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近年来,中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呈增长趋势,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乳腺肿块有良性、恶性之分,准确的诊断对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已经成为乳腺癌诊断的首选影像方法之一,适用于各年龄女性及孕期女性的乳腺肿块的检查诊断,尤其对钼靶不容易诊断的致密型乳腺肿块更有诊断优势[1-2]。现就乳腺癌超声检查现状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自应用超声进行乳腺疾病检查以来,超声诊断技术有了快速发展,早期的二维灰阶技术由于探头频率的限制,通常只能诊断T2期或以后的乳腺癌,往往使患者错过较佳的治疗时机。随着高频探头的使用,超声分辨率大为提高,超声结果不仅可以显示数毫米肿块及微小钙化灶,还可以根据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缘、生长方式、边界、内部回声以及乳腺内微小钙化的大小、形态、分布及后方回声等特征对乳腺肿块进行定性诊断。因乳腺癌的病理性质、疾病分期以及肿块内所含成分不同,声像图显示亦不同,因此,为了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必须结合多种技术进行综合判断。
多普勒超声技术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技术(CDE)以及多普勒频谱超声技术。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下,乳腺肿块的血管形态、走向,血流信号强度及血流的紊乱状况是判断乳腺肿块良性、恶性的依据[3]。一般乳腺恶性肿块常具有血管丰富、形态扭曲、血流强、血流紊乱的特点,而且乳腺恶性肿瘤内的血流信号检出率要高于乳腺良性肿块,并大大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文献[4]记载,良性肿块的血流强度约为周围正常组织的2.2倍,而乳腺恶性肿瘤的血流强度约5倍于周围正常组织。研究表明,血管分布类型和肿块的良恶性有一定的关系。Svensson等[5]研究发现,良性肿块多以周围血流分布模式为主,而恶性肿块多以放射状相连的血管较多。因此,肿块血流的丰富程度和形态特点是彩色多普勒重点观察的内容。
CDE是通过测定血流中散射体强度所对应的能量信号,获得全方位的血流信息,它对细小血管或微弱血流更加敏感。Schaefer等[6]采用CDE对11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查,发现肿瘤血管多以中央型和穿入型分布,在其内部血管则呈现紊乱状态。因能量图无角度依赖性及混叠现象,对小血管和低速血流的显示更加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肿块的血流分布情况、血流丰富程度和血管形态,从而提高了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能力。
多普勒频谱技术是通过定量测定乳腺肿块周边和内部血管的收缩期流速峰值(PSV)、搏动指数(PI)以及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乳腺肿块进行良、恶判断。Drukker等[7]将PSV>20 cm/s,阻力指数(RI)>0.7作为临界值,来鉴别乳腺肿块良性或者恶性,其特异性为62%,敏感性达到82%。王娟等[8]研究发现,乳腺恶性肿块频谱多普勒影像多以收缩期峰值前移、上升支及下降支陡直、舒张末期反向血流或无血流为特征;乳腺良性肿块多以收缩期峰值居中、上升支及下降支斜平、舒张末期同向血流为特征。
超声造影技术是基于造影剂中的微泡反射系数高的特点,将造影剂经周围静脉注入血管,利用彩色血流成像或灰阶超声技术来显示组织血流状况的造影技术。它克服了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中直径<200 μm的微血管低速血流显示率低的缺点,提高了其显示率,尤其是应用了以声诺维(SonoVue)为代表的新一代造影剂之后,乳腺癌诊断准确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余健彬等[9]回顾性分析了23例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和高频彩色多勒普超声诊断资料发现,前者诊断正确率达到69.5%,后者诊断正确率则为3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联合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和高频彩色多勒普超声技术可以使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1.3%。Du等[10]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分析了61例乳腺肿瘤患者的微血管形态和分布特点,显示乳腺肿瘤微血管的整体特征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3.8%和86.2%。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通过获取和存储组织的体积参数,然后对各个断面进行重建、重组,形成可以立体显示各组织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的三维图像,为乳腺癌的诊治提供影像支持。三维超声成像是二维超声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可显示二维中不能显示的细小末梢血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形态、计算肿瘤的体积,具有指导手术等作用。张渊等[11]采用二维和三维技术对120个乳腺肿块进行超声检查,结果三维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比二维超声更有优势,准确率更高。王琨等[12]回顾性分析110例乳腺肿块的三维成像特征资料,其中有31例恶性乳腺肿块,其肿块边缘有毛刺、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与周围组织无完整界面、肿块内部血流丰富、走形僵直紊乱的特征。郭乐杭等[13]对6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进行了三维超声检查,结果肿块的边界、形态、血流密度、血管走形、纵横比等方面都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所以三维血管成像能直观、全面地显示良恶性乳腺肿块的立体结构特点,为鉴别乳腺肿块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超声方法。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是基于正常组织和病灶组织间硬度、弹性存在差异的事实,将不同组织弹性强度通过彩色编码表征在二维声像图上,为乳腺癌诊断提供的一种新技术。此技术以对肿块组织的弹性强弱、敏感性来区分。目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常用5分法作为诊断标准,1分:肿瘤整体发生变形,图像显示为绿色;2分:肿瘤大部分发生变形,小部分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绿色和蓝色的马赛克状;3分:肿瘤边界发生变形,中心部分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病灶中心为蓝色,病灶周边为绿色;4分:肿瘤全体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病灶整体为蓝色;5分:肿瘤整体和周边组织都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病灶和周边组织为蓝色。4分以上考虑恶性,3分以下考虑为良性病变[14]。Li等[15]分析了经手术病理结果验证的356例乳腺肿块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资料,发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达82.8%,特异性达90.8%。王金萍等[16]对99例共118个肿块进行3种超声技术分析,发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恶性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及X线钼靶检查(MX-rP)。超声弹性成像对以往成像模式是有力的补充,对提高超声诊断率有较大的帮助。但此项新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对于某些钙化或胶原化的良性肿块,或者髓样癌和粘液腺癌等恶性肿块,单纯采用超声弹性技术诊断,还是有一定的误诊率。因此,将弹性成像图像与传统二维及多普勒图像结合进行分析,会提高超声检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
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是超声波和激光DOT成像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提供可疑区域的位置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近红外光漫射功能成像,采集可疑区域的血氧饱和度、病变区域大小等参数,从而达到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可以有效地区分肿瘤良恶性。其可检测到最小2~5 mm的乳腺肿瘤,这使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现实,其敏感度>95%、特异性>80%、准确性>85%。该技术作为一种乳腺癌诊断新技术,打破了现代成像领域只能依靠形态学对肿瘤检查的局限性,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信吉伟等[17]分别采用超声光散射成像(DOT)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对117例共179个乳腺肿块检查,结果超声光散射成像和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度相当,分别为82.68%和83.80%;若将2种超声技术联合共同评价,能提高乳腺癌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胡中倩等[18]研究发现,随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增强,乳腺超声光散射最大血红蛋白浓度(MHC)值显著增大(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乳腺超声光散射最大血红蛋白浓度值(MHC)可以间接反映HER-2的表达强度,这对指导手术治疗和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意义。
B-flow技术是一种新的超声血流显示方法,基于超声数字编码技术,在灰阶图像中直接显示血流回声信号的新技术。通过数字编码,一方面,提高了肿瘤血液中微弱血流信号的灵敏度,另一方面,弱化了不同编码周围组织的信号,大大增强了二维影像血流信号显示的能力。B-flow技术较CDFI能更敏感、更全面、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内部细小血管的分布、走形和血流情况,产生一种空间效果,使低速血流能敏感的显示出来,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9]。林苏琼等[20]比较了30例乳腺肿瘤的B-flow技术与彩色多普勒(CDFI)技术的影像表现,结果血流显示率和血流信号以B-flow技术高于CDFI(P<0.01)。王伟杰[21]对比了CDFI和B-flow技术对乳腺肿块的良恶判断准确率,结果B-flow技术较CDFI明显地提高了血流信号显示率和肿块的血流分级,对判定肿瘤的良恶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MicroPure)是一种可以提取高回声微结构并增加可视度的影像技术,能够增加乳腺等小器官的微小钙化的检出率。该技术能够提高乳腺等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MicroPure可将微钙化病灶以外的正常组织都“屏蔽”为蓝黑色,将微钙化病灶凸显在蓝黑色背景下,增强病灶可视度,提高超声对微小钙化的检出能力,对乳腺癌诊断和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有较大的意义。崔可飞等[22]研究发现,对于微小钙化灶,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的发现能力显著强于常规超声(P<0.05)。冯彦红等[23]研究亦认为在探查乳腺肿块微钙化方面,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较常规超声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这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有很大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于乳腺癌诊断的超声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常用的超声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像一些新的超声技术:如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B-flow技术及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也逐渐被临床所应用,再加上不同超声技术的联合运用,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诊断,使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及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 Rim A,Chellman-Jefers M.Trends i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d diagnosis[J].Cleve Clin J Med,2008,75(1):2-9.
[2] Hooley R J,Andrejeva L,Scour L M.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using mammography,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Ultrasound Q,2011,27(1):23-47.
[3]冯薇,李桂花.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83-84 .
[4] Sehgal C M,Weinstein S P,Arger P H,et al.A review of breast ultrasound[J].J Mammary Gland Biol Neoplasia,2006,11(2):113-123.
[5] Svensson W E,Pandian A J,Hashimoto H.The use of breast ultrasound color doppler vascular pattern morphology improves diagnostic sensitivity with minimal change in specificity[J].Uhraschall Med,2010,31(5):466-474.
[6] Schaefer F K,Waldmann A,Katalinic A,et al.Influence of additional breast ultrasound on cancer detection in a cohort study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breast diagnosis-analysis of 102,577 diagnostic procedures[J].Eur Radiol,2010,20(5):1085-1092.
[7] Drukker K,Sennett C A,Giger M L.Automated method for improving system performance of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in breast ultrasound[J].IEEE Trans Med Imaging,2009,28(1):122-128.
[8]王娟,左晓文,张桂芬,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743-4744.
[9]余健彬,施国颖,汪建军.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江西医药,2013,48(12):1281-1282.
[10] Du J,Li F H,Fang H,et al.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of breast lesions: evalu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asonographic micro flow imaging[J].J Ultrasound Med,2008,27(6):833-842.
[11]张渊,江泉,陈剑,等.三维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优势[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4):311-314.
[12]王琨,蒋吉鹏,焦彤.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09,37(7):604-605.
[13]郭乐杭,吴蓉,马方,等.三维超声成像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部),2012,33(2):76-79.
[14]吴艳艳,彭玉兰.超声弹性成像定性诊断乳腺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30(5):738-741.
[15] Li M H,Liu L S.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ic elastography in identifying malignancies of breast diseases[J].Tumor,2011,31(5):453-456.
[16]王金萍,王如瑛.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00-1302.
[17]信吉伟,王学梅,李银燕,等.超声光散射成像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1):13-16.
[18]胡中倩,张炽敏,李嘉,等.超声光散射成像测量最大血红蛋白浓度与乳腺癌HER-2表达的关系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1):26-29.
[19]江泉,赵玉华,张渊,等.乳腺肿块血管结构的超声三维灰阶容积、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及灰阶血流成像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100-1103.
[20]林苏琼,杨乐平,沈嫱,等.B-flow技术在乳腺纤维腺瘤检查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311-2312.
[21]王伟杰.B-flow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1):109-110.
[22]崔可飞,秦石成,贺晓.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显示乳腺微小钙化灶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0(3):234-236.
[23]冯彦红,钱林学,胡向东,等.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物微钙化探查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11):73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