169例。孕期保健情况:进行围产正规保健4663例, 未行围产正规保健7574例。
1.2 妊娠合并症 双胎33例, 重度子痫前期20例, 前置胎盘33例, 瘢痕子宫49例。胎儿体重:>4000 g 41例,3750~4000 g 21例。剖宫产179例, 顺产29例。
1.3 产后出血原因 宫缩乏力 135例(占64.9%), 胎盘因素64例(占30.7%), 凝血功能障碍9例(占4.3%)。
208例产后出血经临床统计分析, 产后出血与孕妇年龄、产次、低知识层次、低经济状况、围产保健缺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胎妊娠、胎儿体重、瘢痕子宫、剖宫产有关。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 (64.9%)占第1位, 胎盘因素(30.8%)占第2位, 凝血功能障碍(4.3%)占第3位。
3.1 产后出血影响因素 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与产妇孕产次、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状况、孕期围产保健次数、胎儿体重、瘢痕子宫、剖宫产、妊娠合并症等有关。本院处于城郊结合位置, 一部分产妇来自农村, 文化程度低, 经济收入低下, 缺乏围产保健知识, 致使其孕期保健只知道和要求超声检查了解胎儿有无畸形情况, 而不接受抽血等其他方面的检查, 不正规产前检查致部分合并症的孕妇没有及时筛查并给予时给与及时干预和治疗, 从而使其发生产后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几率增高。目前, 一部分产妇因个人因素要求剖宫产, 剖宫产分娩较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要多;部分来本院的经产妇, 既往手术是在私人诊所、乡镇卫生院或条件、技术水平较差的县级医院进行, 再次开腹发现皮下组织、盆腹腔严重粘连失去正常组织结构, 盆腹腔、子宫附件无法探及, 分离过程中出血较多, 且瘢痕子宫肌纤维的完整性被破坏, 子宫收缩的极性、对称性及缩复作用降低致出血增多。
3.2 产后出血原因 此研究显示, 本院的产后出血率为1.70%, 与我国的产后出血发生率2%~3%[1]相比较低, 这可能与本院的产后出血量是根据医生及助产士目测估计出血量不足有关。在实际工作中, 实际出血量要比估计的出血量多30%~50%。以上资料显示, 本院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占首位(64.9%), 胎盘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占第2位(30.77%), 凝血障碍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占第3位(4.3%)。综合上述出血原因与文献报道[2]基本一致。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妊娠足月时, 血液以平均600 ml/min的速度通过胎盘, 胎儿娩出后, 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使胎盘剥离面迅速缩小, 同时其周围的螺旋动脉得到生理性结扎, 血窦关闭, 出血控制[3]。所以, 影响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都会造成子宫收缩乏力出血, 常见的主要因素有:双胎、巨大儿、妊娠合并症、瘢痕子宫、羊水过多、剖宫产、高龄产妇、经产妇、贫血、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所以, 医务人员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予高度重视, 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前置胎盘的产妇因子宫下段肌组织菲薄, 收缩力较差, 胎儿、胎盘娩出后不能有效收缩压迫血窦而止血, 故常发生产后出血, 量多且难于控制;前置胎盘常合并胎盘粘连、胎盘植入, 残留胎盘就会影响血窦的关闭而导致出血。贫血、血小板减少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变异,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不良而致产后出血。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原因, 坚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处理原则, 并根据具体病因予针对性的处理, 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产后出血的死亡率。
[1] 肖兵, 熊庆.产后出血诊疗进展.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1): 2-4.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4.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草案).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7):554-5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200
2015-04-29]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