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奕 汪海伟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取得很大发展,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均要求在更深层次上展开合作,和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进行的产教融合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推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何有效和文化创意等行业产教融合,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产教融合”,它关系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所谓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相关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1]。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不仅局限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更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把课程间原有的相互分离,相互重合的关系调整为互相配合,协同合作的新型关系,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于设计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
产学研一体是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和工作场所,同时为高职院校培养大批既懂艺术教学又懂实践创作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产教融合”成为校企合作追求的理想[2]。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产教融合”是一种产品创意设计、设计素质和能力培养、产品制作和销售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具备教育和设计产出的多种功能,还具有应变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就必须根据市场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教育是培养现代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专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既不是熟练的操作人员,也不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而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如果仅仅以技能培训作为课程目标,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需要把课程改革放到产教融合的培养背景下来考量。首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将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依据,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各种职业基本能力的实现。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关课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实现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过程,融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于一体。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式均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改革。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与素质要求,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本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也具备相邻专业的通识,能够根据社会职位需要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自我学习、补充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时转移到相近专业,适应其他专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生产与设计实践,参与社会服务,在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中,通过实际产品的设计制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产教融合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建立真实的工作情景开展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下,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综合使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主动地完成学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多元融合开发是主要趋势。产教融合,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打破原有单一的、以知识理论体系开发课程的局限,从产、学、研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的改革。由学校、企业、行业、行政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对于参与的各方都是有利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首先,融合后的课程不仅能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又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具有创造经济效益的功能;其二,企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的变化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其三,产教融合的高职艺术教育课程,能科学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社会设计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最后,课程改革能根据文化创意产业最前沿的设计资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因此,产学研三者融合的课程改革,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学系统,开展教学,创意设计及产品生产等服务性活动,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不断向创意产业辐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项目化课程教学的优势是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融“教、学、做”于一体,可以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项目化,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宗旨的教学要求,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框架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均与职业技能要求紧密联系。
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根据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规律,采取由简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真实的过程。比如,第一、第二学期可以设置基础性的单一项目,第三、四学期可以设置综合型的虚拟项目及实际项目,最后的毕业设计,则以综合性实际型项目为主,以学生完成任务的实绩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项目形式,第一、二学期可以设置模拟项目、仿真项目,第三、四学期可以选取社会及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专业设计课程,以项目+主题教学的形式,深化项目内容,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力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课程教学项目的教学力量,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既能发挥学校专任教师对教学全过程掌控能力和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又能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校内、校外两种不同类型教师的有机组合,对于发挥各自特长,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保障。
课程教学项目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完成目标任务的主动式学习,学生在一定情景下以攻克既定问题障碍为目标,在教师、企业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综合利用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和实际经验的积累。通过若干项目将专业的主要知识技能作出合理分解,让学生在完成各项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通过课程项目使课程的教学紧贴生产实际,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学习艺术设计创意与制作的核心技术和能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就业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业性”等特点,学生培养不仅要有理论基础知识的储备,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技能素质[3]。高职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各类课程模块均围绕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展开。以文化、专业基础课程为先导,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人格、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等职业基本素质,尤其要加强敬业勤奋,开拓创新等核心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以务实的心态从设计制作事务性岗位做起,在设计实践中边磨合边学习,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人生追求和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和设计市场接轨,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系统的、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优质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共同建立各门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在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通过设计项目案例,接受综合性的设计制作技能训练,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经受职场实战磨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群”是指以一至两门核心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相关课程组成的结构科学,层次合理,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系统化课程群体。课程群的构建可以参照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紧密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开发高职产教融合特色课程群。课程群的设置与行业、合作企业紧密对接,与设计项目结合,强调职业素质、创意能力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群设计组合,课程内容及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内容的制定,修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以符合企业要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团队中设立相应的课程群负责人,负责各个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
第二,以项目引领,打破原有课程界限,构建贯穿式课程群。如果在课程群建设中,每门课程只是在各自内部小修小补,则不可能呈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原先隔离、重复甚至矛盾的内容不会改变,庞大而繁琐的框架也将照旧,无法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4]。以课程群为载体,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真实和虚拟的企业项目,通过项目将课程群内所有课程连接,系统地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和企业、市场真正接轨。比如平面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其专业的特点打破课程的界限,将合作企业真实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群中。把课程的教学重点建立在课程群项目教学之上,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课程群项目教学的转变,不仅可以结合实例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能够打破课程之间的隔阂,系统全面地考虑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对其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群贯穿式项目教学中,教师、企业、学生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形成高效互动的教学生态环境。课程群贯穿式项目化教学宜采用工作室制的小班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融入设计项目,并和学生更好的示范、交流及反馈,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情境教学模式,培养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艺术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拓展和延伸专业课程内涵。比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多是偏向二维平面设计课程,如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平面设计课程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及设计实践内容,引进交叉性课程如AE、flash设计软件、计算机编程等,向现代媒介设计方向扩展和延伸。将传统的书籍排版设计拓展为电子书刊设计、将版式设计向网页界面延展、将传统广告设计拓展为动态的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通过对原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极大地扩展和丰富课程群建设内涵。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需要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岗位素质培养并与产业文化对接。可以将企业的优秀服务文化和理念转换成教育要素,体现在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课程综合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和产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对接。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变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把它和学生培养、课堂教学,项目设计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意识、行为规范,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同时,和合作企业进行互动课程教学,了解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社会的一份子。师生参与企业活动,与企业专家进行座谈和交流,培养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可以参与到课程成绩的评价之中,并且对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建立专业课程企业导师制,有利于课程教学和企业文化更好融合。从合作企业聘请资深设计师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课程的企业导师,对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课程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指导,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入课堂,达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的。由于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道路,优化学生的人生成长历程。
加快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产业化建设。产教融合背景下,把生产,设计开发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对教师提供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意创新、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完整的项目设计制作经验。没有一批合格的和产业密切接轨的教师,就难以完成产教融合课程的教学和改革。而且产教融合和课程改革相结合,会促使教师的角色转换,积极参与设计实践,自然地提升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建设质量。教师通过真实的课程项目,把教学和实践,产品和市场,学校和企业,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结合起来。在完成课程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转化为设计师、设计总监、设计顾问,提升了课程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针对企业和市场开发项目教学资源。课程教学团队以产教融合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企业专家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完善、补充和修改。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紧跟市场需求,真实完整地反映设计制作的过程。教学团队在开发项目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协同工作能力。由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项目相互穿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参与课程项目制作的师生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教师除了能够单独处置各项工作任务之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还需具有较强的协同工作能力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项目。
在现代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在产教融合视野下,和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培养符合市场、企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5.
[2]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7):8.
[3]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99.
[4]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