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英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
□姜春英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给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机遇,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中,既是近年来政府所倡导的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的既定导向与必然趋势,也是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将给高职思政课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的转变。而其融入路径主要包括: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后的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意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建构完整的保障机制。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国务院在日前印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指出,“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此后,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15]6号)中明确指出要通过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我国将要进一步深化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和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从而为国家持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中指出,“要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3]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应该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现实需求,树立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依托互联网资源的创业活动中,机会和挑战并存,更为重视的是大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文凭与专业的重要性退居其次[4]。因此,互联网技术和新兴产业对高职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平等的起跑线,他们与重点高校的学生们共享“互联网+”带来的无尽商业机会,并能够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5]。相比于父母辈,目前的高职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他们从小生活在网络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他们在运用网络技术和理解网络世界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他们在 “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往往能充分发挥自己对网络世界和网络技术的熟悉,这也是这一代大学生群体特有的优势。此外,依托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不仅对大学生自己投入资金的门槛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创业成本乃至失败成本,同时也获得了国家在创新产业方面资金和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资金上的双重支持,因此后劲更足。但是,互联网创业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创业能力要求。一方面,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互联网技术,懂得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展开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根据现实需要把握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和互联网世界的特征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眼界和见识,更需要全心全意投入创业活动后,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和思维。
“互联网+”带给高职学生创业活动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去应对,另一方面也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补充以往专业培养上的短板,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6]。具体来说,“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立足于互联网理念与思维。互联网理念与思维的特点是颠覆了以往从产品到意识的过程,即客户先认识和使用产品,然后培养产品习惯性和忠诚度。通过互联网人们首先在网上培养对产品的熟悉度和好感,然后发展为在现实中使用和购买产品。因此,“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挖掘创业机会,并利用互联网理念与思维将机会转化为真正可执行的创业方案。
第二,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机会。据统计,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有大约95%以上的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固然,一方面学生从失败中也获得了成长和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缺乏较为成熟的理念和操作技巧,在现实中容易遇到种种困难,因经验不足和思维上的局限而止步。“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能够更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平台,而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实训平台的提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培养出较为全面的创业综合素质与理念,有利于提升其在社会上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本质上都是关于“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主题的教育[7]。思政教育侧重于为该主题提供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其提供实现载体与转变的机会。思政教育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实效性,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稳定的内在精神动力与理论支撑。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相似性,都要根据时代需要培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保障。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融性,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创新和接受挑战的心理素质。二者在教育本质上具有相近性,都是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帮助学生通过将正确的三观付诸实践来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正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相似与贯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是可能的并且必要的。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是近年来政府所倡导的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的既定导向与必然趋势。《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8];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培养高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的培养,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9]。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是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职思政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政课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无法将思政课中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也并不重视和认同思政课所传递的价值理念;思政课重视共性与普遍性,忽视学生个体化与个性化差异,与时代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指导学生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困难;思政课缺乏合适的载体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导致教学上的空心化和形式化[10]。我国近年来高职思政课的课堂实践也表明,思政课要加强实效性,就需要有明确的载体和导向,对于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机会和平台去实践和应用,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高职教育相比于大学教育而言,在学历和理论深度上都缺乏竞争力,而其职业教育的本质正要求其学习的出发点在于“用”,高职思政课也需要为这一目的而服务。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既能够为学以致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理念,也能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迎合时代机会、把握时代脉搏的精神动力和价值理念。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将给高职思政课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的转变。具体为: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职思政课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授课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材知识传授,而要着重突出创新意识和时代潮流,将教材知识从创新意识的角度和结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许多学生在思政课上会学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相关内容章节,以往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往往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内容也很空洞,但是如果教师结合“互联网+”视域,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做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国家经济发展[11],以及在此过程中我们如何自我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并列举一些近年来的相关典型案例,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相互讨论与自我思考的平台,那么这样的思政课不仅不枯燥,也与现实需要联接起来,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和兴趣。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职思政课尽可能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比如,借鉴KAB创业教育项目授课模式,以案例教学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方法进行情境模拟,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在思政课中对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可以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工学结合”模式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实践,或者充分利用各学科已经建立的实践基地来增加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学以致用[12]。
“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职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去芜存菁、去旧存新,对于一些针对性不强和已经过时的观念知识与问题少讲或不讲,对于一些与时代结合紧密,对高职学生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问题则多讲和进行延伸,重新调整原有的授课中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对于思政课的教材参考而不依赖,要根据现有的时代特征、就业形势和社会需要等选取新的案例、问题添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正视时代中的变化、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等,比如:在课堂中对学生进入社会后求职、买房、晋升和经营人脉圈等问题进行拓展深入,利用思政教育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看待问题,并用一种健康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会因为反差过大而无从应对。
如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给高职思政课带来了许多转变,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本质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就是要促使思政课在教学上树立创新创业导向,围绕着高职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创业,在工作中发挥创新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创业实践等主题展开,对其中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所涉及的各种能力、观念等进行搜集分析,一方面让学生讨论这些能力和观念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学会自我完善这些观念和能力的方法[13]。因此,高职思政课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可以有助于纠正思政课的“空心化与形式化”的顽疾,使其更具有实效性。
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离不开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以往思政教育虽然也有实践环节,但是多流于老式化与形式化,与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兴趣点脱节,偶尔的一两次可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要稳定化持续化进行,则难免让人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后的思政教育在实践平台的选择上应当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面向就业和创业,并具备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得到发挥和释放。对此,学校可以借助已经建成的院系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原有的校企联合培养路径,或者根据自身资源和现实需要重新建构实践平台等,提供全面的、多样的、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特别是这些实践平台中要突出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导向,从而保障学生在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实践中进一步延伸拓展,使得既接轨于“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又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和真实的实践体验,为日后真正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本质上要培养和发挥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所需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动力等。那么,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妥善保护和引导,推动学生将宝贵的创新创业意识向实践转化,并为之提供合理的保障机制。对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大力支持,在为其制定符合其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走寻常路”。如对学制和培养方案进行弹性化处理,可以建构创新创业学分制,通过创建思政课的学分转换制度,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意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事实折算为一定思政课的学分或成绩。同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此过程中调整学业进程,允许学生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学籍而休学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一旦有了成果,该成果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转抵学分和成绩等。如此,学生在思政课上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不会只停留在意识层面,那么可以说思政课在现阶段的真正目的就已经达到。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是目前我国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环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因其突出的“有能力者居之”的特征,使之更容易为高职学生提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机遇与平台。对此,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时代需求和政策导向,准确把握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所带来的影响,加强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平台建构和转化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发挥思政课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导向作用,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1][1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07/04/c_127984387.htm,2015-07-04.
[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 1508/t20150817_200583.html,2015-07-29.
[4]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6):118-119.
[5]郭伟刚,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5-88.
[6]戴裕崴,等.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70-73.
[7]姜燕.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66-68.
[8]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9]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1001/xxgk_79 649.html
[10]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文化,2015(2):53-56.
[12]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80-83.
[13]陈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76-79.
G715
A
1001-7518(2015)35-0031-04
姜春英(1981-),女,山东烟台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国防教育。
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15年度科研课题“‘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旅游院校思政课路径探究”(编号:2015-ZJXH-13226),主持人:姜春英。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