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阳、周美霞 江苏大学 中国 镇江 212013
“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是不同的。“后现代”是历史时期,是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后的设计探索。 “后现代主义设计”早期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细想基础是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设计实践十分复杂独特,而且流派纷杂。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体分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新现代主义。如果按照设计风格来划分,怎可以进一步的分为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以及微建筑风格等。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主要是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以及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上,注重文脉、历史主义和象征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当中的历史、乡土性以及民族性等使它开始朝着隐喻式、乡土式以及新模棱两可空间发展,它通过激发人们的阅历和经验来构成各种联想,加强设计当中的含糊性和戏谑性。与此同时,后现代派一直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意义,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竭力在作品上利用传统文化的意象,使作品尽可能地表现出自然、亲切和美观的形象。
2.创作手法上,注重隐喻和装饰主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提倡矛盾共处、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立场。讲究设计的多层含意,体现兼容的困难统一,而不是排斥其它的容易统一。而且它并非单单恢复历史原有风貌,而是将历史的风格混合到一起,折衷处理后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来。而且它还把社会与时代的普遍性同地方性、民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古典精华的尊重与对抽象形式的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创作技术上,注重工业技术
从一方面讲,它对感觉和经验非常重视,而且它特别强调文化的历史性,重视社会的心理及文化的传承;从另一方面讲,它重视现代与历史的结合,提取传统手工艺的品质,运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体现了对文化本质的深化和贴近。它的造型设计构图吸收很多学科的概念,融合在一起,还用制造矛盾的手段,将创意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让观赏者联想不断。
4.在创作风格上,追求自由、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主要表现为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然而具体研究就会发现它在追逐自由的同时和尊重多元,提倡多元化。以前的现代设计地宗旨是反对装饰,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设计非常提倡各式各样的装饰,而且它强调产品装饰的意味,色彩大胆艳丽,造型奇特夸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进入中国。然而由于中国的工业化程度低,所以后现代主义应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让后现代主义适应中国国情的这片土壤,才能够开展后续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电子以及微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让我国的某些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见,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我国有很多的发展条件的限制。但是越是有挫折就越应该努力发展解决问题,而不能简单的将西方的成果进行复制。应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研究设计形式,客观积极的看待和接纳以及应用后现代设计。
3.1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建筑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术界和设计界的共同发展。在这一点上,运用后现代设计思想来进行中国建筑的开发设计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虽然我国现在依旧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但是这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具有很大的机会来发展创新,在摸索前进的同时,利用智慧和头脑进行革新和创造,让后现代设计跟中国建筑更加完美的结合。吸取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并非单单指设计出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建筑,而是指将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当中的思维运用到中国设计的发展当中来加速它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逐渐起步,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学习和引用,已经在国内有了很大的显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以在三方面。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建筑设计理论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对人性关注的深化、以人为本的功能观、设计艺术化和整体性设计观。
1,对人性关注的深化。
设计是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人类发现和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的时候便产生了设计,可以说,它是人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对事物在观念上和实际地加以组织和改造的过程。因此,人是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最终价值尺度也是人,在设计中,人理所应当成为终极关怀的对象。但在工业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越来越刻板、单调、格格不入为代价。因此出现在现代设计之后的后现代设计更加关注人性。
2,以人为本的功能观。
功能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交流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纽带。每一种产品有不同的功能,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是由产品所具有的功能而获得相应的需求满足。功能观的形成,一方面在物质功能层面上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由多元背景的语言意念所构成的合成。
3.设计艺术化。
在新时代技术和文化的背景下,设计不再一味追求一种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而是逐渐重视感性的抒情价值。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在新时代社会中,工业产品正向艺术产品靠拢,设计的过程也正在与艺术创作的过程接近。今天,设计正逐步走向艺术化。
4.整体性设计观。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设计并不仅只是对某一件产品进行设计,而是包括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推广、系列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营销策划设计以及相关环境设计等内容。整体性设计对于企业长远利益的系统设计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某件产品的设计关注。整体性设计的成功可以让企业受益无穷,其他任何设计都不能够与之相比。这也是后现代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对于设计实践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领域。对中国设计界的影响同样出现在建筑领域。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于传统的回归、隐喻和新乡土。
1.对于传统的回归
回归传统的好例子就是中国万科第五园的建筑。中国万科第五园的建筑骨子里具有很深的中国情节。在其设计当中,建筑师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配合现代科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以及繁荣。它吸纳竹筒屋以及冷巷的优秀传统,使居住者享受阳光的同时感受微风的抚摸,而且仿佛在荫凉中休憩。以不同组合形式展现的墙体,曲径通幽的植被丛林等皆细微处见精神,表达出中国人人性上的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
2.隐喻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符号性、标志性的时代。大众开始逐渐的被符号以及外表的洪流吞没。而且在信息时代,大众不再相信类似绝对真理的东西,他们质疑一切的同时,逐渐的被一些标志以及其背后的隐喻所影响。隐喻被应用到后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解读。
3.新乡土
我国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也很迥异。很多建筑师因地制宜,各地方的建筑结合当地文化特征,气候特征,或者利用本地的特有材料(例如竹子、巨石等)展现出浓厚的新乡土气息。例如我们都熟知的敦煌机场航站楼,在方与圆、粗犷与精细、厚重与轻盈的对比中取得和河西走廊雄浑气韵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只关注设计的形式内容,而非改变现代设计的实质,寻求无序创作中的纯洁与浪漫。后现代主义设计感性色彩强烈,极为脆弱,缺少现代设计中的坚实思想基础以及理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只有以正确的方式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在观念和形式上都进行逐步的解构,同时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风格,那么再创我国设计艺术繁荣时期的辉煌也就指日可待。不仅如此,具体在平日的设计实践当中,不能对设计流派的观念全盘接受,而应该批判性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联系我国设计实情和体系进行创新。吸收传统文化,发展和创造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彰显我国的民族风采,努力让我们国家在世界的设计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1] 顾志浩,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式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8
[2] 姚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浙江大学,2006
[3] 刘子川,“后现代”转向中的工业设计观,东南大学,2005
[4] 魏景山, 略谈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及意义,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年5期
[5] 朱博,浅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华中建筑,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