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析

2015-01-31 13:04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关怀交际大学

刘 迎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析

刘 迎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的频繁发生已然成为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异常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因素主要是来自陌生环境的压力,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和就业的压力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素养、教育体系和防治平台等三方面进行预防和应对。

大学生异常心理;形成因素;应对措施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使其能够在综合素质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心理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显示,28%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学生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显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一、引发大学生异常心理因素的主要诱因分析

(一)从中学到大学的诸多不适应

很多大学生入校之初尚在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仍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远离家庭置身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诸多方面都会存在不适应的感觉。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自学能力不足。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学习上的迷茫心理。此外,大学可以说是中国学生苦读的最终目标,“考上大学”的目标完成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上进心缺乏、心理空虚迷茫等。而且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很多学生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必然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迷失自己,丢失自信,从佼佼者沦为平庸者,这种心理落差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

当下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句顺口溜,“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有的学生甚至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另有一些学生则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进入大学之后接触面变广,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都是在县级或者是市级中学,接触的同学大多来自同一个地域,共同话语、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风俗等使得同学之间可交流的话题很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亲密。而进入大学之后,天南海北的学子汇聚一堂,面对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部分学生会产生不知所措心理,从而变得自卑,不敢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的学生尤其明显。其次,目前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部分家庭教育的不当导致独生子女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的缺乏,任性自私,缺乏沟通能力、同情心和相互帮助的能力等。交际困难导致的心理压力日益严重,找不到有效的减压办法,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三)来自生活及就业方面的压力

在生活方面,特别是感情生活方面的心理负担尤其严重。大学期间,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青春期男女相互吸引再正常不过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心理没有足够成熟,不知道如何调节爱情与生活的关系,过度沉迷于爱情,过于向往美好的爱情,一旦遭遇挫折,就调整不好心理状态,大多数做出极端行为的大学生都是因为在感情方面受挫。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锻炼出过硬的专业能力,这批社会的“宠儿”在面对严酷的就业竞争时,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一直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无法适应这种严酷的竞争,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四)来自网络的冲击

大学生位于时代的前沿,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接受能力,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他们是最早受益也是最多“触网”的群体,网络的裨益都可以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出来。虚拟的网络世界可谓是“丰富多彩”,可以在网络游戏中感受一把热血沸腾,在交友论坛中无所顾忌,这当然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可是由于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差距,使得部分大学生将对现实生活的期许转嫁到网络世界中,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感,荒废现实沉迷虚幻,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不如意,很容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异常心理预防应对措施

(一)构筑正确的教育体系

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诺丁斯说:“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1]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遵循“关爱原则”,构筑“关怀教育”体系。改变单纯以分数论学生优劣的评价体系,以关心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为主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乐趣,填充心灵的空虚,在生活中找到奋斗和学习的乐趣。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诱发学生产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尽量铲除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尽量避免这些因素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或使学生体会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应该侧重于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时与学生的互动之中。也要加强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方面实施关怀教育。以辅导员为主体,从学习、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实施关怀教育,使学生在出现问题时避免产生无助、焦虑的心理,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怀。“关怀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面的文件或者是教育者的文章之中,而应该成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准则,有效预防异常心理的发生,为大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适应自己新的身份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防治平台

由于文化传统、经济制约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人在心理问题方面素来存在“讳疾忌医”的现象。而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又具有隐秘性,若不及时发现,就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高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完全有能力在学校内部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室,或者组织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大型讲座,这些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另外,大部分异常心理是由于交际的困难而产生,可以以学校、院系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或者是可以引起大学生兴趣的大型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自身兴趣,在各种活动中找到方向,避免在一些小问题上钻牛角尖,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异常心理的产生。

(三)促使大学生自身提高素养

异常心理的产生除了遗传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是最常见的诱因。因此,预防异常心理的重点还是要从大学生本身去寻求途径。在日常教育中,要教育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内省。在自我反省中及时掐灭异常心理的苗头,用自我调适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比任何心理咨询都要有效得多;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减压。换一个环境,与乐观开朗的人相处,或者找到自己的兴趣亢奋点,将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达到自我减压的效果。此外,要教育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主要是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即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信心,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自尊和自制力。

异常心理的频繁产生,不仅仅需要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改善,也需要社会的重视和改变。我们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当代大学生必定会拥有健康的心理,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1]张国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怀教育”缺失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5):53-54.

G444

:A

:1671-9476(2015)03-0124-02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30

2014-11-20

刘 迎(1983-),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关怀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两块磁的交际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