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俊 张亚飞
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记栾川县地矿局资源环境科副科长梁光珍
◎崔世俊 张亚飞
年初,栾川县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消息传来,栾川地矿人沉浸在激动和振奋之中。兴奋之中,我们不由自主想到了身边的一位女同志——资源环境科副科长梁光珍。
说起她,副局长宇洁同志压抑不住激动的情绪,由衷说道:“栾川地矿局获得如此殊荣,梁光珍功不可没!”资源环境科科长石改新也伸出了大拇指,赞道:“你别看光珍是个女同志,技术上她可是咱局的顶梁柱!”
是的,梁光珍就是这么一个人,尽管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为栾川地矿事业贡献着青春,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人们说,青春是耀眼的。但是,青春只有与平凡的事业相伴,在奉献中扎根,才是无悔和亮丽的青春。2002年,富有青春活力的梁光珍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栾川县地质矿产局扎根发芽。上班伊始,所在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让她有些慌乱,什么地质灾害防治啦,什么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啦,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工作起来更是没有任何头绪。但是,梁光珍坚信“天道酬勤”。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还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体系。
2010年,对于梁光珍来说,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悄然来临。那年,中国地大(北京)准备在地方上培养一批地质矿产方面的实用人才。这时的梁光珍如获至宝,兴高采烈的她踊跃报了名。可就在这年夏天,栾川县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重任压在了梁光珍的肩上,她要配合省内外16名地质专家,对本县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出外学习还是留守工作,这让她犯了难。然而,当她看到被洪水冲毁、淹没的房屋,看到被泥沙石头掩埋的车辆和家具,看到因滑坡、泥石流而毁坏的庄稼、道路、桥梁和学校,以及那些无辜受灾的群众无家可归的样子,她的心里有一股撕心裂肺的疼痛。于是,她毅然作出决定,放弃到中国地大(北京)学习机会,决心在防灾减灾现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年,栾川县共排查11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工作突出栾川县还获得了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称号。
2011年,梁光珍在家人的支持下,来到中国地大(北京)复习考试。那段时间,她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录取。
梁光珍除了在学校研究理论课程外,更多的时间还是到实地勘查。她主攻的方向是研究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治理。她心里很清楚,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稍有闪失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因此,她背着GPS定位仪、照相机、地质罗盘,翻山越岭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找到合理的防治措施。她记不得摔倒了多少次,爬起来拍掉身上的灰土又继续工作。有一次,由于不小心,手被划破了,鲜血汩汩直流,她就用创可贴把伤口包上。有位大娘看到后,心疼地说:“闺女,受伤了就别那么拼命工作,到家里歇歇喝口水!”但梁光珍却说:“这点儿伤没什么,只要我们隐患点的群众都安全了,我们的心里才能踏实。”就是这样,梁光珍用了两年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踏遍了全县的1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栾川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2014年7月,她完成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栾川县庙子镇龙王幢李家庄滑坡稳定性分析》,获得了中国地大(北京)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在申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期间,梁光珍为了汇编和整理资料,一大早来到办公室,晚上加班到深夜,用了90多个日夜,终于完成了《栾川县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这套共12个部分、551页、26万字的资料汇编。2015年1月,栾川地矿局光荣地进入了国家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行列。
一个人在世界上,无论处于何种岗位,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体现出自身价值,这样,即便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能闪光。梁光珍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工作再苦再累,没有丝毫怨言,将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自己的岗位上,尽着一个地矿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栾川县地质矿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