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肖燕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不少比例,所选的都是适合学生入门的既简练又经典的文章。文言文是记载了古人书面语言的文章,大多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和谐,具有相对固定的句式,和现代的书面语言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理解文言文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成了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将依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意见。
(一)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更注重的是答案的正确和成绩的优异,文言文的教学沦为字、词、句的解释,老师灌输给学生解释,同时也灌输给学生思想,而缺少让学生自己诵读、理解、鉴赏的步骤,学生整日忙于死记硬背中,完全没有领会到文言文文采之美、韵律之美、思想之美,这样肤浅的教学根本提高不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审美能力。
(二)学生自身学习兴趣欠缺,效率低下
1.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老师教学模式单一乏味,还有就是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文言文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学习太浮于表面,自然培养不起来自己的兴趣,学习效果欠佳。
2.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疏于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切学习的深入都离不开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文言文中许多字词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且往往一词多义,学生要多做笔记,善于积累,这样才能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许多学生都是“学了就扔”,学得快忘得也快,显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注重理解感悟,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在具备基础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外,还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转换观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多鼓励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来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另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不要一味地注重字词的讲解,首先自己要深入地解读课本,并搜集资料,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前导入时,向学生们渗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身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拓宽知识面。
比如说,“世外桃源”一词出自《桃花源记》,“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刻舟求剑”出自《刻舟求剑》。而平时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比如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出自《马说》,三国的故事在《出师表》中略有体现……教师在讲这些文言文时,可以多讲讲故事,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唤醒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这样学习起来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二)注重文言文诵读,培养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文言文同样如此。文言文虽说是古代汉语,但仍然与现代汉语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无论从词汇还是语法上。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平时的诵读教学。教师可以示范读、引导读,也可以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朗读的时间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早读课,上课时带有感情的诵读更能带动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教师对于文章的诵读也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划,而不是放任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为了方便现代人学习,课本上的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教师不妨找一些没有标点符号的,看看学生在诵读多遍后,能不能理解大概意思,知道停顿之处,借以提高他们朗读理解的能力。
(三)做笔记,重积累,养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基础扎实、文学素养高的学生,往往上课注意做笔记,下课重视整理归纳。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更是离不开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几乎每一篇的文言文讲解都有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学生想自己看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免不了对这些词整理和记忆。比如“故”这个字,在不同的文言语境里就代表不同的意思,在“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中是“旧,原来”;在“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中是“所以”;在“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是“故意”;在“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是“原因”。学习并非一朝一夕,而在于长久积累,只有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文言文才能学透。
综上所述,文言文学习依然是当下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值得广大语文老师深思,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