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妤喆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省 平顶山市 467001
浅谈健康视角下的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文/沈妤喆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省 平顶山市 467001
住区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本文从能够有效促进机体健康水平的活动方式的角度来解构住区的公共空间。健康视角下的住区空间构成要素中也要包含相应的各种功能空间,便于发生各种行为活动,即生态空间、健身锻炼空间、休憩空间、交流空间、健康文化空间。
健康视角;住区空间;设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数不清的机遇和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也就是“城市病”,它们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住区规划向健康方向发展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把健康与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提升的住区空间环境,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健康视角下的住区空间构成要素中也要包含相应的各种功能空间,便于发生各种行为活动,即生态空间、健身锻炼空间、休憩空间、交流空间、健康文化空间。
生态空间是指一切以自然的形式存在的空间物质环境,一切自然环境的总和。范围很广,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要素。在一个住区中,生态空间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大多数健康行为活动的发生都要依赖生态环境;第二,它是住区空间中最广泛的存在,在提升住区整个健康环境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环境也是人们对住区健康空间形象评价的基本标准,是促进住区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主要功能要素。
在生态空间的布局中,我们还要关注场所的设计。城市环境如果没有独特性,即被称作“无场所性”,而我们却常常浪费时间在这种地方,Relph(1976)是这样定义“无场所性”的:一种缺少特点的场所,无论表面看来还是实际感受都让人乏味。公共空间中包含了各种绿色空间层次,自然的发展渗透在其中。同时,也提供了居民达到各种绿色休憩空间的途径。在一个规划良好的地区,这种绿色空间网络可能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良好发展。《英国自然》杂志(2003年15期)曾提出以下观点:①城市内应该有一个约60ha大的绿色空间或乡村公园;②住区一公里范围内应该有一个20ha大的公园;③最近一个小区公园距离所有住户不能超过300m。城镇和乡村规划联合会(2004)更进一步指出:新住区应沿河岸绿带或其他景观带布置线性林荫道和绵延的行道树。这些做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串联起公共空间与私人花园。
有意识的引入这类型空间会使住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从家到户外活动空间之间应该有安全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从而保障小孩和老年人的安全。另外,应该对绿色空间视线进行控制,确保如景观周围的住宅密度较高,从居室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开放空间。
因此,在生态空间的设计上,要设置丰富多样的空间内容,良好舒适的空间品质,吸引人们主动进入到生态环境中区,体验生态自然。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中,进行舒适的运动,促进人体的健康。
健身锻炼空间作为健康视角下住区空间构成要素中的主体要素。体育运动是存在性最为广泛的活动,同时也是各类人群都能参与到的活动。因此,它在住区空间的设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Clare Cooper Marcus和 Wendy Sarkissian(1986)撰写了大量论文,研究在住区建设中有关于适应未成年人活动的问题。他们指出,需要年轻人分为三个年龄段:学龄前儿童、5岁-12岁的孩子以及12岁以上的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运动空间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学龄前儿童需要在临近自家住宅的,并在家长能够监控的范围内活动,这样也可以安全的玩耍。同样,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希望能够在能看得见家的地方活动。因此,应该提供他们喜欢玩耍的器械,从而拓展他们的运动能力,譬如:秋千、滑梯、平衡木、攀爬器械等。
在公共空间里,经常看到5岁-12岁的孩子,那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更加喜欢群体性的玩耍,同时他们的玩耍方式也更具创造性。为了促进他们的活动能力,就允许更加复杂的活动,譬如:滑板、骑车、溜冰等。他们也更专注于有规则的和技术性的游戏,譬如足球,篮球。他们更加渴望创造性的住宅自己的环境,参与角色扮演的游戏,简单的建造小房子,小溪流。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孩子们和家长的需求。
青少年则会参与到比较正式的群体活动中,但有时也会偶然脱离群体,要么是在能够被同伴看到的区域,要么是远离家长监管的隐蔽之处。青少年要求一些非正式的空间,包括户外座椅或遮挡物,在街角或者其他隐蔽的、远离家长视线的地方。他们还需要在硬质铺地上踢球或者打球、骑自行车越野、玩滑板、或者是使用有围栏的小型篮球场。坐在这些环境的周围,可以参与活动的同时进行观察和社交。这些空间是充满活力的,不一定很美,而且也不需要被保持得很美。
综合上述分析,运动空间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元素:①丰富多样的运动场地,能够满足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②安全稳固的运动设施,给居民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安全保障;③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吸引人们持久频繁的进行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④构建方便可达的道路,使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运动空间,进行健身锻炼活动。
人们对休憩活动的需求日渐强烈,休憩活动在人们生活的地位也日渐重要起来,因此,休憩空间也应该是住区空间构成要素的主体之一。但是,空间本身并不能够促进健康,但是它能够引导人们进行休憩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来间接实现提高健康水平。
休憩空间的存在形式,相当广泛,可以说“娱乐休闲处处在,娱乐休闲时时有”。有观景型休憩空间,休闲型休憩空间和休憩型休憩空间。观景型休憩空间是指在休憩的时候还能够观景;休闲型休憩空间是指在休憩的同时还能够进行以下休闲活动如下棋打牌等;休憩型休憩空间是指专门用作休憩的空间,包括一些专门用来休息的小广场、小平台等。
良好的休憩空间应具备以下五大要素:①丰富多变的休憩场地,充分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②打造优美的景观,提高休憩空间的吸引力;③安全舒适的休憩设施,为人们健康休憩快乐休憩提供保障;④构筑具有认同感和体验感的空间,吸引人们高频率的进行休憩活动;⑤组织方便可达道路,方便可达是居民能够随时随地休憩的必要条件。
交流空间的作用就是给人们之间的沟通或交流活动提供一个场所,空间上的支持,良好的交流空间可以促进交流行为的深度发展。人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离不开交流,生活处处是交流,因此,沟通交流空间在住区空间要素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批判了当时以功能主义的欧洲城市及居住区规划。他呼吁,应给予在户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足够的关注,而且有各种微妙的质量与公共空间中人们的交往有着紧密的联系,应给予这些微妙的质量以深切的理解。他还指出:户外空间的生活是建筑学中需要精心考虑的一种要素。尽管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建筑户外空间生活的特点也随之发生许多变化,但用来处理公共空间的人文品质时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杨•盖尔通过对市民生活空间的观察与分析,从城市角度对产生城市活力的行为进行了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致力于居民区和城市的活力与人居性的研究在当时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并且还指出,城市漫步是一切的基础和起点,对城市亲和力、活力和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将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琐碎的日常需要进行充分考虑,正是因为这些日常生活,才使城市公共空间有了活力的源泉。
根据健康行为活动的空间特性,健康视角下的沟通与交流空间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利于交往发生的空间形态,设计一种能够增加人们见面机会的引导性空间,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②良好的空间质量,能够促进交流活动的发生,提高沟通交流的层次,升华交流的深度。
进行健康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充分理解健康的重要性,能够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健康行为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康文化空间是向人们传达健康信息的媒介。住区里面的健康教育一般采取被动式宣传,往往利用一些宣传栏、路边空间以及广场等作为健康文化空间。
健康文化空间应具备以下两个要素:①全面的健康知识。促进居民的健康知识的了解,促进健康意识的培养;②丰富的宣传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创造住区居民与健康文化空间相接触机会。
健康空间的形式大概有以上五种,它们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因为,健康行为活动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空间是一切空间的基础,每一种类型的健康空间都离不开生态空间。休憩空间和生态空间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空间品质需要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支撑,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们之间交流的深度。健身锻炼空间可单独设置,也可其他类型的空间结合设置。健康文化空间的设置,可考虑设置于人流集中的“焦点”,还可利用路径空间来设置健康文化宣传栏,以便能够更好的宣传健康知识,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健康空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它们的作用。生态空间、休憩空间与沟通交流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健身锻炼空间则可与它们结合布置,也可独立设置,因为使用主体的不同而异。健康文化空间相对较独立,但应设于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以便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1.[英]麦克•拜达尔夫著.introduction to Residential Layout,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83-84.
2.王佳.住区户外活动称帝量化指标及其设施设置的思考[J].开发与建设,2011(8):66-68
3.陈顺强.诗性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J].华中建筑,2010(6):13-15.
4.王克明.“围合式”住区空间——高层住宅小区规划研究及实践[J].住宅
科技,2010(09):26-28.
5.ISBN 978-7-5306-4476-8,卢原信义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北京: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ISBN 978-7-112-12102-1,杨 盖 尔著.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ISBN 7-112-05202-5,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