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转型:目标及路径构建

2015-01-31 14:08:49陈云涛
职教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教转型职业

□蒋 赟 陈云涛

高职文化转型:目标及路径构建

□蒋赟陈云涛

高职文化作为特有的学校文化,秉持大学文化的功能,运用内隐的高教性、职教性属性和实用、开放、多样的文化特性作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角色、任务、功能等进行了微调,促使根植其中的高职文化也要转型发展。文章结合现代职教体系对高职教育转型的导向,研究高职文化转型的目标,探索构建“一线多元”的高职文化转型路径。

高职文化;转型;路径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高职文化是被高职院校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传承、融入并持续发展的,体现学校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办学特色、运行模式等精神和物质成果的生态共同体,它既诠释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理想,又反映了高职教育与社会文化体系的有机连结。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如何对接高职教育角色转换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进一步凝练高职文化特质并增进文化认同,是横亘在高职文化深化发展阶段的迷题。本文试图立足高职文化生长建构所依托的文化根基与教育背景,结合现代职教体系的部署要求,为高职文化架设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一、转型:高职文化的必然趋向

(一)高职文化功能价值的肯定

大学文化孕育于高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之中,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1]。对于大学文化的功能定位,自国家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后,文化传承与创新被视为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传统职能共同组成高校新的社会职能。结合国家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呼唤和众措并举,高校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大学文化的功能愈加受到重视,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自觉性、使命感、自信度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推进文化建设和发挥文化功能方面有了更广的平台。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积淀、传承、创新发展责无旁贷。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办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文化的建构是时间、空间双向维度的演进过程,依据社会发展环境、以自身类型要素和运行模式为内核积淀生长[2]。十余年来,高职文化秉持大学文化的功能,运用内隐的高教性、职教性双重属性和实用、开放、多样的文化特性作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文化规范和文化要求,服务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主题和脉络,成为社会文化系统必不可少的分子结构。

(二)高职文化转型与高职教育转型的关联

学术界对于文化转型的研究由来已久,多从观念史、社会史角度着眼,其中典型观点为“文化转型是一种复杂互动,社会变迁引起文化转型,决定文化转型的性质和速度,而文化转型又对社会变迁有重要影响,为其创造或提供思想前提。”“文化转型更多地表现在观念形态和精神层面。”[3]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提出“文化转型是与旧有社会结构相涵容的实用性文化在整体性变革中丧失其具体价值而必须改变文化形状,以与新的社会结构相涵容。”[4]主张文化转型与社会转型两者既各自剥离、独成系统,又统合兼顾,双向互动。这些观点的同一之处在于认同文化转型基于社会转型的必然需求,并重视转型期双方的互动性。将这一观点投射目前高职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境况,不难觅得同样的转型动因。

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的出台,从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两份文件提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明确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角色、任务、功能等进行了再分配,明确其承担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任务,在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沟通中发挥衔接作用,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敬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高职文化的生长、建构一直基于高职教育的丰厚土壤,其文化底蕴的厚实有赖高职教育内涵的深度挖掘提炼,同时又备受社会文化系统、高校文化体系的熏染陶冶,任何一方因素的变化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高职文化的发展。如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高职教育的转型趋向,势必带来高职文化的转型。

二、目标:文化自信与魅力提升

相比一般的大学文化,高职文化因高职教育特性使然,在“自由独立、崇尚理性、人文关怀”等基本特点之外,独具职业精神、重能尚技、开放协作等特质,呈现出高教性、职教性、实践性、技术性等特征。在现代职教体系统领下,高职文化作为高职教育的精髓,在转型发展阶段要始终与现代职教体系确立的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主要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特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注重文化内塑,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魅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大学精神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竞争力(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影响力(文化的吸引力与辐射度)、融合力(文化的厚度与包容)、创造力(文化的先进性)提升为重点,以文化育人为支点,深化发展成为融合开放、务实致用、独具魅力的先进文化。

文化是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从时间顺序考虑,文化往往会成为变化中呈现的首要标识。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推动下,高职文化成为高职教育转型之中的一个变化环节,高职文化转型虽是外部因素驱动,非内部结构、张力等因素引发,但此种转型依然是高职文化自身能动变化和适应高职教育转型变化的统一,两者协调兼顾、相辅相成,应重视高职文化自身衍变、进化、发展的力量,提升高职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值。

三、路径:“一线多元”的发展脉络

(一)主线: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

高职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员,文化元素构成取自社会主义文化的博大根基,文化内涵融合了社会文明、传统文化、技术文化及高职教育历史传统等,这种血肉相连、支脉相通的文化源系使得高职文化始终与社会文化系统保持互通互动。社会文化系统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内涵都成为高职文化持续进化、深入发展的丰富给养,为高职文化发展厚实底蕴、注入活力。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社会风尚的变迁都会对高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坐标,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而文化转型更多表现在观念形态和精神层面上[5],转型阶段的高职文化由精神内涵的丰富与文化价值的提炼生发,必须立足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与时俱进地紧贴社会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深化文化内涵,内蕴文化价值。只有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与时代精神风尚相吻合,高职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蓬勃生机,文化内塑与魅力提升的转型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多元渠道

1.与(行业)职业文化相依托。现代职教体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调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根本任务,强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创造性,这一方面进一步明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行业背景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折射出高职文化与(行业)职业文化的特殊关系。以行业为依托的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单位在技能传承、技术研发应用等多领域的合作不胜枚举,然而由于行业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在价值理念、组织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冲突,导致两者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而现代职教体系推动下的高职教育创新改革需要行业、企业从资源、渠道、模式、机制等多方位的大力支持、深度融入,需要多方力量集结汇聚,以深化高职教育服务人才培育和促进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的能力与水平。其政策导向将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寻求利益共同点(如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共育、技术团队共建与技术研发共享等),催生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持续性的有机联系,这都为转型期的高职文化与(行业)职业文化相互依托、保持高密度交融提供条件,加深彼此文化因子的渗透,提高文化共通共融力度。

2.与现代教育管理创新相融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管理的一种理念与方式,对于学校管理的指导意义还在于把实现全校教职工共同的文化理念作为实施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学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践学校文化管理的过程。高职文化内隐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之中,看似无形,却通过理念、制度、规范、教风、学风等方面渗透学校管理体系建设与发展之中。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员工既是高职文化创造发展的主体,也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对象,更是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直接体现。基于此,高职文化转型所引发的理念、制度等的升级或更替,与教育管理各项举措的出台或取缔相互相系、相互影响。转型期的高职文化建设需与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相融合,这有助于通过被师生们高度认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共识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师生对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的执行力,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推进学校良性运行。

3.与品牌发展机制相结合。现代职教体系将办学指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必不可少的要求高职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大众,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需求。而高职文化服务于教育市场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文化转型可从构建高职文化品牌、建立广泛宣传机制着手。由内而发,文化品牌既可高度浓缩高职文化的价值精粹,又能彰显高职文化的特质与气度;于外而论,文化品牌可作为高职文化与社会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载体,成为学校对外传播的媒介和形象展示的窗口。文化品牌一经确立,对高职文化及其依存的文化校园都会注入新的文化符号或文化形象,有利于学校文化体系的完整。高职文化品牌构建可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性,设定多系列的文化品牌,依内涵设立精神文化类品牌、育人文化类品牌、实践文化类品牌、学术文化类品牌等;按品牌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品牌、院系文化品牌;就品牌影响力大小规划内部品牌(以校内师生为主要受众层)、外部品牌(以校外、社会各界为受众层),设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合理分配品牌管理权责;同时配合制定切实有效的宣传推广机制,构建融学校、行业、校友、家长等一体的信息平台,运用全媒体时代多领域多层次的高效传播手段,充分发挥各系列的文化品牌在文化识别、教育导向、激励凝聚、协调美育方面的功能引导和宣传导向,浓缩高职教育富有个性的大学精神,形成大众对高职教育的形象共识与作用认同,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与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高职文化转型的实践,从实施主体而言,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文化建设部门的政策引导与举措指导,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有力支持与密切配合,更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智慧凝聚与合力推动;从过程进度看,高职文化转型将伴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围绕高职教育创新变革、转型发展的各项任务展开,按照文化发展规律来实施推进。但由于主体多样性、外部环境动态性等过程性变化存在的不可控因素,极有可能为高职文化转型带来影响或障碍,为此,依据时间节点、目标导向、任务驱动、执行情况为主要指标,按照文化分层理论对高职文化进行解构,构建高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文化建设匹配的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制度,不失为监测文化转型效度及文化建设成果的一种方式。

[1]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24.

[2]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遵循科学发展[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293-298.

[3]吴秀生.论文化转型与社会转型及其关系[J].教学与研究,1997(10):13.

[4][5]刘巾.社会变迁转型中的文化转型——读《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N].亚洲中心时报,2010-10-15(4).

责任编辑韩云鹏

蒋赟(1983-),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文化、现代传媒;陈云涛(1969-),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文化。

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编号:Y201328816),主持人:蒋赟。

G717

A

1001-7518(2015)05-0027-03

猜你喜欢
职教转型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我爱的职业
沣芝转型记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