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育角度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2015-01-31 11:10
中学语文 2015年24期
关键词:美育诗词教材

雷 玥

一、语文美育概述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美育做了阐述:“人们要解决好政治问题,就需要假道美育问题。因为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并说:“如果人们感觉到赏心悦目,就会出现‘反思与情感的交织’情况,我们也会认为直接感到了形式。”李泽厚对美育进行了解释:从狭义上看,美育为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王道俊认为:“美育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艺术形成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技能教育。”所以,美育其实为美感教育。

在不同时期,各个学者都对美育做了界定。本文认为,时代审美观决定美育,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手段只是形式,宗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

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语文美育即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培养审美的教育,教师坚持审美教育、美学教育之后,有目的地寻找语文学科中蕴藏的美,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以此净化心灵、启发心智、提高思想层次,最终提升意、情、知等方面的能力。

二、美育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

首先,创新教育理念。意识指导行动,美育需要以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时代进步,教师千万不能墨守成规,而要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带领学生勇往直前。当前,各领域信息交替周期短,新知识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也要“学”,唯有如此,才能丰富美育的内涵。

其次,培养仪态美。美育的目的是净化内心,但却会从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仪表可以无声地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真实表现人的内在素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要得体,谈吐要温文尔雅,举止要保持风度。

第三,高尚的师德。教师的魅力在于才华横溢、师德高尚,师德的高尚在于奉献精神,也在于品格的高贵。孔子说:“不正其身,如何正人。”这正说明了教师的品格对于学生的影响力。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影响到教学成效。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而不是呵斥、威胁,学生才会听从教师的安排,并积极听课。第斯多惠说:“教学并不是传授本领那么简单,而应该鼓舞、唤醒、激励。”所以,活跃的、生气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创建。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认同、尊重后,当然会全身心投入、轻松愉悦地学习。

四、从教材寻找美育内容的方法

课堂时间占据了学生一天大多数时间,学生接触较多的文章也就是教材了。所以,教师要把教材视为美育的核心,积极寻找教材中适合用于美育的篇章。可以说,选入教科书的文章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都存有目的,所以,教师不妨寻找捷径,带领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首先,诗词。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诗词有上口入耳、音调铿锵、节奏鲜明的特点。例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其笔力千钧,感染力强烈。该诗描写了诗人报国无门、渴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

诗词的意境也为美育提供了条件。在《使至塞上》中,笔者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上想象出这样一种画面:大漠、孤雁、单车、落日、孤烟。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联想,丰富这些形象。如落日是什么颜色,怎样的轮廓;孤雁是高飞还是低飞,是否鸣叫等。因为诗歌凝结、升华了美,所以,一首诗意十足的诗,其审美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意境也十分的优美。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去领悟诗词的意蕴,进而走向共鸣。

其次,散文。散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审美情感特质突出。其精巧的构思、灵活的表现手法、优美的词语,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依据。在散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分析”上,而忽视了感悟。其实,散文是活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在讲授时,不妨让学生反复阅读,整体感悟。

例如,在《春》中,朱自清首先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随后,以拟人的手法对春天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刚睡醒的样子、太阳脸红起来了、小草钻出来、眨呀眨的”,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不吝惜的多次使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将春天以活的形态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也正突出了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的特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播放轻音乐,丰富学生想象力,也可播放关于春的视频,从多个感官激发学生想象。在这篇文章,正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大自然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的情感美、艺术美。

当然,除了上述两大文体外,寓言、童话、戏剧、神话、小说等文体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教学,着重文体培养契机,深入挖掘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内涵。

猜你喜欢
美育诗词教材
论公民美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