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木枝 朱圣兰
“最美现象”在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姜木枝朱圣兰
央视网以及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官网在2014年相继寻找、发布“最美人物”,“最美人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最美现象”。“最美现象”蕴含着向善、互助、利他、友爱等为人们所期许的价值观,能够为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营造校园环境,引领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锤炼学生的职业精神、强化责任意识。
最美现象;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体现
2014年,央视网以及浙江、福建、宁夏等省市、自治区的官网进行了 “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人民警察”、“最美消防战士”、“最美村官”等系列“最美人物”的寻找与发布,他们的英雄事迹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最美人物”自从2012年首次出现后,反响越来越大,俨然已经成为一种 “最美现象”。“最美现象”的出现是大众对道德失范,比如食品安全、医生回扣、碰瓷、官员腐败等不良现象导致的道德焦虑和信仰危机的回应,反映了大众心灵深处对社会风尚和价值的一种呼唤以及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渴望。职业院校一贯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比较重视学生的智育,但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能漠视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在高校中的不良影响,要坚守高校的道德高地,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1月份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1]“最美现象”蕴含着向善、互助、利他、友爱和向上等为人们所期许的价值观,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有比较突出的价值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三个层面上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体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最美现象”中,人们对“最美人物”的赞赏、褒奖,体现出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可和坚守,集中体现在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上。“最美”,美在善良、美在付出、美在担当、美在瞬间。职业院校就是要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其中,“百德善为先”,首先要培育学生的善念。在“最美现象”中,不管是被称为“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惊人一举”、还是“最美爸爸”黄小荣的“惊世一跳”,或是“最美司机”吴斌的“绝美一刹”,其实都是源于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的善。这种善是长期累积形成而在关键时刻突然迸发的,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那种超越个人物质利益、超功利的伦理光辉。善是一种自我的道德诉求,这种道德诉求蕴涵着严于律己、宽以利他、真诚无私、乐于奉献、正直勇敢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取向。[2]“最美现象”告诉世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向善之心,就能涵养人生;一个社会如果具备向善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和谐美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同样都具有向善的本性,内心深处都渴望崇高、善良、道义,都企盼真善美的心灵境界。大学生可以把“最美人物”这个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载体作为目标,来关照自己在道德上的提升,通过社会载体这个中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真实的社会生活保持无缝对接,在实践情境中增强对其认同感,从而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在于形,深化成向善、向上的道德行为,共同营造“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良好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隐含了公众道德自觉在公众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道德自觉”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道德主体,自觉遵循社会普适规制体系,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自觉能力。”[3]道德自觉“来自于生活的实然,但更多的则倾注于道德的超然,用形而上的精神来规范人心,进而规范社会。”[4]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研究员在《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一文中指出,“道德是社会成员互动的产物,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来施加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和每一个社会个体息息相关,因为没有道德,社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社会个体的道德自觉是提高公众道德品质的核心。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顺应社会时代潮流,“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当代大学生是“90”后的新一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精神文化前提是市场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新常态下,如果还继续采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教育对象,压抑学生的个性、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学生就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5]。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转变思路,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原有的消极被动局面,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拓宽渠道,要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性。
当下涌现出来的一个个最美人物深刻地体现了道德建设的“道德自觉”。“最美现象”的称呼最初是网民用来指自己看到的个体在危急、危难、危险的“三危”关键时刻,不假思索地做出的或舍己救人或见义勇为或恪尽职守的感人事迹。由于环境特殊,时间紧迫,这些“最美人物”在事情发生时往往来不及思索,他们做出的道德选择都是潜意识的,这就充分反映出道德行为的主体自觉性,是道德主体自身长期累积养成美德的自然外化。“最美现象”的道德伦理实质就是行为主体表现出来的高度的道德自觉[6]。这种道德自觉,在于他们做最美的事前不是想扬名千里、不是想颂扬回报,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私心,也不会因为患得患失而犹豫;事后也淡定、从容,不贪恋“最美”的颂扬。如被网友称赞为“最美富二代”的周晓丽,非常反感入选“最美”人物,她说“我真的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没有像网友们说得那么伟大。”她的话不矫揉造作,但却体现了她为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道德自觉以及把其作为内心信念的潜意识的长久执守。这样的“反感”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但“最美”的赞誉不但不会因此而减弱消失,反而还会因为她的坦荡、真性情更加牵动网友的情感,道德“含金量”更高。而且,“最美人物”均来自草根,都是网民在新媒体上出现各类平凡而鲜活的道德英雄事迹时,自主争相阅读,发自肺腑地点赞、跟帖、转发、评议,并冠以“最美人物”的称号,随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官方最终认可并进行表彰和奖励,产生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是自发的。“最美人物”也都是众多为生计劳累奔波中的一员,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都非常普通、平凡,他们是教师、司机、打工者,甚至拾荒者,如“最美司机”吴斌是一名普通的大巴司机,“最美孕妇”彭伟平是一名平凡的农村家庭主妇,“最美教师”张丽莉是一个月收入微薄、不足千元的编制外的普通教师。他们也非常真实、坦诚,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阿里巴巴奖励的20万元以及省市给的一些奖励,我要留给父母和孩子。像我这样的家庭,也不富裕,还是需要钱的,我想大家也能理解。一个人如果对家人都不好,就不可能对社会好。我想做一个真实的人,就是这样。”这番似乎不那么“完美”的真实坦诚的话,反映了“最美人物”没有经过“高、大、全”的后期加工以及过度拔高,反而使“最美人物”更加客观、真切。正是由于“最美人物”产生的自发性、人物的草根性、事迹的客观真实性,令大学生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自发地参与到发现美、弘扬美的队伍中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最美人物”事迹的参照和激励下,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动力、迸发创造力,热情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自主领悟、自觉思索,能够判断、甑别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自觉输入正确的“三观”。
责任是指职责、任务,是人们自觉遵守法律、遵守规章制度,履行规定的义务,自愿完成担负的责任,以及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朱熹的“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梁启超的“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自放弃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比尔·盖茨的 “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等无不体现出崇尚爱岗敬业、崇尚负责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为人之道,是立业之本,是安身立命的必备道德品质。[7]职业精神、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十年时间内社会主导责任观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将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发展。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加上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思想日渐成熟、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很有必要锤炼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将来在职业中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更为企业所重视。而目前大多数学生上职业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有的因此而自卑,出现厌学情绪,导致混“文凭”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而且心理脆弱,难以承受挫折,毕业时难以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最美观象”锤炼他们的职业精神,强化其责任意识。
“最美人物”中的“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警察”等一系列最美职业人,他们影响全国、感动大众,其实,在日常职业生活中他们就是工作负责,严于律己,以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毛泽东曾说过,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它是一种战斗力,可以突破千险万难,可以杜绝敷衍塞责、粗枝大叶。“认真”又是一种“呆气”,邹韬奋曾说“欲能忠于职务,非具有几分呆气不可”。呆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傻,而是对工作的痴迷与较真。“最美司机”吴斌在腹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能够紧握方向盘,踩紧刹车,拉起手刹,开启车门并叮嘱旅客注意安全,保障了一车人的生命,就在于从业十多年来,一百多万公里的行驶里程中,从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没有出现一起旅客投诉,甚至从未有过一次违章;“最美教师”张丽莉,临危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在平常和学生相处的细节中就能看到端倪,她会去探望生病的学生,会帮助学生扣上没扣好的扣子,会一把拉开过马路时快被自行车撞上的孩子,揽在自己怀中;“最美女交警”李珊,独自一人在暴雨中支撑重量超过1.5吨、倾斜超过45度的校车达12分38秒之久,救了9位儿童的生命,就在于践行她自己说的两句朴实的话:“第一是我作为一名交警的职责,第二是因为我也是一名12岁孩子的母亲。”三位“最美人物”,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不一样的道德行为,感人故事也各有区别,但有一种共同的不平凡的东西在震撼着我们,那就是“职业精神”。这种不平凡的职业精神、责任意识就是来源于平凡朴实的职业坚守。他们在自己平常的岗位上坚守着职业规范,培育自己的职业素养,关键时刻展现了责任意识的崇高。他们能够在“三危”情况下做出一种具有习惯特性的职业反应就在于把平时的责任意识深入内心,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最后演变为一种本能而迸发。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最美人物”为素材,把他们的职业精神作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标杆,从他们的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中形成学生的职业认知,树立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其职业道德精神、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牢记责任。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即人能动地创造了环境,是环境的存在物,但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也会改变人。人们的道德观念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杜威说过,任何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对人的鼓励或打击的程度会关联到他的道德品质的好坏。德国牧师马丁·尼默勒的一首被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的题为《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诗写道:“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因此,道德品质和道德判断以及道德责任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综合作用、共同塑造的产物[8],外在的道德环境会影响一个人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形成,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的选择。
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在其是非观念与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和有力的监督,极易产生不良的价值行为。职业院校可以把“最美现象”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歌曲、美术、动漫、影视、游戏软件等手段,以“最美人物”为原型,把他们的感人故事和生动事迹创作成优秀文艺作品,实现 “最美人物”的形象生活和艺术的统一,使“最美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爱心帮困等形式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道德环境;还可以不断地挖掘师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弘扬先进事迹,把榜样带入校园环境中,形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中成长。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2]葛慧君.弘扬“最美精神”构筑“道德高地”[N].光明日报,2012-10-30.
[3]何晓梅.基于“最美现象”视角的公众道德自觉的培育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152-154.
[4]段治乾.伦理自发与道德自觉[J].社会科学,1998 (7):42-46.
[5]赵娜,周春国.主体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范式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4(3):47-49.
[6]陈华兴,唐晓燕.道德自觉何以养成——“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风尚”的形成机制探索[J].浙江学刊,2013(6):150-155.
[7]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3(1):134-139.
[8]杜威.新旧个人主义一杜威文选[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05.
责任编辑肖称萍
姜木枝(1971-),女,江西玉山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朱圣兰(1972-),女,江西南康人,江西商务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广告学及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社会‘正能量’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编号:15YB020),主持人:余群英。
G715
A
1001-7518(2015)11-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