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及认识

2015-02-01 11:56程燕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药物性回顾性肝功能

程燕红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及认识

程燕红

目的 对药物性肝损害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调查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患者42例, 对该病常见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 中草药引起13例(31.0%);抗生素引起10例(23.8%);抗结核类药物引起10例(23.8%);解热镇痛药引起9例(21.4%)。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黄疸、上腹不适、皮肤瘙痒等。停药并保肝治疗以后, 总有效率高达97.6%。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数量不断增多,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是中草药, 必须要加强重视与预防, 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从而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药物本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工具之一, 但是它除了可以缓解患者的疾病痛苦之外, 还会对机体器官等造成很大的伤害。肝脏是人体器官中转化、代谢以及药物浓集的主要器官,特别是口服药物对于肝脏的伤害很大, 一般人体口服药物以后, 药物会迅速进入到肝脏内, 肝脏内药物残留的浓度要比其他器官浓度高很多。药物中的一些有毒成分及各种药物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等, 会导致干细胞受损, 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损害, 这就造成了药物性肝损害。近年来,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不断增加,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药物性肝损害也成为肝脏器官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仅次于脂肪性肝病。目前,为了探讨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 本院对2013年10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用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2例, 其中男20例, 女22例, 年龄17~73岁, 平均年龄(46.5±13.5)岁。42例患者均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①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②出发症状有乏力、发热、瘙痒等征象;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0.06;④有肝实质性细胞损害等临床表现;⑤淋巴细胞转化实验阳性, 巨噬细胞抑制试验阳性;⑥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阳性;⑦再次应用相同药物时会发生肝损害。以上表现如有①, 加上②~⑦中的任何2项, 均可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 整理查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 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史(药物种类和剂量)、原发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治疗与转归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住院治疗30 d内观察: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有明显改善, 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等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范围内;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ALT、胆红素等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有所恢复, 但是仍超过正常指标的2倍;未愈: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改善, 病情加重;死亡。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比较多, 其中中草药引起13例(31.0%);抗生素引起10例(23.8%);抗结核类药物引起10例(23.8%);解热镇痛药引起9例(21.4%)。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乏力15例(35.7%), 黄疸10例(23.8%), 恶心6例(14.3%), 上腹不适11例(26.2%)。主要体征为:皮肤瘙痒13例(31.0%), 皮疹12例(28.6%), 皮肤、巩膜黄染10例(23.8%),肝脾肿大7例(16.7%)。42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12)d,首先临床确诊后停用有关肝损害的药物或可疑药物, 注意卧床休息, 给予患者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常规使用甘利欣等给予保肝、退黄的治疗, 对于有明显黄疸的患者, 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2例患者中, 治愈22例(52.4%);好转19例(45.2%);未愈1例(2.4%);无一例死亡, 总有效率高达97.6%。

3 讨论

药物性肝损害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据临床数据统计大约有1000多种药物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很多, 与药物的毒性、剂量、对药物的敏感性或已患肝病等均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随着各类临床药物的不断增加, 非处方药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由于人们经常性的滥用药及大量用药, 一些药物的肝毒性逐渐显现出来, 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

为了探讨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 本院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2例, 均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临床分析研究发现:引起肝损害的主要药物是中草药类13例(31.0%);抗生素药物10例(23.8%);抗结核类药物10例(23.8%);解热镇痛药9例(21.4%)。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恶心、皮肤瘙痒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首先排除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病,通过药史和肝功能损伤的实验室检查, 确诊后停用有关药物,卧床休息, 并给予高营养类饮食, 通过保肝治疗后, 总有效率高达97.6%。

总之,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很多, 临床治疗疾病时, 必须要避免滥用和大量使用各种药物,要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传统观点。在用药过程中必须要熟知所用药物的性能, 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严格按药物的规定剂量, 按疗程服用, 及时、严密的观察其不良反应, 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避免误诊误治, 从而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1] 滕光菊, 孙颖, 常彬霞, 等.41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肝脏, 2013, 18(1):11-1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25

2015-04-07]

716000 陕西省延安市博爱医院

猜你喜欢
药物性回顾性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索拉非尼治疗肝移植后肝细胞癌复发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国内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回顾性研究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