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永
实践证明,音乐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气氛,同时可以创设契合的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记忆力。音乐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课文的导入、情境创设、配乐朗诵、作文训练和课后练习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但学习到语文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
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虽然所用表达手法不同,但是文学和音乐从来就是一脉相通的,它们都是表现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音乐审美对文学欣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音乐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同艺术在审美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科学角度说,语言是交流工具,音乐是抒发情感的工具。语文和音乐虽然性质和特点不同,但是在形象传达方面有着相同属性。所以,文学和音乐对于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方面可以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这是对以往语文教学方式的挑战。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按照新课程标准,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感性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构建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生动情境,音乐的引入就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目标。配上优美音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触景生情,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思考和学习。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工具,良好的语言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语文充满了人文色彩,每篇课文都能让人享受到美的熏陶。利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从而形成体验和鉴赏的能力。所以说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在语文课堂引入音乐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使沉闷的学习充满乐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大学生的感知强度,提高课堂效率。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通过音响、节奏以及旋律可以达到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目的。在语文教学时通过音乐开场,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在开始讲课之前,让学生们听一段和课文的主题和感情一致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更投入地学习课文。比如在上《沁园春·长沙》前,放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那种豪迈、自信的氛围中。
好的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善于创设相应的语文情境。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其动听的旋律极具感染力,最容易拨动孩子们的心弦。通过音乐在师生间、学生间、学生和课文间建立联系和沟通,不但使师生感情融洽,还让他们享受到教学的愉快,受到艺术的熏陶。特别是对于很多“只可意会”的文学内容,用音乐进行表达更加的淋漓尽致,让学生们通过音乐的感染感受到文学的精妙。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喜欢引用歌词,所以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和歌曲让学生找到灵感受到启发。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给人们美好的感觉,使人们享受到审美的愉悦。所以,音乐应用在作文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所感悟和发现,获得灵感和写作思路。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在美,然后激发想象力,将感受到的形象诉诸语言形成作文。这样开阔了作文的天地,使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
配乐朗诵已经普遍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音乐的介入使朗诵课文更加有艺术吸引力,所以可以吸引学生全情投入,感受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热情。另外,配乐朗诵可以部分代替讲解的作用,甚至可以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深意,而取代教师的讲解。比如在对《虞美人》、《一剪梅》等词讲解后,让学生多听几遍邓丽君唱的歌,学生自然就能背诵。为了让朗诵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在朗诵时引入音乐,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作业时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境平和,更加地专注于学习,同时可以激发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学生做习题时可以播放愉快的音乐,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播放《小夜曲》《田园曲》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所选择的音乐旋律必须优美,声音要平和纯净,具有安静情绪的作用。
在语文学习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