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芳 王向珩
蓝色经济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阎芳王向珩
通过对青岛市8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在服务于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文章从分析目前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健全职业指导机制,定位“蓝色”职业指导体系,培养“蓝色”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创建三位一体职业指导模式,丰富职业指导内容及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蓝色经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问题;方案
蓝色经济,也称海洋经济,正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越来越深化,发展蓝色经济越来越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根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全面启动。青岛依仗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在蓝色经济建设中,青岛市重任在肩。“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1]。当前蓝色经济为青岛市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但是也有诸多的挑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让毕业生们在机遇与挑战中为蓝色经济贡献自己的能量,高职院校遵循蓝色经济的发展规律、人才需求特点等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青岛市高职院校的专职职业指导老师,为了探讨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如何更好的服务于蓝色经济,笔者于2014年7月份开始对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学校共8所: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抽取的学校既有国家示范性院校,也有国家骨干院校;既有公办的高职院校,也有民办的高职院校。经认真分析问卷和数据,发现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在服务于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一)职业指导体制不健全,无法进行“蓝色”统领
蓝色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院校服务于蓝色经济建设如何发力,需考虑蓝色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全局和思路、架构。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来明确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甚至家庭在职业指导方面的职责分工。政府层面上的职业指导机构,领头羊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日常工作也是为毕业生办理毕业派遣证,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学校层面上的职业指导机构,多数学校都是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聘请专家讲座,忽视了将各级基层组织的统领起来。用人单位和家庭参与职业指导工作,处于缺失状态。
(二)职业指导体系架构在逻辑起点上忽视“蓝色”
要想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要体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特点[2]。通过调查研究,青岛市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与其说是职业指导,不如说是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就业指导。大一新生一般没有专门进行职业指导,大二上学期有部分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下学期是职业指导的重点对象,他们即将走上顶岗实习岗位,针对正在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也很少专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工作转移到顶岗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单位的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显然,职业指导体系架构没有在逻辑起点处针对全程、全员围绕学生“蓝色职业能力和素养”去展开专业化、信息化布局。
(三)师资队伍不具有“蓝色”素质
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是搞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通过调查,目前青岛市高职院校中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学院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人员。他们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与社会接触较少,也有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工作人员主要采取的是经验式指导,有自身的工作经验,也有以往毕业生的经验。在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蓝色经济需求实际如何结合的指导方面做得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很少接受过国家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培训,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的比例偏低。职业指导人员由于缺乏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客观分析,也没有实践经验,又得不到系统的职业指导业务培训,所占有信息和所储备的知识,都影响职业指导效果。
(四)职业指导模式脱离“蓝色”环境
根据调查,青岛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依赖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或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也有把职业指导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做的好的学校一个学期除了课程之外由自己的骨干教师或者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做几个讲座,意在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能。理论化的教学模式,脱离真实的蓝色职业环境,再加上职业指导人员缺乏企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想完成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显然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得不到真实的蓝色环境熏陶,想形成蓝色职业意识和培养蓝色职业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五)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内容不“蓝色”
通过调查,青岛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采取大合堂形式授课。授课内容创新型不强,类似于“传声机”,照搬就业政策宣讲,照搬就业形势分析,机械发布就业信息。同时有些辅导员(班主任)利用理论课堂或者班会,进行一些说教,如要讲诚信,不能做假简历,要准确定位,很难把当前蓝色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所带来的一些机遇和挑战透彻的进行分析,很难利用专业的测评工作等让学生领悟“人职匹配”的理念,无法满足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六)针对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展开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
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发展性就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因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要由“适业”到“创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3]。通过调查发现,青岛市高职院校很少大张旗鼓宣扬创业,谈及创业教育,多采用专家讲座形式,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比较淡漠的通病,学生们对创业很陌生,视野没有打开,有个别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多处于临渊羡鱼阶段,不知道如何树立立足当地,不知道如果要创业,地方资源哪些有益于创业。
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支撑。面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青岛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依托体制支撑,健全职业指导机制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出安排和部署,明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应在职业指导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依托就业工作评估这个把手,来考察各校职业指导的开展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系列宣讲活动、就业创业服务高校行活动或者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形式真正参与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2014年,青岛市人社局牵头组织了全市高校参加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4],通过明确主题“圆梦青岛,规划人生”,来“以赛促学”,职业指导效果很好。2015年,青岛市进一步将就业创业服务向高校延伸,重点推行“十进高校”的对接服务[5]。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各高校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国办、教育部要求,落实好一把手工程。从机构上来讲,学校和各系部均成立专门职业指导机构,落实责任,层层抓落实。从运行形式来看,在学校一把手统一领导下,招生就业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齐头并进,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不断推进职业指导具体工作。各系部在学校总体部署下,积极主动,着眼于个性化职业指导服务,将职业指导工作深入推进。
学生家长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学生家长参与职业指导方式,可以是敦促学生参加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训练,也可以是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条件或者建设性的建议。
(二)结合蓝色产业特色,定位职业指导的蓝色体系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为适应当前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求,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加快培养具备蓝色职业能力的人才[6]。
在蓝色职业理念指引下,全面架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纵向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全部时间段,针对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蓝色经济发展趋势,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体系,总体归结为“知己+知彼+定位+决策与行动+评估与调整”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知己阶段,如何结合蓝色经济的要求去剖析学生运用专业测评工具测评出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结果是关键。在知彼阶段,蓝色经济建设背景下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经济环境,必须对社会经济环境进行评估,要明确蓝色经济地区的社会需求,要分析蓝色经济地区的行业条件,明确蓝色经济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人才。还要分析蓝色经济下真实的职业场所文化。对职业场所文化的理解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重大。充分了解职场文化要素,才能做到趋利避害。确定职业目标阶段,多角度考虑蓝色经济地区的主客观条件,目标应适中适度。
(三)结合蓝色经济战略布局,拓展职业指导队伍
蓝色经济下,为更好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性、实践性至关重要。首先着眼于专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从稳定性角度来看,应选择那些从业时间比较长、有丰富职业指导经验、有致力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教学与研究决心和信心、有相关理论素养和能力的教师组建校内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实践性角度来看,对这部分群体应量身定做职业指导教师“蓝色”培训计划,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培训、政策法规培训,要求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蓝色经济区建设实际的了解程度,提高服务蓝色经济的实践能力。以服务蓝色经济为目的,各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支持并促使职业指导教师深入一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素质。兼职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应吸引校外优质教师资源进入各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从稳定性角度来看,可聘请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知名人士或外校优秀职业指导教师等长期作为兼职教师;从实践性角度看,他们深谙人才的实际需求,社会需求的发展动向和职业发展前景。
(四)校企合作,创建三位一体职业指导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能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能促进学生与市场人才需求处于长期的适应状态。将职业指导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拓展活动融入校企合作模式中。第一,通过校企合作中的真实案例+合理利用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开发参与式职业指导课程全面展开课堂讲授。第二,基于校企合作,深入分析蓝色经济地区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情况,开展大型调研活动,根据调研结果,逐步构建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融“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于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训实验基地高仿真的模拟现实工作场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加强了学生对工作过程的亲身体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深入企业第一线,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提升认知水平,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第三,依托校企合作,通过征文比赛、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理解职业内涵与职业能力、素养要求。
(五)结合蓝色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遵循蓝色经济对高级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从企业要求或岗位规范出发,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并有效整合职业指导内容。第一,注重学生蓝色职业素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范等方面,具体体现为培养爱国的意识、环保意识、追求创新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遵守纪律、文明生产、精益求精的思想觉悟等。第二,注重学生的蓝色职业能力的提升。这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英语笔头和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以提升。第三,在校园文化中进行企业文化渗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职业元素熏陶。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校园文化不能与社会和企业脱节,应凸显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职业熏陶,就能顺利完成“学生——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工作岗位适应性强。
(六)结合蓝色引领,构建高职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针对青岛市创业教育力度较弱的现实,可考虑本着以下三种观念着手构建高职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第一,背景观念。不能忽视蓝色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应着眼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探索和研究构建高职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第二,学科观念。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增强其生命力,只有写进教学计划、走进课堂、灌进学生头脑,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熏陶和磨练学生创业品质等。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教材和内容的选择要以蓝色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第三,循序渐进观念。处于刚起步阶段,可以先实例熏陶,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传播创业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完成了此阶段的任务。可考虑在专业课和必修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灌输创业教育理念,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技能型高职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同时进行。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体架构,全盘考虑蓝色经济建设对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影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在蓝色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需结合蓝色经济建设全局,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人才需求状况来推进。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巨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无论是职业指导机制、职业指导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职业指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等都需稳步推进。也不能由学校唱独角戏,政府已经行动,可以把步子迈得更大些。同时也需要社会力量支持和学生家庭的支持与理解。多管齐下,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与当前蓝色经济形势密切结合,才能让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更好服务于蓝色经济建设。
[1]聂炳华.打造山东半岛经济区的根本保证[EB/OL]. http://www.docin.com/p-525658401.hml.
[2]王东芳.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河北师范大学,2009.
[3]史文利.武汉地区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0.
[4]“中能杯”首届青岛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实施方案[EB/OL].http://www.qdgxbys.cn/z_tzgg/ 40288af14877cef901489b524aef01b2.html.
[5]我市启动2015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高校行[EB/OL].http://www.qdgxbys.cn/gzdt_tpxw/40288af 14983ad32014a32074a7800a4.html.
[6]曾宪文.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高等学校涉海专业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7):24-26.
责任编辑殷新红
阎芳(1980-),女,湖北浠水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向珩(1978-),男,湖北宜昌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蓝色经济下青岛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问题研究”(编号:QDSKL1401091),主持人:阎芳。
G717
A
1001-7518(2015)05-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