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共生成长

2015-01-31 14:45刘春侠
中学语文 2015年36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共生师生

刘春侠

语文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共生成长

刘春侠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信念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师生间对话、协作等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人格学品的提升,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促使教师要加快发展,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链。当生命个体不断成长且感受到幸福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成长的自觉行动与自我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也就必然提高。

一、共读经典 丰盈生命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字,接受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教师要有书卷气,校园要有读书风,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让阅读开一朵“无用”的花一直是我心中的教育梦想。于是,我开始滤去了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低效的题海,与学生一起进入对经典书籍的探索。

我开展“课前吟诵语文活动”,即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吟诵《论语》《诗经》中的篇章,以陶冶学生性情。我举办“读书漂流活动”,即师生将自己读后的优秀书籍进行自由交换,参加“读书漂流活动”的书籍扉页上要写一段推荐的话。我提倡“互助阅读”,即全体师生,每人贡献两本好书,放在班级图书角里共享。一个学期下来,实现“捐两本,读百本”的目标,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我还要求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读到别人的感悟和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收获生命的成长。我还开设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保证师生安静阅读的时间。每月的阅读交流课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形成文学素养意义深远。

事实上,师生共读活动的推进是艰难的,一些学生曾质疑它,担心影响自己的学习,甚至排斥,说与高考无关的事情他们不愿参与。我知道,理想是有光亮的,它一直在前方。于是我多方教育引导,甚至利用老师的权威“威逼利诱”。后来,他们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意识到“无用即为大用”。如今,我们班的师生共读已成为常态,我们常把触及灵魂的文章推荐给彼此。沉浸在书香中,曾经飘忽的眼神变得沉静,我知道,这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

二、解读文本 互促提升

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是彰显教师创造的光辉和人性魅力的田园,是学生张扬个性和发展的乐园,是师生享受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精神家园。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就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要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要使课堂活动成为师生富有创造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展开师生“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呼唤学生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多元解读。歌德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这说明文学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再以探究作者的原意为中心,而是引领学生从自己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例如,通过对传统常规主题的批评和对同学伙伴观点的质疑,学生探得隐藏于文本深处的精粹。他们认为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可以是“生活的偶然事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他们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读出了爱情追求无着的怅惘和忧愁,也读出了诗人痴迷地追求人生理想而不能实现的伤感。学生在对鲁迅《祝福》的主题进行探究后,认为《祝福》的主题是多重的,除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外,还批判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暴露旧社会农村社会的封闭落后和愚昧迷信。他们评价祥林嫂勤劳质朴,对其不幸的命运深表同情,但又赞赏她面对悲惨遭遇的坚强性格和反抗精神,亦为其轻信盲从而惋惜。这样的多元解读一定比教参的定论全面深刻,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阅读期待也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而愈加高涨。

当然,多元解读要有底线,文本的“不确定性”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随意滥化解读。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我常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是不合理的。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我们各方接纳,相互敞开,在互动中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在这个共同体内,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激活思维,感受着深度互动的激发和生命成长的幸福。

三、共生写作 激励唤醒

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它首先指向对教师的要求,在实践操作中,不再是教师带着写作的技巧和要求进课堂,而是自己的经历、体验,甚至是作品。最真切的感受是,这样的课堂,着实考验着教师的学问修养、教学功底。在课堂上,教师用作品做素材,读文一半时请同学构思、谈论后文内容,涉及故事情节如何展开、主题多样性等等方面,再让学生欣赏原作后文,在比较中思考、交流,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认识。这样的教学不再是为方法而教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悟出技巧形成写作能力的自觉活动,是能诱发出学生高品质作品的写作活动。

共生写作中,教师与学生相互激发、学生与学生彼此碰撞。学生开始爱上作文课,期盼作文课,因为它是一种唤醒和激励。必须提醒的是,共生写作选用的资源,要具备生发功能,处于未完成的开放状态。因为完形心理学认为,人天生倾向于去完成未完成的形式。只有面对未完成的作品,学生才会产生完善它的创作欲望和完善冲动。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共生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