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2015-01-31 14:08:49郑玉清
职教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院校育人

□郑玉清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郑玉清

受职业教育哲学思潮的影响、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以及教学实践过程的偏失,职业教育倾向于知识的工具性,而对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有所忽略。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平台,专业课程融入职业精神的培育,校企文化的融合以及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形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育人载体。

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职业精神

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产品升级进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人才培养总体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缺乏、人文素养和可持续能力不强等问题。在经过职业教育数量扩张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开始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进行思考,对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进行了探索。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开始从以能力为导向转向以价值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现代职业教育价值迷失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而逐步学校化和制度化,开始上升为国家事务和政策,随后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职业教育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学徒制走向规模化的学校教育,它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这与以培养自由思想、灵魂和优雅绅士为目标的传统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冠以职业教育却无教育性,陷入完全的工具性,急功近利地追求满足社会、企业眼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而忽略了人的全面的发展,从长远看这样的人才不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需求。追溯导致职业教育价值迷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受职业教育哲学思潮的影响。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孕育着技术理性主义的产生。“所谓技术理性主义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它植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潜力和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其核心是科学技术万能论。”[2]受技术理性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以技术为教育核心引领人才培养过程,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技术性能力来开发课程开展教学。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很强的技能培训,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或高级技能要求”[3],按照技术的规律和特点组织教学,开展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还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杜威的实用主义实际上是“主张技能训练与文化修养、职业追求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科学人文化。”[4]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界却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有着偏离和误读。“一是对杜威经验理论的片面理解;二是对杜威理论机械照搬和误解。”[5]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是一个含技术技能训练和文化修养于一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但由于教育界的曲解及对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追求,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偏失于技术技能培训,成为“蓝领”“白领”的加工厂,从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涵养。

第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是一种由国家推动的由上而下的发展方式,国家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侧重强调应用型、技术型而忽略了素质能力、文化修养的要求,强调课程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文化素质课进行了压缩。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接受职业教育往往是差生、高考落榜生无奈的选择,不可否认,这些学生在基础文化课方面比较薄弱,这也影响到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阶段个人的修养和职业追求。

第三,教学实践过程的偏失。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率为标准评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这些政策导向下,职业院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导向、订单培养等以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一方面突破了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另一方面也压制了培养文化、职业精神的使命。正如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6]。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从追溯职业教育发展价值迷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价值与人的教育价值越走越远。强调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然而职业教育的价值维度同样不能缺失,绝不能因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损害本身的价值或人的价值。现代职业教育价值应是满足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等技术性需要的同时,也应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应关注人的素质能力、文化修养、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言以蔽之,现代职业教育价值的应然之义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应不仅关注个体当前就业、生存谋生技能的需要,更应关注个体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力、文化修养、职业精神的“软实力”的职业人。“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人进行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和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各类职业资格标准,符合就业准入制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包括就业者和从业者)的求职、就业、转业、再提高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和人力资本提升的需求,进而最终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7]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包括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和价值主体的人,反映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具体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培养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价值体现,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从业者具有相应岗位职业资格、技术技能,为个人生存、就业做准备,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教育具有社会适应性。现代职业技能不仅针对某个职业岗位培养所需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随着技术升级具有不断自我更新技术技能的能力,具有扩展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精神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主体的一方面。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一种稳定、持续、成熟的充满职业尊严感、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中能动地表现自己专业技能和创新潜能的精神动力[8]。职业精神是人们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促进人能够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动力源泉,能促使人持续学习、激发潜能。精神关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使人在职业活动中具有思想自由,成为精神独立的职业人。笔者认为职业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中的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在职业岗位上能够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更是一种能促使人自由发展、形成行为规范的内在精神。“本质上,高等教育既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又是一种让人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就精神活动而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追求一种德性意义上的幸福生活。”[9]作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使人在职业环境中有德性意义上的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观的确立,正是职业教育通过启迪人自身对职业的觉解赋予职业更高的精神意义,由职业能力之径通达自由精神之境。”[10]

三、探索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育人平台

(一)搭建校企共同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是职业院校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行业企业在专业与产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方面开展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使其契合行业企业的需求,按照产业的运作规律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教学,将育人过程融入到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能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产教融合不仅是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人文教育、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融入人文教育、职业精神的培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育人环境,将育人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企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育人,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职业教育学制短、课时少等现实,职业院校要在现有课程上增设人文素质课程、职业精神课程是不可行的,也是无效的。纯粹的理论灌输、教条宣讲更是违背育人的规律。因此,职业院校可在与企业合作中融入育人因子,在实训课、顶岗实习中让学生认识到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以员工榜样、企业文化感染学生,以实践育人、体验育人、养成育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培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这些课程模式都是基于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来开展。学校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外在的生存技能,很少成功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要改变职业教育课程的工具性,需要对课程进行再一次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将职业精神融入课程,关照人的价值存在,实现知识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为此,职业院校要开足、开齐、开好公共基础课,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高等职业学校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的要求,开设公共基础课;搭建类型和形式多样、覆盖全面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公共选修课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课程的相互融通,职业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建立起“三维课程目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在每个技术环节、项目、任务中融入职业精神、价值观培育。去除课程的工具性,在课程中注入工业文明、产业文化,加强职业审美教育,用美去感化心灵。“以职业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职业教育及其对象的职业精神境界,使职业教育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实现生命的超越。”[11]需要注意的是,对职业院校的课程再一次改革,不是要改变现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而是对其进一步修订完善,将知识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统一,实现课程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有机融合。

(三)校企文化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价值的纽带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可以使人走向更高的精神领域。文化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它的主导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倡导校企文化的融合,就是在于通过文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职业精神自觉和自由。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强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职业院校要将企业的核心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构,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育人环节中,塑造一个完整、立体的职业人。

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质就是在职业院校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转变[12]。目前职业院校很多毕业生就业不稳定,与企业发生纠纷、矛盾的原因是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说明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未将企业的理念、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在国家政策、法律层面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从校企文化融合上掌握主动权,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文化构建上,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动规范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校企更深层次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更能推进校企持续、深入和生态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通过办学模式、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在项目研发、技术合作、基地共建、设备共享等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要突出企业文化。职业院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评价上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课和顶岗实习中用企业文化引导学生,用企业的行为规范、守则要求学生。用企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事迹感染学生,在校园环境营造上融入企业文化,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学生,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自觉精神追求,在成为“职业人”之前具有职业精神,在具有技术技能的同时具备职业精神。

(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育全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很多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追求。将中华传统的精粹融入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升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实现职业教育个体精神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课程体系,在一些相关的课程中突出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中华礼仪、传统技艺融入学生生活。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领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和身心,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精神境界。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用民族文化培育学生身心,提升职业精神,在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主发展。

[1]探索中国特色职教发展道路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EB/OL]. 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7_58 7913.html.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3]何洁.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技术哲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职教通讯,2006(11).

[4]田方林.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2008(6).

[5]李曙明,何杨勇.高职课程改革的批判性思考——对杜威“从做中学”的偏离和误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

[6]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1(5).

[7]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

[8]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

[9]王建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10][11]薛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实践路径的理性选择[A].刘洪一.文化育人[C].商务印书馆,2014.

[12]潘春胜,孟铁鑫.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

责任编辑韩云鹏

郑玉清(1982-),女,广东梅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

G717

A

1001-7518(2015)05-0030-04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职业院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14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
出版与印刷(2013年4期)2013-12-15 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