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

2015-02-01 04:23王卫红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6期
关键词:例文样本文本

王卫红,何 捷

(1.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州市教育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教学革新不是玩文字游戏,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不仅仅是方法的转变,更是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育科学精神的体现。“用教材教”实现最大的转变是观念:教材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载体、中介、依托,教师与儿童一样,成为使用者、学习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平等,儿童从学习中受益。

观念的转化重在实践。在具体教学中“用教材教”如何操作与实施,成为这一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的关键的因素。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案例,分享“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其中所述的相关“教材”类型用语,采用王荣生教授在语文学界得到广泛认可的“定篇”“用件”“样本”“例文”四种界定。[1]

一、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用教材教”不可绕过“教内容”

从“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首当其冲的是“内容教学”受到空前严重的质疑与规避。“用教材教”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简单武断地反对“教教材”,从而波及“内容教学”。似乎在一夜之间,“教内容”成了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成为和语文教学无关的事。而只需从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就可以得知,“用教材教”最根本依存的基础仍旧是“教内容”。

“教内容”中提及的“内容”不是“课文”本身所能替代的,其内涵远远大于课文。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符合儿童认知规律,适切儿童学习需要,能从儿童学习语言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视为教学内容,都值得“教”,教材中的“定篇”就适合“教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定篇”的材料应该是完整的、没有经过大的删改的经典作品。教材中选择此类文本的目的是使儿童更为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本身,并通过文字了解蕴含其中的文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经典、传统、正派的文化传承。既然是文化,就要注重文化、文学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对经典作品丰厚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

“教内容”绝不囿于课本的狭隘限制,但更加侧重定篇型文本的“原始价值”。受到西方接受主义多元文本解读观念的影响,国内目前也非常强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们要在满足儿童的理解与表达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对“原始价值”的学习,让儿童亲近文本,接触其丰厚的内涵,依靠权威的解说,通过学习将学习结果固定下来。我们期待着一批批、一代代儿童都成为经典文化的传承者。只有这样,文本的原始价值和教学价值才能得到和谐统一。

例如何捷老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学观摩赛时,选中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课,就是经典的“定篇”型教材。文字中的深意无穷尽,有的版本将其放在七年级出现,也有放在高中学习。对于使用人教版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匆匆》教学就应该从内容入手,引发其关注与内容相关联的各种信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对时间流逝的叹惋与对时间的珍惜之情。面对这样的经典,教师的“教”越少,学生的“学”就越丰富,“教”的最佳手段就是引导学生“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产生自悟,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文本中经久不息的内涵。

在教学中,何老师先让学生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通过倾听把握内容。学生倾听之后做什么?一是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相互交融,形成信息场。此外,何老师还点拨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内容中,落实到语言上,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味,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明白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倾听之后,何老师请学生们跟着作者一起思考,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然后再请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进行朗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课堂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文本时,与作者相遇、心灵相通后,会产生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就是一种学习的快乐;把这种感受放归文本内容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便有与文本相知的独特体味,这是阅读经典的特殊美感。[2]

《匆匆》是经典,关注其内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独特的“这一个”。每一个“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想法。此案中,何老师教内容不是越教越窄,越简单,越武断。他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阅读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教学过程中,何老师充分发挥文本内容的作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由品语段到品关键词,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品读提供借鉴,做到了崔峦先生说的: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崔先生所说的“读法、写法、学法,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都是经典“定篇”型教材广袤的文化内容所能涵盖的。

二、发现“例文”的示范作用,“用教材教”的重心应垂向“教方法”

自现代以来,将教材视作“例文”的代表人物是夏丏尊。夏丏尊提出:现代的语文教学更要注重理性的方法。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的共同法则和共通样式。语文教学课程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法则和共通样式,选文则主要是为了说明共同法则和共通样式的“例子”。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例文”。[3]

用“例文”来教,教学更多发生于所选“例文”的外部链接,指向例文所展示的更为广泛的、普适的方法。教学中要尽可能从“例文”或者与之同类衍生出来的文本的研读与分析中,抽绎出“共同法则”和“共通样式”,从文本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总结出基本的操作方法。王荣生先生形象地将“例文”比喻为“直观的教具”。教具不是教学目的,也不是教学的归宿。因此,对于“例文”的教学,更多是通过对“例子”的研读,形成可推广的方法,在儿童自主学习语言时,提供丰富的感知与有效方法的借鉴。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翠鸟》一文,其中部分段落完全可作为禽鸟描写的范例。笔者以此为“例文”实施教学:首先,激发学习欲望。进入课堂,教师就说:“孩子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对我们的一生都很有帮助。学好了这篇《翠鸟》,今后写小动物就不在话下了。特别是写鸟类,有了之前的《燕子》,再加上今天的《翠鸟》,管保写鸟类,没问题!”说这番话的时候笔者留意到孩子们的眼中闪着异样的光,知道他们都被话激“活”了。三年级孩童,兴趣的作用是无穷的。紧接着,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发现。作者怎么写翠鸟?写了翠鸟的哪些部分?自己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圈画。有了体验与发现后再讲,那就叫分享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作者对翠鸟的拟人化写法,分析了作者的表达顺序,并将这些学习结果作为一种“范式”予以强调固定。笔者还将教学重点落在发现细腻的“色差”描写这一难得的“例子”上。文本中出现的翠绿色、浅绿色、橄榄色,三种颜色是有差别的,教师引导儿童发现作者描写的精致,观察的精细,这都是写作意识的渗透,重点让其明白颜色的写法:“物+色”,色如其物;“形容+色”,色如其词;“程度+色”,色彩深浅浓淡有不同。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写作方法范例。

好的范例就要多读、多记忆、多积累。之后的教学就是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这胜过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学习语言更多依靠模仿,学习过程、阅读过程,都是模仿的生成过程,更不用说有了这样好的范例,应当留给他们更多亲近文本的机会。例文的语言有着暗含的节奏感,短小精致、动态十足,多读几遍,也是语感的积累,都有益于学生写作。同时,不断重复强调的语感图式建立,有益于增强学生在写作第一时间的直觉反应。果然,在课后的写作中,不少学生主动选择家中饲养或观察到的鸟类为素材,文本中学的几种描写范式能自觉迁移。在方法的引领下,读写自然融合,阅读为写作做足准备,写作成了用方法表达的练习,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成功的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用“例文”教方法,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一篇“例文”,能教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上文的《翠鸟》,其选文位置是“环境保护”单元,此篇自然也能作为环境保护的教学案例。夏丏尊、叶圣陶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4]所以,不要把“例子”用死、用小。第二,不要把“例子”孤立起来,成为“孤证”。《翠鸟》一文的教学要联系之前的《燕子》,范例的作用就更明显。如果还能选取类似的范例,教学效果就更优质。语文知识具有模糊性,单一的“例文”很难征服读者,也不足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可以更多地呈现同类型的“例文”,充分多元地展示相关方法的实际运用情况。如魏书生老师在讲“划分文章层次”时,使用了十余个例子,就是在更多角度地求证例子中蕴含方法的普适性。[5]

三、注重“样本”的独特价值,“用教材教”要充分关注“教过程”

“样本”说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他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样本”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演示性等丰富研读价值的文本“样品”,是能够引领学生从“一”到“多”的媒介与通道。叶圣陶特别指出:“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6]

教学“样本”类型教材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样本”的本身不是教学目的,仅是教学的凭借。“用教材教”就要通过对“样本”的学习,发现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养成读和写的习惯,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是相互关联、连续一贯的学习发展过程。其次,针对“样本”的教学,要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在此中不断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萃取和提炼关于“如何读”“怎样写”的方法。教师要借助“样本”,在鲜活的教学现场处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方法,延伸至其他“同类的货色”中。最后,教学不能局限于“样本”。“样本”中融入了知识、技能、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揣摩与发现、随时能有新的生成和提炼。因此,样本教学的容量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拓展生发出更多的链接,也有可能随着能力的提升,凝练成更为精致的要义,即叶圣陶教学论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递减逻辑。因此,“样本”教学需要教师随时处于教学的“现场”,依据学情及时灵活地调整。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不从“样本”角度构思,可能会习惯性地有以下几个设想:周恩来的资料;租界的介绍;目睹租界惨状时的煽情朗读;畅想不振的中华;品味立志振兴中华时铿锵有力的话语……课后问学生:能写写你的立志故事吗?学生仍然感到茫然,可见学习前后毫无差异。如果换个角度教,借助文本,指向表达,以此为“样本”,教给学生“写故事”的方法,教学效果就不同了。

梳理文脉后我们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讲故事”的方法。故事从周恩来初到东北说起,耳闻了中华不振,这是一个铺垫型的小故事,作者有意轻着笔墨,因为这只是“序曲”;之后是目睹租界里“怒而不敢言,悲而无处申”的惨痛故事,这可以说是叙述中的小“高潮”,但绝对不是到此为止;最后一个才是故事的看点——立志。好戏,一般都要通过层层铺垫。果然,少年周恩来经历了耳闻,目睹,沉入思考,最后立下志向——振兴中华。此语惊诧四座,响彻中华,不能不说和之前的铺垫有关。如果没有两个故事的一再渲染、铺垫,逐步推向高潮,最后那几句简单的课堂对白,又怎么会一鸣惊人,这个志向又怎么能震撼众人之心!执教此课,意在学生能写自己的立志故事。可以学习本课层层铺垫、不断渲染、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组构方式。从“如何讲立志故事”的角度去解读教材,那么执教也和讲述故事一样精彩。但我们要的不是成就教者的精彩,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实际的教学效果显示,他们知道说立志故事,但往往开口就讲大白话——不要像过去那样,一下子就说出自己的志向。可以先说几个吊胃口的小故事,然后再说最重要的大故事。故事连故事,听得过瘾,说得有意思。他们还发现故事说得要有意思,要吸引人,可以用些小伎俩。如,对比,写环境,欲擒故纵,欲言又止,多铺垫,把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四、发挥“用件”的实作效力,“用教材教”要实现教学有效

“用件”是王荣生教授教材观的亮点:“用件”类型教材并不像“定篇”非要具备某种特征,也不需要像“样本”一样牵连出某一“族群”;相反,“用件”作为一种独特的选文类型,本身是无所谓好坏、优劣、新旧、高低的,关键在于怎么“用”。用好这种类型文本进行教学,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从了解内容入手,知晓文本究竟表达了什么;进而用好文本,获取信息,增广见闻;最后力求触发延伸,开展与之相关的学习活动,提升语文素养。除了关心怎么用,更要考量使用效果如何。因此,我们主张“用件”类型的“用教材教”,落脚点应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

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师要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陪伴学生历经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衡量的标准就是学情的变化。一是学习情态的变化:引发学习的意向、兴趣,成为想学、乐学、愿学的心理基础;二是学习目标的达成: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最后逐渐达到目标;三是学习策略的适切:采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教学方法,创设“可用”“适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质疑、探究等学习活动中加深理解;四是切实的发展,将通过文本学习获得的知识、认识、经验、方法等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服务生活,提升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用件”的教学,追求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用的实作色彩浓烈,能够突出地体现语言训练的学科特色。[7]

何捷老师在人教版四年级《电脑住宅》一课中,充分发挥了“用件”的作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全文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读者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课文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亲切、浅显、严谨,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方法的优秀范本,自然也是写作的模本。我们来看其中的教学片段:

片段:完成菜单式“微任务”

师:本课是略读课文,主要靠大家自学。相信在课前预习中大家已经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就请大家完成“微任务”,以汇报任务结果的形式进行。请四个小组分别派代表来抽取“微任务”。(教师准备好信封,里面有四张卡片,分别是四个微任务——检索:电脑住宅分为几个区域,作者的参观路线是怎样的;精读:自由选择其中一段,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对比:电脑住宅与众不同的优点;发现:电脑住宅可以改进的部分。)

学生抽签,分配任务,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然后,教师请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按以下环节展开:

(1)理清写作顺序;

(2)重温文章内容;

(3)发现写作特点;

(4)展开想象。

其中,在“发现写作特点”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了文中的一段文字,试图让学生动手进行修改,结果学生尝试后,觉得好像一处都动不了。

师:先秦的宋玉在他的《登徒子好色赋》里,曾经形容邻家女孩的身材完美,胖瘦刚好合适,仿佛只要再瘦一分就会嫌瘦、再胖一分就会嫌胖。他这样写道: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有时候也用在形容古人作文的工整、严谨、词句华丽。我们这篇文章也给大家带来这样的感受,其实正是说明性文字的突出特点。请大家尝试概括一下。

生1:我觉得应该是准确就好,不要像平常写作文那样,追求用比喻方法。

生2:还要加上明白。比如这段话,看过后我就知道要参观电脑住宅,需要主人同意,需要输入密码,我明白这个住宅很安全。

师:要做到这样的表达,写的时候很用心,写完之后还要注意什么?

生:修改。

师:是的,这是很有价值的学习发现。请大家稍做准备,用简单、准确的语言,介绍一下你的小天地。通过介绍,如果大家能有亲临参观的感觉,那就说明你介绍成功了。

生3:我房间里的东西都很普通。进入房间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张书桌,这是我平常读书做作业的地方。书桌是买新家具时一起做的家具,是我爸爸设计的。书桌后面的墙上就是我的小书柜。书柜里的书可多啦,一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我用的课本,第二层和第三层是课外书。它们像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陈列着,爸爸的朋友每次来,都要夸奖一番说:“这么多书,都可以开书店了!”书桌旁就是我的床铺,每天夜晚,我都在这里度过,做了许多美梦。

师:介绍得很清楚,大家听得都很认真。他的介绍也有特点,你发现了么?

生4:他用了比喻,书本像士兵一样。这是课文中没有的。我觉得很不错。

师:是啊。其实,说明性文字也不排斥用上比喻等表现方法,关键看是否需要,是否恰当。

在“展开想象”环节,教师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补充电脑住宅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1:没有安排儿童房不够温馨,小孩子怎么办?

生2:还有不够方便的地方。例如这所住宅如何与外界联系,生活不够方便。订餐、送快递的要是来,会比较麻烦。

生3:安全上也可以再多一些设计。比如可以和警察局联网,遇到紧急情况,直接按下按钮,警察局的警报就会响起。

生4:还可以再多一些变化。比如壁纸可以根据温度变化花纹。当天气冷时,可以变成温暖的颜色,天气热的时候,可以出现雪糕的图案。(笑)

……

师:是啊,人类的住宅一直在进步发展中。从最初的居无定所,到穴居,到后来的草房树屋,到现在的城市普通住宅,高科技的电脑住宅,将来还要不断发展变化。科技在进步,生活也在进步。而一切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之前有同学介绍了他的儿童房。想一想,如果加入高科技成分,儿童房可以增加哪些设计?

生1:可以增加电子书,不断更新,推荐适合看的新书。

生2:可以增加学习设备,成为我们的学习小天地。

生3:还可以增加游戏设备,我们都喜欢游戏。如果一个人在家,可以虚拟一个伙伴一起游戏。

生4:要绝对安全,可以增加应急装置。比如小孩子万一玩火引起火灾了,可以迅速灭火。

生5:不要固定家具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地板可以活动,由电脑控制。

……

师:下课后,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想象中的“电脑儿童房”。注意文字表达要准确,要让人明白,看了你的介绍后,能够身临其境。当然,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如电脑教室、电脑厨房、电脑学校等。写完后,再模拟广告语,为你设计的未来电脑住宅设计一句广告语,把最突出的特点向大家做推广。

以上的教学环节,何老师设计了“微任务”的情境,教学在任务达成的情境中开展。教学中注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指向写作顺序、文本内容、写作手法、想象拓展,彰显了语文学习的特色。本课为略读课文,这样的安排也有利于放手让儿童自主学习,在合作中相互补充,帮促进步。在取得阶段成果后,何老师乘胜追击,充分运用之前的课堂生成,借助儿童学习的积累,鼓励借助想象拓展延伸,让教学效果增值。

“定篇”“用件”“样本”“例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教材,“用教材教”始终关注与面向“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强调教学就是协调三者的关系,提醒教师注重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开展教学。持有这样教学主张的教师,要勇于突破教材束缚,充分关注学情,将教学指向儿童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与发展,不断扩容语文学科的辐射张力。这样做的结果既解放了自己,又发展了儿童,带来语文教与学的高效。▲

[1]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

[2]何捷.洗净铅华返璞归真——《匆匆》片段解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1(1):31.

[3]夏丏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北京:开明书店,1948:46.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71-172.

[5]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8-41.

[6]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叶至善,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63,64,173.

[7]百度文库.有效教学.[EB/OL].[2014-03-05]http://wenku.baidu.com/view/3a94c71cb7360b4c2e3f6461.html

猜你喜欢
例文样本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