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苗
评点,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评点式阅读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其要旨是对话、交流、再创造。评点式阅读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评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走进文本,阅读成了学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零距离对话。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文本是学生的第一对话对象,学生在初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同时,会划出一些深有感触的句子进行评点,这一过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心理体验来解读课文,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读出一个“我”来,运用评点来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境氛围之中,在文本的情境中谱写自己独特的心曲。
在学习《我心归去》这篇文章时,很多同学点评“例如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生:读到这,我仿佛听到故乡小径上孩子撒欢的脚步,小羊咩咩的叫声,犁头插入泥土时那松软的声音。
生:作者没有思念神奇的九寨,巍巍的泰山,雄伟的长城,却想念的是故乡最普通的场景,让我写我也会选取这些细小而普通的画面,因为这最普通中传达着最真挚的情感。
生:细微之处见真情。点点滴滴,却刻骨铭心;丝丝缕缕,却魂牵梦绕。
一篇文章,要用生活阅历来解读,要用心灵解读,要用生命来解读。评点让学生把心融入课文,与文本作者“面对面”,在解读作者的情感的同时沉寂在心底的情感被唤醒,让阅读的过程成为自我情感的唤醒、发掘、深化的过程。
每一个作品都有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著名学者南帆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到词语中。”评点时学生常常会抓住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甚至是我们忽略的存在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有学生评点“守着窗子,独自真生得黑?”——一个“守”可见百无聊赖,从天明捱到天昏,守得住美好的回忆,守不住残破的现实,守候的眼眸中有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在纠缠,守愈久,痛愈浓。
还有一个同学点评的是这首词中的标点符号“?,!”多处“?”是追问寻觅,还是反问强调,亦是不敢面对?答案皆在李清照的心中,凄凉凄清凄楚的感情喷涌而出化作伤痛的“!”
毫无疑问以上两位同学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刻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会出现学生的答案空泛、答非所问的尴尬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贴合文本,没有从文本出发。而评点恰恰就是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阅读。让学生自觉地贴着文本去阅读。学生沉浸在文本的细处评点,向文本更深处漫溯,通过文本语言这一重要道路寻找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家。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不仅应该知道写了什么,还应明白为什么这么写,这就需要在阅读中溯源寻味。评点形式的自由性,内容的丰富性,正符合这一阅读需要。学生可以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语言风格等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评价。评点就成了学生运用已有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反观自己的语文鉴赏能力的过程,也提升着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在学习《想北平》时评点,“写文章时用上古诗词意象,不仅能巧妙抒情,还能丰富文章的意蕴。”有同学这样评点:“化抽象的情感为生活中的画面,亲切自然,情感细腻悠远。”
学生在评点中鉴赏,在鉴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以前的“老师对我说”,“老师逼我说”为“我发现”,“我要说”的模式。阅读方式的变化必将带来阅读质量的提升。反复运用评点阅读,学生就会由原来的能发现美成长为会发现美,会评析,真切地体会到文本中运用的技巧的妙处,甚至是模仿创造,从而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通过一篇文章来自我检验,深深反省,从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评点的最高境界亦是创造,根据作品的写法或内容、情感与作者进行创造性的心灵对话。在《我心归去》的课堂上有学生有感而发深情写道:
虽然,这里有我失望的叹息,但我仍会对你不弃不离。
若干年之后 为了心中的理想
我义无反顾 背起行囊走四方
但有一个地方 我会不停的深情凝望
虽然她不如苏杭 甚至有些荒凉
她的名字会在我心头一次一次回响
那便是永远的故乡
评点是创造性的对话,评点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表现为“我思故我在”地实践,不觉间他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